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61.
介绍了分割辨识算法及其在导弹气动参数辨识中的应用,并以某导弹为例,采用分割辨识算法对其气动参数进行了估计。仿真计算表明,分割辨识算法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且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62.
本文根据国内外交际法外语教学理论及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设计出大学英语交际化教学的理论模式.并据此模式对交际(也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而切合实际的要求。  相似文献   
63.
基于模糊推理的目标对潜发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模糊推理基本思想,针对潜艇水下收集目标信息的特点,在目标对潜艇威胁信息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判断潜艇被发现与否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推理方法建立了判断规则,并给出了推导过程和实现方式,在把模糊推理方法应用于潜艇威胁判断模型的研究上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64.
BN(贝叶斯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研究中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推理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到复杂系统的建模等领域。贝叶斯网络高效的推理算法非常适合解决不确定性军事决策问题,分析了潜艇攻击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构建贝叶斯网络进行攻击决策的步骤,通过具体实例,对用贝叶斯网络推理解决潜艇攻击决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5.
UUV威胁评估问题是典型的不确定性军事问题,构建了多因素影响条件下的UUV威胁等级评估层次框架,利用集对分析方法以定量的形式对威胁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UUV执行某种特定战术任务的简化情形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具有相当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66.
现代潜射鱼雷多为线导+声自导鱼雷,其导引方式中蕴含有丰富的潜艇位置信息。首先,从线导鱼雷现在方位导引法的弹道特征和导引机制入手,详细分析了潜艇分布区域的确定原理、构建了区域计算数学模型,并通过对模型通用性的探讨,证明了这一反潜区域判定方法具有典型战术特征。其次,根据仿真检验,定量分析了线导鱼雷方位线中蕴含潜艇位置的偏差量。研究表明,根据线导鱼雷弹道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潜艇分布方位,这对反潜兵力的对潜反击作战是极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67.
选取我国1979—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能源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项指标作为货运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货运总量为输出,建立了基于Morlet小波函数的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揭示货运量与相关变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经实例分析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并通过与实际货运量和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对比,证明了小波神经网络在货运量预测方面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8.
文章采用三节阶跃阻抗U形谐振器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紧凑型三通带滤波器,该滤波器不但具有四个传输零点以改善滤波器的选择性和带外抑制能力,而且在尺寸上比参考文献[5]中的滤波器缩小了40%。文中分析了该三通带滤波器的设计原理,给出了该滤波器的结构参数、仿真与实验验证测试结果。设计滤波器的三个通带中心频率分别为1.0 GHz,2.4 GHz,3.6 GHz,实测插入损耗分别为0.8 dB,1.0 dB,1.2 dB。仿真与实验验证测试结果显示该滤波器带内插损小,四个传输零点使得带外抑制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9.
介绍了模糊推理理论基本思想,分析了判断目标攻潜武器的战术依据.针对潜艇水下收集目标信息的特点,应用模糊推理理论建立了目标攻潜武器类型的判断规则,并给出推导过程和实现方式,在把模糊推理理论应用于潜艇威胁判断模型的研究上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70.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a cylindrical shell cut into fragments by circumferential detonation collision was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A self-designed detonation wave regulator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detonation and cut the shell. It was found that the self-designed regulator controlled the fragment shape. The macrostructure and micro-characteristics of fragments revealed that shear fracture was a prior mechanism, the shell fractured not only at the position of detonation collision, but the crack also penetrated the shell at the first contact position of the Chapmen-Jouguet (C-J) wave. The effects of groove number and outer layer thickness on the fracture behavior were tested by simulations.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outer layer was 5–18 mm, it has little effect on fragmentation of the shell, and shells all fractured at similar positions. The increase of the groove number reduced the fracture possibility of the first contact position of the C-J wave. When the groove number reached 7 with a 10 mm outer layer (1/4 model), the fracture only occurred at the position of detonation collision and the fragment width rebou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