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用航空器对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的作战分别称为航空反舰战和航空反潜战。航空反潜战是利用携带反潜探测设备和反潜武器的军用航空器 (即反潜飞机),对水下潜艇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定位,并对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与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反潜作战相比,反潜飞机实施航空反潜的主要优点是:反潜飞机速度快、航程远、载弹量大、机动灵活;反潜作战覆盖海域宽广、搜潜和反潜效率高;不易被水下潜艇发现和攻击,可对其实施快速击顶攻击。  相似文献   

2.
二战期间,德军的“海狼”潜艇给盟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对付德军潜艇神出鬼没的攻击,英美等同盟国在大西洋海战中运用了大量的兵力,其中出动的反潜舰艇有5500艘,小艇有2万艘,并有大批装备雷达的飞机来进行反潜作战。盟军投入这场反潜战斗的人员总数加起来有几百万人。与德国投入的兵力相比,当时英美为对付德国一艘潜艇,竟动用了多达25艘舰艇和  相似文献   

3.
反潜战是对敌潜艇兵力做斗争,粉碎其潜艇战的作战。它包括对敌潜艇的进攻和防御,即使用各种反潜兵力和武器主动地搜索、攻击敌潜艇,或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敌潜艇的活动。随着潜艇安静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高性能作战  相似文献   

4.
李世令 《国防科技》2012,33(4):88-92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舰艇更新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文章通过对其装备的最新型的水面舰艇、潜艇和反潜飞机的战技术性能进行概述,并以此对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能力进行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作战能力非常强,联合作战能力稍差。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逼出了新概念反潜战大致可分为大洋深海区作战和沿岸浅海区作战两种类型。冷战后,由于美国海军积极推行“由海向陆”的海上战略,其舰艇活动的区域已从大洋深海转向沿岸浅海,因此,沿岸浅海区反潜作战对美国海军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然而,美国海军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在浅海区域的作战优势并不明显,担负反潜任务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安装的各种声纳主要是为执行深海搜潜任务而设计的,大都是低频大功率型,浅海区反潜效果较差。而对手的常规动力潜艇在近、浅海区却  相似文献   

6.
在反潜战中使用网络中心战这一概念比其它海事活动中使用该概念要早得多。七十年代末,西方国家的远距离遥控传感器、机载平台和潜艇构成的整体反潜系统已经严重威胁着前苏联的潜艇作战。这一时期各种传感器,协调搜索、传感和攻击资源的指挥和控制过程以及武器系统构成了一个网络,这比协同作战或涉及更多本地传感器的其他作战模式的产生要早得多。开放海域的反潜战已被证明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广阔范围内是有效的。在八十年代,当能提供更多网络信息数据的远距离水下传感器可装在警戒舰船上移动时,反潜战就扩展到其他的海域。虽然潜艇和水面舰艇的拖曳阵声呐给人深刻的印象,但多用于反潜任务的舰艇的电缆长度和通讯能力却不能与之相匹配。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美国就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建立反潜战“网络”。  相似文献   

7.
反潜作战是水面舰艇编队的主要作战任务之一,其计算机生成兵力(CGF)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CGF技术,可以自动化生成水面舰艇编队及其舰载反潜直升机,并可仿真其在执行各种作战任务过程中的所有战术动作,包括机动、探测、攻击、防御和协同等。重点研究水面舰艇编队及其舰载反潜直升机反潜作战过程中的攻防决策CGF建模与仿真问题,建立了水面舰艇编队攻防决策模型和反潜直升机探测与攻击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海上作战中,潜艇是打击目标的重要兵力之一,因而反潜作战更是现代海战的重要样式之一。主要研究了巡逻搜索的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在对四种不同的巡逻搜索方法进行了相关战术计算的基础上,给出了水面舰艇编队进行巡逻搜索时的组织方法。对在巡逻搜索中水面舰艇编队组织和指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舰艇编队对潜搜索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潜搜索是水面舰艇编队反潜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军兵力实施对潜攻击的前提和保证.分析了水面舰艇对潜搜索的基本特点和水面舰艇编队对潜搜索有效宽度,并分析了潜艇逃脱初始位置处于搜索有效区时编队的搜索概率,提出了水面舰艇编队对潜搜索效能的基本模型,使水面舰艇编队对潜搜索的实施和提高搜索效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潜艇和水面舰艇编队间的攻防对抗是潜艇作战研究的重点内容,如何确保潜艇在舰艇编队、反潜直升机等兵力的联合封锁下存活和突围,是对潜艇指挥决策的考验.为此,针对潜舰机博弈对抗场景,从深度强化学习和规则推理两个方面构建潜艇智能体,提出两种近端策略优化(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PPO)算法改进机...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军迫于大陆海军潜艇的威慑,一直重视反潜力量的建设并已初步建立“以海军为主导、诸军兵种协同、东部海域为重点”的反潜作战指挥体系与兵力运用机制。然而,台军反潜作战只是反封锁作战的一部分,又由于台军能反潜的水面舰艇不但少而且旧,所以台军反潜重任基本落在了空  相似文献   

