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6月22日是俄罗斯人难以忘怀的日子。60年前的此日,德国法西斯突然袭击苏联,导致苏德战争的爆发。几十年来,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有关战争爆发的真相始终没有公布。最近,俄罗斯有关部门披露了苏德战争爆发的一些内幕情况。《莫斯科时报》就此作了报道。 在俄罗斯政府这次公布的档案材料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希特勒“巴巴罗萨计划”中攻占苏联欧洲部分的早期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在一些学术文章中,对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有三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苏联签订该条约是失大于得,弊大于利。理由是:(1)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另一方面,使希特勒摆脱了两线作战之忧,达到分而击之的目的。(2)从外交策略上看,当时英法和德国都有求于苏联,苏联可以不必马上与英法决裂,而应尽量拖延和德国的谈判,争取时间,以便一面用同德国的谈判压英法联苏抗德,一  相似文献   

3.
曾任毛泽东俄文秘书的师哲在其回忆录中透露:1941年6月18日,中共地下工作者从香港获得一份重大情报——希特勒将于6月22日凌晨向苏联发动进攻。这个情报先被送到了在重庆的周恩来手里,周恩来又立即转报中共中央。中央即速电告了斯大林。然而斯大林仍迷信那一纸《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德国疏于戒备。结果,德军果然于6月22日凌晨3时发动了进攻,苏军乱作一团,损失  相似文献   

4.
关于苏德战争初期的时间划分,原苏军内部曾有不同看法。1961年,苏军当时的总参谋长扎哈罗夫主张,将战争初期.的结束时间确定为1941年12月初,即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基本阻住德军的战略进攻较为合适,按此计算,战争初期历时约五个半月。但是,前苏联官方却一直将苏德战争初期的时间定为三周左右,即从1941年6月22日至7月中旬。本人倾向于扎哈罗夭观点。为了将苏德战争初期的问题阐述得充分一些,我在论文中所使用的苏德战争初期的概念是指1941年6月22日至12月这段时间。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军仓促…  相似文献   

5.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意日法西斯发动和扩大了侵略战争。出于其共同利益需要,他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结成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他们吹嘘法西斯同盟坚固如钢铁、团结如一人,然而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先后发生了1933—1938年2月德国对中日战争的中立;1939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对苏德战争爆发时间判断失误的原因初探杜正艾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突然袭击。经过短短18天的激战,德军向苏境内推进了300~600公里,苏军的人力、物力蒙受了巨大损失,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和制空权。苏军初期...  相似文献   

7.
1941年6月22日,德军以2000架轰炸机、7000余门各种口径的火炮、数千辆坦克,组成强大的钢铁巨流,冲过布格河,对社会主义苏联发动了大规模袭击。希特勒精心策划的“闪击战”将两年前订立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撕了个粉碎。至此,苏德战争由背信弃义  相似文献   

8.
一、先决条件概述一下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往往会遇到难题,也就是不能按战争的进程连续不断地反映出希特勒试图用武力征服欧洲的政治计划。这种难题甚至比1939年9月1日爆发的战争还要大,因为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是在不同于希特勒20年代以来一直认为有可能的情况下打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文锋 《环球军事》2004,(21):47-49
1941年4月,南斯拉夫沦于希特勒的铁蹄之下。共产党在铁托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担负起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重任,同法西斯占领军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到1943年初,游击战争的烈火已经燃遍南斯拉夫全国。当苏德战场上正在进行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局的生死决战的时候,却有多达66万人的轴心国军队被牵制在这里而不得脱身。希特勒暴怒之下,严令驻南斯拉夫的德军司令官亚历山大·利尔将军尽早彻底消灭铁托游击队。  相似文献   

10.
王作化 《环球军事》2004,(22):15-17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由于德国法西斯军队的突然袭击和苏联的准备不足,苏军遭到惨重损失。德军直逼莫斯科城下。危急关头,为赢得积蓄力量争取反攻的时间,苏联政府一度考虑过与德国签订媾和条约,但因希特勒的傲慢和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斯大林最终放弃了这一设想--  相似文献   

11.
刘波 《国防科技》2006,(4):92-96
当他的装甲部队旋风般地闪击至瑞士边境,兴奋地向希特勒发出电报时,希特勒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遂立即回电问:“你的通讯地址一定有错误……”,他自豪地回答:“一点都没有错误,我本人现在就在瑞士边境上的潘塔里城里面。”他,就是著名的德国上将古德里安,德国闪击战创造者之一,位居德军三大名将之列。其影响力正如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评论:“古德里安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是一个具有极重大影响的人物。没有他,也许希特勒在刚刚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可能早已失败了。”创建德国装甲部队,创立装甲集群战术1888年6月17日,古德里安生于…  相似文献   

