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展了模拟非定常超声速燃烧流场的隐式双时间步方法。采用时间分裂法对流动和反应进行解耦处理,流动方程组由双时间步方法求解,内迭代过程采用LU-SGS方法;反应源项方程组通过隐式二阶梯形公式求解。分析了时间分裂格式和时间步长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一阶时间精度的分裂格式会略微高估化学效率,应该采用二阶时间精度的分裂格式;时间步长的选取对计算结果影响显著,为了保证解耦算法的计算精度,时间步长应足够小以能够较准确捕捉到主导各种输运过程的大尺度涡团的非定常行为。  相似文献   
2.
针对两种凹腔布置方案,模拟马赫数6.0的来流条件,采用气化RP-3开展了一系列直连式燃烧试验。依据燃烧流场的可见光图像、燃烧室壁面静压分布和推力增益,对比分析了凹腔布置方案对气化煤油超声速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凹腔布置方案和当量比对燃烧室内的火焰分布、燃料的释热特性和发动机燃烧性能有显著影响。并联凹腔的火焰与释热主要集中在凹腔附近,燃料比冲对当量比不敏感;单凹腔的火焰与释热分布更加分散,燃料比冲随当量比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利用弹后空间一维均相流假设推导了弹道参数λ_ε,λ,λ_ε的理论表达式。同时对三个参数的相关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与ε相关的关系。利用多通道数据解决了λ-ε的变化规律。文中给出一套完整的膛内火药燃烧规律的处理方法,并对实例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个液体火箭发动机双组元自燃推进剂高压燃烧过程的计算模型。模型考虑了偏二甲肼的分解反应、四氧化二氮的离解反应、高压蒸发、液滴二次雾化以及燃烧室横截面上混合比和流强分布的不均匀性。应用该模型对FY-2型发动机的三种喷注器结构的燃烧效率及能量释放分布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试车数据和现象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的火控系统下,适用于远距离作战的冲压发动机不能发挥其优势。由于导弹飞行状态的不断变化,火控雷达及隐身技术的发展与超视距的结合,为冲压发动机的应用创造了条件。文章介绍了几个国家在冲压发动机方面进行的应用。“非逃逸”导弹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7.
再入飞行器高超声速三维粘性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数值方法研究大钝头倒锥体再入飞行器高超车速完全气体有攻角绕流的流场特性。控制方程为完全气体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方法采用激波捕捉的NND隐式算法,计算区域为含底部的全流场。文中给出了流场特性和气功力系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频振荡燃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气相控制方程用欧拉坐标系下的Navier-Stokes方程组描述,液相控制方程在Lagrangian坐标系下描述,并采用高压蒸发燃烧模型。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当燃烧室内发生高频振荡燃烧时,在喷注面附近和燃烧室收敛段这两个区域内压力的波动幅度较大;通过对压力、混合气体温度及速度在振荡燃烧情况下的比较,得出了振荡燃烧发生时发动机内部两相流场的脉动频率与燃烧室固有频率相耦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阶精度WCNS格式和γ-Reθ转捩模型对VFE-2中等半径钝前缘三角翼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前缘转捩对钝前缘三角翼涡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进行了详细对比,表明钝前缘三角翼的前缘分离涡发生在翼尖下游,在特定雷诺数下其具体发生位置受转捩因素影响,采用全湍流模型计算会推迟分离,而耦合转捩模型后的计算结果和试验吻合很好。然后基于耦合转捩模型方法,对钝前缘三角翼涡结构随迎角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并表明在较小的迎角下,前缘不会产生分离诱导涡;随迎角不断增大,分离诱导涡在三角翼后缘附近产生并向上游移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氧指数测定、热分析方法(DSC)、锥形量热仪和水平垂直燃烧以及空气中加热实验对几种新型材料进行了燃烧性能综合分析研究。实验表明,J-70℃、Jz-70℃久立、久立H-70℃、久立H-90℃、久立Hz-90℃、Hz-70℃材料氧指数普遍较高,有离火自熄性,燃烧性能较好,但燃烧时发烟量大,并释放出刺激性气体。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表明,相同辐射通量下,GFA5-20、GFA3-30和HzPS-492 JHJ热释放速率大,燃烧产烟量大,一氧化碳生成率在0.004kg/s左右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