12.
潜艇知识问答(反潜作战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反潜兵力、兵器主要有哪些?答:目前反潜兵力主要有:反潜航空兵、反潜水面舰艇、反潜潜艇和岸基反潜兵力;除去各反潜兵力配备的反潜武器外,现代化反潜兵器主要还有:卫星搜潜系统、水下无人潜航器和海底水听阵搜潜系统等。2、卫星是如何对潜艇进行探测的?答:卫星反潜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反潜武器之一,其搜潜特点是搜潜海域广、信息处理实时。卫星搜潜主要通过照相、摄像、电子扫描、探测、无线频谱分析等手段来对潜艇进行探  相似文献   

13.
水雷作为一种现代海战武器,最早被当作对付水面舰艇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用它进行反潜时就炸沉潜艇54艘;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的反潜力作用更加突出,仅德国潜艇就有27艘被水雷击沉;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海军布设的1000多枚水雷,不仅重创了美国的3艘作战舰只,而且对多国部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威胁,限制了其海上兵力行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巡洋舰     
引言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不断演变,舰艇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美苏形成两极对抗冷战格局。两国大量建造舰艇尤其是潜艇,是历史上潜艇建造入役数量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海战的主要威胁来自水下的潜艇。反潜作战是当时舰艇的主要使命任务,水面反潜舰艇和反潜武器此时获得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潜艇执行任务时,有可能与敌人编队、水面反潜兵力,海上反潜巡逻机、岸基或舰基反潜直升机遭遇。上述这些兵力都配备了高性能的侦察和探测设备及相应的反潜武器。作战编队为了防御潜艇的攻击,通常都携带与编队探测能力相适应的远程反潜鱼雷。然而,对潜艇威胁最大的  相似文献   

16.
前一段时间,美国《海军时报》等媒体曾报道,瑞典海军“哥特兰”号常规攻击潜艇已经抵达美国圣迭戈北岛海军航空站,正式开始充当“假想敌”协助美海军进行反潜训练。美国海军认为,未来战争中,对手将通过部署噪声较小的柴电潜艇的方式,阻止美军进入至关重要的沿海战略地区。这些大海中“寂静无声”的杀手很难被发现,美军舰艇极有可能成为其攻击的目标,而无法在沿海水域自由出入。为应对未来战争中的潜艇威胁,近年来,美军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期迅速提高在亚太海域的反潜作战能力。如:租借外国潜艇苦练反潜本领;出台一份名为《增强反潜作战能力》的机密调研报告;成立太平洋舰队反潜作战司令部以加强反潜作战的协调与组织;确定21世纪反潜战作战概念;积极研制新型反潜装备等。  相似文献   

17.
反潜战仿真系统目标仿真建模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潜战仿真系统是反潜武器装备研制、反潜作战能力评估、反潜战术战法研究的有效手段,因此能否提供高逼真度的目标潜艇仿真将直接影响到反潜作战仿真系统的整体性能。从未来潜艇作战环境出发,分析了潜艇仿真的功能组成,建立了仿真模型体系,提出了基于模型库的潜艇仿真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为反潜战仿真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4月8日,美海军在圣迭戈成立舰队反潜战司令部(FASWC)。这是美海军近年来不断加强其反潜战(ASW)能力的又一个实质性举措。 舰队反潜战司令部在总部反潜作战司令部领导下开展工作。新成立的反潜作战司令部的任务是,包括整合先进的反潜战网络,制定反潜作战条令和形成全新的作战理念,负责舰队反潜战训练,并以反潜战策略辅助海军领导层工作。 舰队反潜战司令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海军的战斗力量能够消除敌方潜艇的威胁。为实现此目标,海军的反潜战必须能够自如地发现并对抗来自敌方潜艇的威胁,还必须打造抵御敌潜艇和水雷的“海上盾牌”,该“盾牌”将保护美国及其盟军通往战区的航线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19.
为发展反潜作战、潜艇作战装备及理论,对平台中心反潜战中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美军网络中心反潜战中的反潜战网络组成,探讨了反潜战网络的基本功能、各子网络的关联和网络中心反潜战对潜艇作战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反潜战也称防潜战,是指对敌潜艇斗争的统称。它包括对敌潜艇的进攻和防御,即使用反潜兵力、兵器积极主动地搜索、攻击敌潜艇或采取种种措施限制敌潜艇的活动。其目的是不让敌人有效地使用其的潜艇。反潜战与潜艇战是一对人类战争史上的双胞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崭露头角时,反潜战就随之产生了,并随着潜艇技术装备和使命的发展而发展。潜艇作为海战的一种兵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曾取得过显赫的战果。战后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