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知识军事、信息化战争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战争中的思维智能较量较以往而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科学的军事思维方式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和军队的存亡.面对信息化条件下整体性、综合性、多维性等特征明显的现代战争,军事思维方式必须从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单一型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多向型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2.
非对称作战素养是我军信息化战争提高打赢能力的必备素质,是对强敌实施灵活自主体系破击的必然要求,是古今中外战争以谋制胜的智慧结晶;指挥员必须要具备慧眼识敌的非对称作战功底、运筹全局的非对称作战灵性和巧施谋略的非对称作战智慧;各级指挥员需要在强化打赢信心中提升非对称作战能力素质,在细研经典战例中汲取非对称作战制胜因子,在强化战场设计与实战化对抗中锻造非对称能力。  相似文献   

3.
谭玉龙 《国防》2005,(9):23-25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质变阶段。信息化战争成为主要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武器装备逐步成为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建立信息化军队与打赢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切实认清世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抓住当前全军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加快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建设适应信息化作战的后备力量建设一支信息化的后备力量不仅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更是完成双重建设历史使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我军的文化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以往的任何战争不同,信息化战争在战争指导思想、战争目的、作战方式、作战速度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军队政治工作也由从前的服务保障功能上升为战斗力的内在构成因素。因此,如何配合政治工作发挥作战功能,是文化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我们就从文化工作的人才、主体、目标、功能以及总体品质等五大方面,探索文化工作如何向更高、更深层面上拓展创新。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蓬蓬勃勃地向纵深发展。新军事革命的实质是,把工业时代适手打机械化战争的机械化军队,建设威信息时代适于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军队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化武器装备。而要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就必须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使其实现由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跨时代”跃升。  相似文献   

6.
新军事变革是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而兴起的。因此,新军事变革的中心任务是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然而,要打赢信息化战争,首先就必须研究信息化战争,其中包括研究信息化战争的一个重要作战样式——心理战。当我们对信息化战争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等问题的研究越深入,就越感到心理战在信息化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需要对其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和促进军队的心理战建设。由此,本文试就信息化战争心理战的特点及趋势,谈谈个人的拙见。一、心理战运行机制科学顺畅所谓心理战运行机制,主要是指心理战的组织结构、指挥体制、力…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在信息化战争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琳 《国防》2005,(4):10-11
分析一下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孙子兵法》的谋略内涵和信息化战争的内涵有着惊人的相似。信息化战争与以往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来搜集、处理、存储、传递信息。简言之,信息已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与信息化战争相一致,《孙子兵法》中军事谋略所运用的全部材料,恰恰就是信息。列宁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西方人打仗,还是东方人作战,都有谋略的运用。重视谋略运用和谋略训练,也正是信息化战争的内在要求。1.“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动造势,信息威慑“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  相似文献   

8.
蔡运华  颜峰 《国防》2008,(10):60-60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建军作战的时代潮流.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备力量的"拳头",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寓军于民的特有优势,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化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9.
杜宗震  王伟 《国防》2012,(9):39-40
进入二十一世纪,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进,信息已成为最主要的作战能量,抓紧军事力量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共同行动.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思想,为军队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空军部队信息化建设势头强劲、发展很快.作为空军整体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空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适应实现"三个转变"(由机械能量型向信息智能型转变,由应战型向应战应急兼备型转变,由行政指令型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型转变)的需要,着力将以物化动员能力为主适应机械化战争要求的空军国防动员,建设成为以信息动员能力为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空军国防动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具体需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战争需要新型的政工干部。新型政工干部培养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确保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基础上,着力强化信息素质、科技素质和军事素质的培养,增强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关键是要培养一大批既懂作战指挥又精通信息技术,既具谋略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中应重点把握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唐凌  胡晓峰 《国防科技》2007,(10):32-36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加速推进战争形态的根本转变与军队建设模式的全面转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战争工程作为面向信息时代信息化战争的新型研究与管理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信息化转型的步伐,另一方面又需要信息化转型的强有力支撑.信息化转型是战争工程不可缺少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演化及其所引发的信息化战争逐步取代机械化战争的情况下,信息安全经济应成为国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信息化军队经济应成为国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化战争经济问题应成为国防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战争中战时政治工作能力,是军队政治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信息化战争对传统战时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挑战,具有新的特点和更高要求.提高这种能力,需增强全局观念,强化谋略意识,增强信息素质,善于识别人才,重视激励士气,有效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  相似文献   

15.
国防动员的根本目的是适应战争需要,为战争提供资源保障,因此,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应随着时代发展与战争形态的演变而作出适应性变化,以满足战争形态演变对资源保障的新需求.信息化与信息化战争的时代条件,对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海洋 《国防》2010,(8):40-40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是人类历史上军事领域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一场革命。作为新军事变革本质和核心的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在促进人类社会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转化为信息化战争、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转化为信息化军队的同时,也导致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国防动员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7.
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围绕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战争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等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蔡运华 《国防》2008,(7):45-47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剧变,传统的动员观念、运行机制、动员资源要素的组合和动员实施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客观需求.我们必须积极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准确把握信息化时代国防动员变革的脉搏,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努力实现国防动员能力生成途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原副主席、志愿军老战士赵南起上将特别撰文,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起因与特点,总结中央军委、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特别对如何正确运用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指导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阐明了基本观点: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为了使经济建设拥有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必须正确认识人和武器的关系,主动适应军事技术的发展,适应战争样式的变化,确保人民解放军能够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把能力培养作为军官培养的核心,着力培养实战型的指挥员队伍;必须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加快后勤改革,建设满足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后勤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战争离不开战争动员。战争动员的手段随着军队建设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发展而发展。本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军队建设和战争形态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并迅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抓紧建立我国的信息化动员糸统,实现战争动员信息化,已成为战争形态发展对战争动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