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安而不忘危     
胡可 《政工学刊》2010,(1):20-2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因此,全会特别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相似文献   
32.
多年来,他时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国防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交通建设,落实交通战备建设任务。他就是被驻军部队亲切地称为“交通守护神”的大石桥市交通局局长王凤华。  相似文献   
33.
一、野战化机动演练紧贴使命任务、实战氛围浓,政治工作要在锤炼官兵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增强官兵的使命感责任感上下功夫。结合使命任务,深入搞好思想发动,强化使命意识和战斗精神培树教育,增强官兵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激励官兵搞好演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及时开展“四认清、四强化”教育,即认清我军根本职能,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观念;认清野战化机动作战在现代信息战中的地位作用,强化当先锋、打头阵的意识;  相似文献   
3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为什么还要求全党同志要继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呢?  相似文献   
35.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国家在忧患中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历史。改革开放始于忧患又不断化解忧患,忧患意识伴随并推动改革开放;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改革没有止境,发展没有坦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需要着眼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奋力开拓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6.
一、在基层不等于爱基层,要真正爱岗敬业。基层工作既艰巨又光荣,要求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心系基层,爱岗敬业。那么怎样才算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呢?有的同志说我在基层干了四五年了,我爱基层。但我认为在基层和爱基层不是一个概念,能在基层干只能说在基层呆得住,但决不能说真正地爱。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基层不爱基层的表现主要有:(一)身在心不在,带兵不知兵。“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基层,心想着调机关、上学、读研、转业等。(二)叶公好龙,带兵不爱兵。到基层是为了“镀金”,提升职务。(三)热爱不关爱,带兵不严兵。有心在基层干,有心带好兵…  相似文献   
37.
邵丹 《国防》2008,(5):61-61
《左传》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中国历史一再证明,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没有忧患意识。"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  相似文献   
38.
洮儿河畔,鹤乡白城,科尔沁草原上的一颗明珠。滔滔的洮儿河水养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爱武、兴武之人。中共白城市洮北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季委同志,以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认真履职尽责,使武装工作连创佳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委书记的尚武情怀。  相似文献   
39.
周汉江 《国防》2013,(9):34-35
急时应急是民兵预备役队伍的重要职能任务。随着非战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我们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应急力量建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建队伍、强能力、做准备、抓落实,确保危难之际、关键之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国防科技工业》2013,(7):20-21
中国军工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新形势下,要不断增强使命感、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着力实施"五大战略举措",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由大向强跨越马兴瑞,1959年10月生,山东郓城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1999年9月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07年8月任集团公司总经理;2013年3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