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潜战是对敌潜艇兵力做斗争,粉碎其潜艇战的作战。它包括对敌潜艇的进攻和防御,即使用各种反潜兵力和武器主动地搜索、攻击敌潜艇,或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敌潜艇的活动。随着潜艇安静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高性能作战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随着传统柴电潜艇威胁的增大,美国担心丧失其在东亚近海、南中国海等一些战略区域的制海能力,以及保护其兵力投送和物资补给等海上通道的畅通,美国海军可能正在重新发展其反潜战能力以对抗传统柴电潜艇。  相似文献   

3.
所谓反潜作战平台是指可携载反潜探测器材和反潜武器,遂行反潜作战任务的装备。目前主要有反潜水面舰艇,反潜航空兵和反潜潜艇。水面舰艇是最早用于反潜的兵力;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成为反潜战的重要兵力,当时仅有固定翼飞机,战后又出现了反潜直升机;潜艇在反潜战中担负着  相似文献   

4.
《世界安全丛书》2004,(2):64-64
一、攻击方向。步兵1营决心以主要兵力对防御两峰山之敌的侧后实施主要攻击,以次要兵力从正面实施攻击,同时以精干兵力一部编为渗透分队秘密插至北高地,夺取并占领之,并形成对内对外正面。其理由:一是将主攻方向选在敌侧后,有利于避敌强点,击敌弱点;二是对敌形成围攻部署,有利于全歼防御之敌,以免后患:三是同时对敌正面和侧后实施攻击,有利于充分展开我兵力兵器,使敌顾此失彼,加快战斗进程;四是以渗透分队夺取北高地,有利于阻敌增援,断敌退路。  相似文献   

5.
4月8日,美海军在圣迭戈成立舰队反潜战司令部(FASWC)。这是美海军近年来不断加强其反潜战(ASW)能力的又一个实质性举措。 舰队反潜战司令部在总部反潜作战司令部领导下开展工作。新成立的反潜作战司令部的任务是,包括整合先进的反潜战网络,制定反潜作战条令和形成全新的作战理念,负责舰队反潜战训练,并以反潜战策略辅助海军领导层工作。 舰队反潜战司令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海军的战斗力量能够消除敌方潜艇的威胁。为实现此目标,海军的反潜战必须能够自如地发现并对抗来自敌方潜艇的威胁,还必须打造抵御敌潜艇和水雷的“海上盾牌”,该“盾牌”将保护美国及其盟军通往战区的航线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6.
U212型潜艇,是德国U209型潜艇在世界军火市场畅销时即开始论证、设计的新一代常规动力潜艇。针对当前反潜兵力、兵器的发展及今后潜艇所担负的任务,U212型潜艇的设计论证指标是:“先敌发现并判明目标”,“在敌未意识到的攻击距离上发起攻击”。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为适应新的世界格局,其潜艇战与反潜战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促进了近海潜艇战与反潜战装备的发展。世界各国潜艇战与反潜战的重点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发展反潜作战、潜艇作战装备及理论,对平台中心反潜战中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美军网络中心反潜战中的反潜战网络组成,探讨了反潜战网络的基本功能、各子网络的关联和网络中心反潜战对潜艇作战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二战期间,德军的“海狼”潜艇给盟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对付德军潜艇神出鬼没的攻击,英美等同盟国在大西洋海战中运用了大量的兵力,其中出动的反潜舰艇有5500艘,小艇有2万艘,并有大批装备雷达的飞机来进行反潜作战。盟军投入这场反潜战斗的人员总数加起来有几百万人。与德国投入的兵力相比,当时英美为对付德国一艘潜艇,竟动用了多达25艘舰艇和  相似文献   

10.
像世界上许多国家海军一样,澳人利亚皇家海军也拥有自己的潜艇部队,即潜艇作战大队。作为皇家海军的主要兵种,其任务是:执行隐蔽监视与侦察;对敌战舰、潜艇及商船进行攻击行动;执行海上布雷及支援特种作战等任务。潜艇作战大队司令部设在西澳大利亚珀斯湾花园岛斯特灵基地,所辖兵力包括澳大利亚潜艇公司(位于南澳阿德莱德)、  相似文献   

11.
为正确指挥掩护潜艇展开到敌封锁区后作战,对潜艇展开过程进行简要分析,根据潜艇展开的敌情威胁确定掩护兵力的作战任务,从而研究并确定了对潜艇展开掩护行动的指挥组织关系、指挥方式和指挥内容.有助于作战、训练时组织和指挥掩护潜艇展开的作战行动.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40个国家拥有400多艘潜艇,其中75%是柴电潜艇。美国所谓的一些潜在敌对国家都拥有这种安静且杀伤力很大的潜艇。2003年,美海军提交《增强反潜战能力》报告,认为海军反潜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近岸水域与拥有许多柴电潜艇的海军交战。因此,美军已将呈扩散趋势的柴电潜艇视为一种典型的“非对称”威胁,重新将反潜战作为一项优先考虑的核心任务,并把重点由冷战时期的深海反潜转移到濒海反潜,以提高对柴电潜艇的打击能力。为此,美军的近期目标之一就是以研制和改进4种反潜战装备为主,力图打造对付柴电潜艇的“四大名捕”。  相似文献   

