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许凯达 《当代海军》2009,(12):30-34
冷战结束后,美国军事力量极度膨胀,扩张势头强劲。布什政府任内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更成为美国对外扩张达到巅峰的两大标志性事件。然而,这两场战争也极大地消耗了美国的实力,牵制了其扩张势头,再加上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新上任的奥巴马政府面临着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高强度的国际压力迫使美国不断调整其军事制度,分别于1947年、1949年、1953年、1958年、1986年进行了军事制度改革。冷战结束后,美国参与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国际体系和战争方式的变化给美国军事制度提出了新挑战。新世纪以来,低效的军事制度和过度庞大的军事力量又损害了美国的安全、繁荣和自由。如何革新军事制度,如何调整军事力量,如何处理文官部门与军方的关系,成为美国军事战略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苏东剧变标志着冷战时期的结束,后冷战时期的开始,这次伊拉克战争则标志着后冷战时期的终结和全球霸权时期的发端。“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已作重大调整,“先发制人”已经有了科索沃模式、阿富汗模式、伊拉克模式,更具进攻性。历史上遗留的各种民族、宗教、领土、生态、资源、意识形态和文化文明冲突,在世界范围内演绎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运动。全球各种力量开始重新洗牌。  相似文献   

4.
综观美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其在冷战时期发动的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和后冷战时期于2003年进行的伊拉克战争(2004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仅意味着这场战争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基本结束),由于越南和伊拉克的综合实力与美国相差甚远,战场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两军大规模对垒,是典型的非对称战争.  相似文献   

5.
胡欣 《现代军事》2010,(6):20-23
冷战结束20余年来,超级大国美国已经经历了四场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6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在这期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根据自身国家利益和对面临威胁的判断,不断调整对外使用军事力量的立场和政策,先后出现了所谓的“鲍威尔主义”、“布什,拉姆斯菲尔德主义”。随着奥巴马政府上台,美国的对外战略开始了新一轮调整。在这其中,在军事领域最近又出现了“马伦主义”。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长期生活在美国安全保护伞下的欧洲国家由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希望通过寻求安全独立实现政治独立,增加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近几年几场战争中欧盟被美国“边缘化”的事实,促使欧盟更加意识到拥有自主预防危机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迫切希望推动防务一体化建设。因此,继欧元问世之后,建设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已经成为欧盟一体化的当务之急和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年代,军事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兵力、兵器的数量规模。因此,世界各主要国家一般都走过大规模扩充军队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军队的规模一度有1000万~1200万人。战后各国虽然都裁减了军队,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军队规模仍然保持在400万人上下。然而,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建军模式普遍放弃了规模数量型,选择了走精兵之路。  相似文献   

8.
传统军事安全威胁通常是主权国家判定战争对象和选择战争区域的根本取向。与其它国家不尽相同,天然的安全屏障和强大的综合实力使美国免遭一般意义上的军事安全威胁,求利成为其判定战争对象和选择战争区域的经济取向。美国的战争对象既不都是区域大国,更非都是区域强国,有的国家甚至从总体上来看根本就是经济落后、军力弱小的国家,但美国的战争对象无一不是蕴藏着丰富战略资源、占据重要战略枢纽地位或者是位于战略要道的国家,彰显了美国战争对象判定与其经济繁荣不可分割的内在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美国战争动员的演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羽 《国防》2005,(7):74-75
冷战结束后,美国从1991年到2003年,先后发动了多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其战争动员在经历了多场局部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已初步完成了从冷战时期的大规模全面战争动员向冷战后局部战争动员的演变。海湾战争之时,处在全面战争状态的战争动员,尚不能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而在12年后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战争动员就与其“快速决定式”作战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由于美国的战争动员演变,是在新一轮世界军事变革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又是经过自海湾战争以来的一系列调整改革后实现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战争动员…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其主要的军事战略目标是:(1)遏制大规模核袭击;(2)遏制和防止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小规模袭击;(3)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为达成上述每一目标,美军都有一套专门的战略方针与作战原则。当前,美国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需要作为军队建设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报刊文摘     
海湾战争对世界形势的影响海湾战争是二次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大规模局部性战争。三次战争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美国发动的。不同之点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发生在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主要表现为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角逐,海湾战争打响时,冷战已基本结束,美苏的对抗关系已由伙伴关系所  相似文献   

12.
张黎明  黄文伟  徐仲坤 《国防科技》2010,31(5):56-58,77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冷战后日益凸现的一种军事力量运用方式,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效能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应用问题。文章着眼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指挥效能问题,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性强、时效性强、行动复杂、力量多元等特点,从指挥机构、指挥关系、指挥手段和指挥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长达78天、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空中打击行动。综观北约空袭南联盟的全过程及其影响,可以看出,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美国将继续保持其全球“军事霸主”地位,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失衡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  相似文献   

14.
王熙玲 《当代海军》2002,(12):18-19
美海军部队是美国实施海外军事干涉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对付地区危机和冲突,美国军事当局更加重视海军部队在应付地区危机和冲突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美军海外基地网络发轫于美国内战结束后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的年代,奠定于两次世界大战,随冷战的两极对抗而不断发展,冷战结束后一超独大的美国对此略作调整。美军海外基地网络建立、发展和调整,既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地缘战略家、政治家们的战略思想,又体现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6.
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绝非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它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经济力量的作用尤为重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因此,要研究战争就必须研究战争经济。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它野心勃勃,力图称霸亚洲和世界。但同它的称霸野心相比,其经济力量明显不足。因而,战争时期,日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调动全部经济力量为战争服务,从而使二战期间的日本经济成为典型的战争经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期,美国共动用军事力量260余次,其中.动用海军航空兵约占总次数的80%以上。从朝鲜战争中掩护仁川登陆,到入侵格林纳达、轰炸贝鲁特、空袭利比亚、直至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每有风吹草动.美国总是挥舞起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特混舰队这根“大棒”,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在高技术战争准备中的指导作用。高技术战争准备主要是国家力量准备、军事力量准备和后勤力量准备三个层次。用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指导国家力量准备,就是要增强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指导军事力量准备,就是要探索出以劣胜优的后勤保障新途径;指导后勤力量准备,就是要确保有限经费的最佳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9.
肯尼迪政府执政后,修改美国核战略,将战略打击的优先目标由城市转向军事力量,重视第二次打击力量的威慑作用,注意以"可控和灵活反应"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核战争。同时,结合当时的冷战背景,肯尼迪政府设想了美苏间三种形式的核战争,并制定了相应的战争计划。这些核战争设想,一方面反映了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固有的冷战思维——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集团"侵略扩张的本性"威胁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肯尼迪政府将根据"灵活、谨慎、可控"等战略原则来应对已经开始出现的美苏核均势的冷战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1985年国防经济正式纳入国家学科目录后,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国国防经济,受到了我国国防经济学界关注,有很多好的研究成果面世。对美国军费的研究,重点是围绕美国军费与军事技术发展、军费结构和军费管理政策与体制变化等;对其国防经济动员的研究,则涵盖了美国国防经济动员的政策、体制和机制;国防工业经济的研究内容,冷战结束前侧重于军工体制、军品贸易利润等传统问题,冷战结束后在继续研究前述问题的基础上,也关注美国军工转型、新作战背景下军火工业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