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只能实现二维高分辨率成像,无法得到景物的高度信息。与其他技术结合的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实现三维高分辨成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介绍了干涉SAR(InSAR)、双/多基地SAR、复杂路径SAR以及阵列SAR等几种不同的SAR三维成像模式,对它们的技术特点以及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为新体制的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捷联式惯导系统的对准,是指在系统进入工作前建立姿态矩阵的初始值。针对低精度捷联式惯导的初始对准,提出了基于捷联式惯导系统和双天线GPS测向系统组合的初始对准方案,并着重推导了失准角和陀螺常值漂移的计算过程,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3.
双天线激励混响室场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磁仿真软件FEKO分别建立单、双天线激励混响室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混响室测试区域电场标准偏差值研究混响室场均匀性。研究表明:与单天线激励混响室相比较,混响室工作于双天线激励条件时,测试区域各轴向电场标准偏差平均下降了15.3%,总标准偏差下降了21.9%,改善了测试区域场均匀性,这说明双天线激励混响室可提高场均匀性,同时利用双天线的功率合成解决了混响室大功放问题。  相似文献   
74.
《国防科技》2002,(8):80-80
  相似文献   
75.
首先对平面螺旋天线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简单介绍了RWG基函数,通过RWG边元对平面模螺旋天线进行建模,利用数值计算软件Matlab在200 MHZ~18 GHz的范围内对平面模螺旋天线的特性进行仿真,得到了比较理想的阻抗特性曲线、辐射强度分布和增益波瓣图,通过分析可得当频率超过2.5 GHz后功率与输入阻抗保持平稳,在频率大约为10.5 GHz时取得最大增益为6.13 dB.  相似文献   
76.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重构双C型RF-MEMS贴片天线,它由T型桥膜结构的电容式MEMS开关实时地控制天线结构,使之能够发生双频谐振.采用背腔结构的硅基底,使硅衬底的相对有效介电常数从9.18下降到1.51,这有利于减小表面波的损耗,通过优化设计有效地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理论计算得到在开关断开和连通状态下,天线的谐振频率分别为11.14 GHz和5.56 GHz.将理论结果与HFSS软件仿真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吻合得比较好,说明了可重构天线的设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7.
文中基于空间填充曲线提出了一种利用微带馈电产生宽带圆极化特性的缝隙天线,通过对这种缝隙天线分形进行分析仿真可以得出,该天线不仅可以减小天线尺寸而且具有良好的宽带圆极化特性,驻波比小于2的阻抗带宽达到81%(2.22 GHz~5.25 GHz),轴比小于0.2 dB的轴比带宽达到了80%(2.22 GHz~5.18 GHz)。最后文中通过增加背腔结构使天线实现单向辐射并提高了辐射增益。  相似文献   
78.
抗干扰问题一直是卫星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智能天线由于能在空域内有效地抑制干扰的同时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干噪比,因而成为军用卫星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种抗干扰手段。本文着重阐述了星载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研究状况,最后还指出了有待于研究的关键技术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9.
一种能产生扇形波束的赋形抛物面天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发现:过抛物面顶点将抛物面平分成上下相等的两部分后,将下部分抛物面绕顶点向上旋转一小角度后形成的新天线(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可产生扇形波束.馈源方向图为cos3θ、口径半径为0.8m的赋形抛物面E、H平面的半功率宽度分别可达到1.2°、5.6°,而E、H平面的副瓣电平分别为-19.00 dB、-14.85 dB.  相似文献   
80.
智能天线是当前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阐述了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 ,介绍了上行链路窄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对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进行了分类 ,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各种算法的特点 ,介绍了智能天线的研究进展状况和智能天线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