13.
由于潜艇技术装备的长足发展,潜艇已成为海战中的重要威胁力量,从而使反潜战产生了一系列复杂性和特殊性。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潜战,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联军才取得反潜战的初步胜利。二战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潜艇的性能不断完善,尤其是核动力潜艇的出现,再装备导弹、鱼雷等先进武器,如虎添翼,更增加了潜艇的威力。这样,人们就想:如何对付现代潜艇?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导弹核潜艇也不例外。它最突出的缺点是:核动力装置输出功率大,动力装置系统冷却水排出数量大、温度高、热场增大,易被红外探测器发现;潜艇本身有剩余磁场存在,易被各种磁性探测器探测;螺旋桨产生的噪声不可能消除,易被声纳收听。潜艇的缺点导致了自身的脆弱性。反潜战正是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4.
陈婧 《中国民兵》2010,(9):58-59
最近几个月来,西太平洋海域骤然升温的军事演习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潜艇战与反潜战色彩浓厚——不论是韩美的日本海联合演习,还是韩国黄海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都将潜艇角逐和反潜对阵列为最重要的课目。事实上,潜艇之间的猎杀和反潜战已然成为21世纪战争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实施海上封锁作战,主要是由海军兵力单独或在其它军兵种协同下,控制特定海区或海上通道,隔绝敌方海岸、岛屿同外界联系的作战行动、按作战手段,分为水雷封锁、潜艇兵力封锁,以及水雷、潜艇兵力和陆、空火力相结合的综合封锁海上封锁作战,可以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作战潜力,软化敌人,切断敌海上交通运输线,并配合政治、外交斗争,迫使敌方屈服.为尔后的登岛作战行动创造有利的务件或直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小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潜艇素以“隐蔽歼敌”著称,加之潜射巡航导弹的发展,从而对航空母舰战斗群形成巨大威胁。为了防备暗箭伤人,航空母舰编队的反潜防御是按照远、中、近三个反潜警戒区来划分兵力的,以使敌潜艇对目标进行攻击时必须突破航空兵、反潜潜艇、水面舰艇的纵深梯次防御,并力争在潜射武器攻击距离之外发现并摧毁敌方潜艇。目前,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航行序列下的正常反潜防范范围约为200千米,可分为三道反潜防御屏障:  相似文献   

17.
反潜战仿真系统目标仿真建模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潜战仿真系统是反潜武器装备研制、反潜作战能力评估、反潜战术战法研究的有效手段,因此能否提供高逼真度的目标潜艇仿真将直接影响到反潜作战仿真系统的整体性能。从未来潜艇作战环境出发,分析了潜艇仿真的功能组成,建立了仿真模型体系,提出了基于模型库的潜艇仿真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为反潜战仿真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面对濒海复杂的作战环境以及柴电潜艇等装备和先进技术的扩散,美海军认为其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大。为了提高反潜战(ASW)能力,美军重新将ASW作为一项优先考虑的核心任务,把重点由冷战时期的深海反潜转移到濒海反潜,成立专门机构研究21世纪反潜战作战概念,不断研发技术装备,并大力加强训练和演习,以提高对柴电潜艇的制约能力。柴电潜艇的扩散使美军日益重视提高反潜战能力美海军认为,21世纪的濒海作战环境成为海军面临的日益增长的挑战之一。未来海  相似文献   

19.
在反潜战中使用网络中心战这一概念比其它海事活动中使用该概念要早得多。七十年代末,西方国家的远距离遥控传感器、机载平台和潜艇构成的整体反潜系统已经严重威胁着前苏联的潜艇作战。这一时期各种传感器,协调搜索、传感和攻击资源的指挥和控制过程以及武器系统构成了一个网络,这比协同作战或涉及更多本地传感器的其他作战模式的产生要早得多。开放海域的反潜战已被证明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广阔范围内是有效的。在八十年代,当能提供更多网络信息数据的远距离水下传感器可装在警戒舰船上移动时,反潜战就扩展到其他的海域。虽然潜艇和水面舰艇的拖曳阵声呐给人深刻的印象,但多用于反潜任务的舰艇的电缆长度和通讯能力却不能与之相匹配。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美国就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建立反潜战“网络”。  相似文献   

20.
潜水艇的耐攻击性依据它们逃逸被探测目标的能力而定。目前,在开阔的海洋中,潜艇位置的隐蔽性能比探测潜艇的能力好得多。而海洋是浩翰的。很明显,潜艇探测不是十分有效的,事实上苏联和美国双方均继续创建了更多的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和攻击型潜艇就足以说明了,这些新艇比以往的更有战斗力,而且隐蔽性能好。 从战略观点来看,反潜战技术和性能与战术反潜战技术和性能是极不相同的。战略攻击艇(能发射弹道导弹的潜艇)能携带它们的导弹——运载核武器,用以对付敌对国家。与此同时利用部署和作战逃逸模式以减少白身的易损性。另一方面战术或攻击型潜艇必须逼近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