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最近的捷径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则令人吃惊的报道。《朝日新闻》提到,解放军在内蒙最新试飞了歼-18型垂直起降战机。这条报道的真伪尚难证实,但却实实在在引起了一片叫好声。有观点认为这种飞机实为加速中国航母发展的捷径,因为采用垂直起降正好可以绕过弹射器这个大麻烦。巧合的是,这则新闻流行之时,最早研发成功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英国,正在一架  相似文献   
52.
航母是构成航母编队几类关键装备中的核心和龙头;拥有了它,就拥有了主心骨。  相似文献   
53.
有人把今年2月初美国海军X-47B舰载无人机的首次飞行测试,称之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X-47B的问世与入役,果真有如此重大意义吗?它对航母舰载机的发展及未来作战模式会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要贯穿美国最新一代"福特"级航母研制与建造来看。众所周知,集纳多项全新高技术装备于一身"福  相似文献   
54.
一个过程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过程的开始,的确,中国人期盼华夏航母时代到来的过程就要结束了,但中国人思考如何使用航母的过程才刚刚开始。在这样的历史轮回中,我们唯有不断地思索和去无限靠近真理,才能真正为国家富强做一点力所  相似文献   
55.
中国的歼-15战机有潜质成为一种性能堪与“超级大黄蜂”比肩.乃至将其超越的高性能舰载战机。原因在于:首先,歼-15与“超级大黄蜂”就整体结构而言,都适合作为舰载机使用。其次,歼-15相对于“超级大黄蜂”而言,机体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更大,可在不加挂外挂油箱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作战半径,挂载更多的武器装备。第三,中国未来的国产航母必然放弃极大限制舰载机性能的滑跃式起飞方式。转而采用蒸汽弹射器或更新的电磁弹射器,因此歼-15不会像其“同宗”苏-33那样受到近乎残酷的油料与挂载限制。  相似文献   
56.
未来高性能军舰将会有采用三体船型的,这为未来航母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三体舰具有航速高、甲板面积大的特点,对提高舰载机起降安全性和改善飞行甲板作业状态有很大的好处,非常适合航母采用,因此本人即兴设计了这艘名为“长江”号的三体大型航母,供有关部门来造航母时参政。  相似文献   
57.
伴随着"瓦良格"号出航的汽笛声,中国多年来的航母梦终成现实。俗语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的航空母舰要最终成为一支傲视全球的海上力量,恐怕还需要很多配套飞机。而有一型至关重要的飞机不可或缺,它便是固定翼预警机。  相似文献   
58.
中国航母平台的试航已经进行到第八次了,万众瞩目的舰载机着舰试验似乎尚未进行,但我们知道这第一次着舰的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一定要给航母的战斗力形成之路制作路标的话,我们觉得第一次着舰一定有资格成为最有分量的那座里程碑,因此我们特地策划了本期专题,着重剖析舰载机着舰之难。  相似文献   
59.
郭宣 《现代舰船》2012,(12):10-14
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在大连隆重列装了自己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航母(舷号为"16")。众所周知,该艘战舰是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市黑海造船厂所建造的"瓦良格"号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基础之上改装而成。因此,本刊就此采访了乌克兰著名的船舶建造师瓦列里·巴比奇。其曾出住黑海造船厂设计局局长,而苏联所有的航母都是在黑海造船厂建造的。  相似文献   
60.
当飞机从航母上起降之时,等待你的有可能是血染大海之日,就像美国人曾经发生过的那样。你要有所准备,要培训好你的人。——苏联造船工业部部长叶戈罗夫中将中国的首艘航母"辽宁"号(原"瓦良格"号)已于2012年9月25日服役,未来将进入舰载机着舰试飞的阶段。首次着舰的消息还未传来之时,我们不妨了解了解"辽宁"号的同级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