12.
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法西斯德国的“闪电战”下败亡,英法联军被迫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基本一统除苏联领土外的欧洲大陆.1941年6月22号,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范围扩大.这时,在欧洲大陆,只有苏联军民与德国孤军奋战,独立支撑欧洲反法西斯战场,史称第一战场.7月18日,为了减轻自己当面的压力,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给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第一封信中,就要求英国“在西方(法国北部)和北方(北极地带)开辟反对希特勒的战场”,是为第二战场提议之始.  相似文献   

13.
隆美尔(上)     
马骏 《国防》2005,(11):74-76
德国的历史是刀与剑的历史,德国的历史是铁与血的历史。不断地拼杀,不断的征伐,使得德国成为军事家们滋生、成长的摇篮——弗里德里希二世、克劳塞维茨、老毛奇、施利芬……一代一代层出不穷,纷纷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的主人公——埃里温·隆美尔,也是这样的一个风云人物:他并非出身于贵族世家,也非战功卓著的军人之后,然而却成为了一代名将;他本想成为不问政治的职业军人,但后来却恪职追随希特勒,并成为希特勒的爱将之一;他是战术上的巨人,却是战略上的矮子;他是一位拥有双重光环的人:生前为纳粹宣传机器所极力吹捧,死后却…  相似文献   

14.
在战争第一年里中,希特勒的征服造成了欧洲地图短暂而惊人的变化,其后果已永远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这一划时代的巨变与其认为是希特勒带来的,还不如说更多地是古德里安造成的。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创建了德国装甲部队,并且领悟到用这种快速运动的兵种,作深远的战略突破的可能性。他亲手训练出德国装甲部队,将深远贯穿的战略可能性付诸现实。古德里安即是创造者同时又是决定性的实践者,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所罕见。他在色当的突破、以及后来指挥担克集群向海峡和瑞士边境长驱直入,导致了法国的崩溃。假如没有古德里安,整个…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空军对德国战略目标的轰炸,摧毁了德国的战争潜力,破坏了希特勒整个战争计划,直接、间接地支援了各个战役方向的作战行动,对整个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美英空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对于加强我国空军建设和运用,做好反空袭的军事斗争准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美英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打乱了德军统帅部总体战略指导,使德军把本来主要用于进攻作战的兵力转用于防御作战,大大减弱了主要战役方向进攻作战的能力1943年6月,美、英对德国战略轰炸的第一个目标是德国主要工业城市…  相似文献   

16.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50万大军,对苏联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进攻.全体苏联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满怀必胜的信心投入了伟大卫国战争.战争爆发之初,苏联人民都相信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因为长期以来,苏联一直这样宣传:工农红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如果法西斯的势力胆敢侵犯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红军有能力迅速粉碎敌人的进攻,然后以排山倒海之势越过边境,直捣法西斯的巢穴,解放被奴役的欧洲人民.  相似文献   

17.
希特勒是哪国人?看到这个标题,也许大家会大惑不解:希特勒,不是德国人吗?不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个德国元首吗?是的,他是德国人,可是,他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呢?这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空穴来风。据英国《泰晤士报》3月12日报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谴责德国城市不伦瑞克的管理者在1932年2月26把希特勒任命为公职人员,让希特勒成为不伦瑞克文化和土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以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大举进攻波兰开始的。然而实际上,这场战争早在此前6天就已打响,但它却又被戏剧性地推迟了6天才正式爆发。垂涎波兰发动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整个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拥有30.9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400万人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波兰又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其陆军军力在欧洲位居第5,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强国。纳粹德国如果侵占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战略资源,加强其战争能力,建立起  相似文献   

19.
“关特演”即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是日本侵略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准备进攻苏联的计划。过去中、日史学界对这个计划研究不多。研究“关特演”的制定与放弃,有助于深入探讨苏德战争初期的日本军事战略以及日本南进、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原因。本文对此略述浅见。一、“关特演”计划的制定 1941年4月13日,日苏两国签订中立条约,表面上看两国关系已经缓和,但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却在考虑新的对苏战争。1941年4月10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会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里宾特洛甫说:“由于苏联的所做所为,使德国可能在今年内对苏联发动进攻。”(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朝日新闻社1963年版,第5卷第305页)4月16日大岛浩电告东京,然近卫文(?)内阁以此情报真假难辨为由予以否定。5月15日,日军参谋本  相似文献   

20.
许多人都以为希特勒是为了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造就了德国这支庞大的海军。殊不知早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德国海军就已初具规模了。而希特勒最初也并没有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这位一战中的陆军中士认为,海军将领们不过是喜欢摆弄昂贵玩具的官僚。直到1928年国会选举时,他才看到建设海军对他在政治上有利可图。 “荣光”出世 一战结束后,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度兴起,《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建造海军舰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然而,1921年底,在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