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种复合模式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综合考察红外 可见光图像人脸识别的优缺点,利用红外温谱图进行人脸检测与识别的优势,在研究可见光和红外人脸温谱图识别技术以及两者融合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新的红外 可见光复合模式的人脸识别系统。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识别方法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验上都是可行的,系统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DCT提取人脸特征,并采用SVM对该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基于该方法,对ORL人脸库进行分类识别,仅用28个特征平均识别率达到97.4%。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地降低了特征维数和计算复杂度,明显提高了特征的可辨别能力,而且,SVM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器的分类和推广能力。  相似文献   

3.
油罐是油品储运的重要设备,罐底最易出现穿孔渗漏油现象,致使罐基内部油气质量分数高于正常值。以油库中柴油覆土罐群为例,研究并试验了根据罐基油气质量分数识别罐底渗漏的方法:分析罐基探漏孔位置分布并钻孔;多次探测罐基油气质量分数,根据探测数据识别各罐有无底部渗漏;为了便于以后检测油库时识别各罐有无渗漏,为各罐建立状态监测表,并将无渗漏的罐基油气质量分数最高值暂定为该类罐的安全值,低于该安全值的油罐可直接判定为无渗漏。实践结果证明,这种不开罐检测罐底渗漏油的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措施,对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数据库中待识别人脸数目巨大,计算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主成分分析的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数据库中的人脸进行小波变换,然后对小波变换后的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将特征送入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识别。经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保证较高识别率的前提下,大大降低数据维数,从而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超大数据库的人脸识别。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三维人脸重建算法精度低且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分块的快速三维人脸重建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基于平面模板的重采样法实现三维数据规范化;其次,根据人脸特征对人脸分块,根据主动形状模型算法进行面部特征定位。然后,利用基于形变模型算法与径向基函数插值相结合,实现人脸三维重建,并将该算法应用到人脸识别中。实现表明,此算法可快速实现特定正面二维人脸的三维重建,并具有较高重建精度和识别率。  相似文献   

6.
油库安全事故致因机理及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首先基于油库安全和事故状态分析,将油库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分为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管理和环境四个要素,提出油库安全事故致因新模式,即两种安全模式和一种事故致因模式,以从源头上控制油库事故的发生。其次,依据致因模式,建立了油库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员、装(设)备、材料、环境、方法,有助于评判油库安全状况。最后,依据安全事故新模式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油库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安全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安全法规、安全监督、安全预案与救援、安全设施建设等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目标识别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显著性检测与特征匹配的目标识别方法。提出了改进的显著性检测方法提取显著性目标,利用改进的特征检测子与快速视网膜特征描述子(Fast Retina Keypoint,FREAK)对目标与模板库进行并行匹配,最后根据平均匹配率完成目标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显著性检测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和目标完整性,改进的特征检测子较传统方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与实时性,基于显著性检测与特征匹配的目标识别方法能够实现可靠性较强的目标实时识别。  相似文献   

8.
常海滨  崔莹 《国防科技》2010,31(1):20-23,71
在国际反恐背景下,对远距离人的身份进行确认越来越重要。步态和人脸这两种生物互补性质可以考虑他们作为远距离身份识别技术之间的融合。文章先提出步态识别分类方法,基于部件和LBP的人脸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远距离身份识别方法。该方法根据被识别物到相机间的距离实时动态调整融合规则。实验结果表明,引入距离权重的融合方法不仅对单一生物特征识别具有良好的表现,而且也好于传统的静态(固定)融合规则。  相似文献   

9.
油库伪装效果模糊综合评估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影响油库伪装效果评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侦察类型、油库伪装目标、检测技术、检测设备、人为因素等,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但这些因素大多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因此,为了反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油库伪装评估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油库伪装效果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从局部和整体两方面对油库伪装效果进行了评判。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伪装效果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给出算例加以验证。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考虑到油库伪装系统固有的模糊性,为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估油库伪装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人脸伪造检测方法通常在已知域上表现较好,但面临过拟合的风险,在应对未知场景时无法保持良好的检测能力。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多视角学习与一致性表征的人脸伪造检测框架。为捕获更全面的伪造痕迹,将输入图像转换为两种互补视角并采用双流骨干网络进行多视角特征学习。引入一致性度量,以补丁级监督的方式明确约束不同视角输出的局部特征的相似度。为提高检测精度,采用特征分解策略进一步优化伪造特征,减少不相关因素的干扰,并以伪造特征空间的决策作为最终的预测结果。在基准数据集上进行的大量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优于现有的主流模型,具备良好的跨域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油料洞库通风系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料洞库通风系统是油料洞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洞库油气浓度、减小洞库湿度以及进行油罐清洗通风,从而提高油料洞库的安全性,减少金属设备的腐蚀.分析了油料洞库的基本结构型式,探讨了油料洞库通风系统工艺布置,分析了通风系统工艺设备组成、通风模式及设备选型,给出了油料洞库通风流量、通风管道规格及通风机全风压的计算...  相似文献   

12.
分析油库安全事故成因,划分事故成因类型,对于有效控制事故发生、保障油库运行安全是极其重要的。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对油库安全事故成因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油库安全事故成因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油库安全事故成因大致可分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三个类型(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结构的事故成因,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军用油库抓住安全管理重点、有效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油料储存罐火灾初期模式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油库是油料的储存场所,绝大部分油料以油罐作为储存容器,而油料洞库的安全一直以来是各级主管部门非常关心又急待解决的难题。因此,研究油罐的储存安全问题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针对油库常用的储油装置——油罐,在其模拟实验装置上,以汽油作为燃烧工质,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油气体积分数是油罐火灾模式的决定因素,若没有氧气补充,爆炸后的复燃或二次爆炸的可能较小,油罐开口条件下的燃烧危险性大,必须采取有效的主动消防措施。这些结论对研究油料储存罐的安全、消防提供了一定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后方油库整体生存概率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军后方油库特点,探讨了油库整体生存概率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分析了各类分项目标生存概率的计算方法,采用层次分析对后方油库各分项目标权值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可为后方油库伪装防护效能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直观地开展油库防雷安全设计,采用Matlab语言对避雷针保护范围进行了三维立体模拟和可视化研究。利用Matlab图形用户界面(GUI)模块编译出单支避雷针、双支避雷针等避雷针保护范围可视化交互式程序界面,并将此程序实际应用于重庆601油库移动式避雷装置的综合防雷方案设计。结果表明:该可视化方法可以科学直观地显示出被保护物是否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为油库防雷设计、油库安全管理等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针对石油库重点设施设备的防雷保护特点,提出运用移动式综合避雷装置对油库不同区域进行雷电机动防护。分析了移动式综合避雷装置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并应用于实践。移动式综合避雷装置应用于某油库一些重点区域的综合防雷实践中,具有安全、可靠、实用、方便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战役野战油库油料输送力量优化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科学、合理分配战役野战油库油料输送力量是战时油料保障必须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首先根据战役野战油库运油车分配模型得到一个运油车初始分配方案,然后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分配方案进行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不断调整,直至得到优化的分配方案,为制定战役野战油库油料输送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狭长受限空间火灾临界可燃距离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料洞库的安全一直是各级主管部门非常关心的问题。狭长受限空间是地下建筑及地下油料洞库的关键结构,针对狭长受限空间发生火灾能否持续燃烧问题,在公称直径分别为50mm、100mm、150mm和250mm的模拟狭长受限空间上,以柴油作为燃烧工质,置于尺寸、形状各异的3种油盘中,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与分析,证实了狭长受限空间临界可燃距离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方法,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对研究油料洞库消防新技术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控制网络是数字化油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油库控制网络缺乏统一的、成体系的建设模式和技术标准问题,提出将数字化油库的设计观念转为"先控制网络、后现场设备",进行了油库控制网络的总体设计;提出了油库控制网络的基本结构,将其分成主干控制网和区域控制网两部分,并分析了网络选型、防爆和带宽的有关问题;根据油库地域特点,建议主干控制网采用环型工业以太网拓扑结构,区域控制网采用环型或星型工业以太网。该解决方案已在数字化油库实验室中运行,传输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油库数字化建设需要,解决油库监控中区域分散、设备点多、监控面广导致的数据采集和统一管理较为困难、系统实时性差、可靠性低等问题,设计了基于WinCC的数字化油库监控系统。该设计应用OPC技术实现与控制器的数据交互,利用用户归档和变量归档,有效实现数据库的建立、查询和修改,克服了软件编程中与现场设备通信复杂和一般组态软件数据管理较差的缺陷,大大缩短了系统开发周期,使系统操作方便,界面友好美观,维护简单快捷,可广泛应用于油库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