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以黄埔军校为载体的治军模式在意识形态、领导管理体制和纪律约束方面实现了中国军队建设史上的重大变革。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黄埔治军模式的制度变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军队建设中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原则,为今后我军政治工作领域的制度创新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2.
航空燃料水反应试验是检测喷气燃料和航空汽油洁净性指标的一个重要方法,该方法的试验结果受试验条件影响.探讨了试验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通过考察摇动速率和摇动幅度,提出了优化摇动速率和摇动幅度的试验控制条件.在摇动时间为2min、摇动速率为150次/min、摇动幅度控制在185 mm、静置时间为5 min进行试验时,其试验结果均呈现很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较好地消除了方法中试验条件控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目前,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正处在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需要大胆突破传统审计方式的局限,以服务部队中心工作为导向,以规范审计机制为重点,以创新审计技术为关键,以推进审计成果共享为途径,切实提高审计监督的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审计工作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94.
美陆军数字化部队装备保障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陆军全面转型后,数字化部队从编制结构到装备保障均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为充分借鉴其经验教训,探索在该领域的发展道路,在回顾美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历程的基础上,从维修作业体制、装备保障力量编配、装备保障指挥层级、力量编组、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美陆军数字化部队装备保障的特点,结合国情、军情,对比分析、梳理总结后,针对陆军数字化部队装备保障建设,归纳了几点启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5.
军队文职干部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通过讨论文职干部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文职干部的地位与作用 ,文职干部与现役军官之间的关系 ,以及文职干部享有的权益 ,从而更好的维护和保障军队文职干部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6.
在新形势下 ,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 ,强化精神支柱 ,坚定理想信念 ,应努力建设良好的政治环境 ,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昂扬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来教育、激励和约束官兵 ,不断强化军人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7.
体系结构分析是体系研究的重要部分,依据陆军武器装备综合集成体系的建立原则,从体系的组成属性、组织形式、结构形式三方面构建了陆军武器装备综合集成的基本体系、编制体系和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深入分析了各体系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最后给出基于复杂网络结构的体系优化理论,可为陆军武器装备综合集成体系的建设和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对陆军合成营指挥模拟训练系统模型和部署结构进行研究和探讨,构建一个分布式合成营指挥训练平台。从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系统功能设计、系统逻辑结构、系统物理结构及模块化设计思路上加以探讨并给出自己的方案。  相似文献   
99.
心理管理是重要的管理理念,是人员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经常性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部队心理管理的水平如何,不仅同部队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是完成军事斗争准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因素。加强部队心理管理工作,提高部队心理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完成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赋予军队新的使命任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0.
In November 1945, British army shooting during street riots and search operations in Palestine resulted in the death of 13 Jews and the injuring of dozens. The most costly in casualties caused by army fire during the whole Jewish insurgency, these incidents have nevertheless not received detailed attention in literature on the British army's counterinsurgency campaign in postwar Palestine. This article outlines British military use of firepower to control civilian crowd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during these incidents, contributing to the debate on the army's principal of ‘minimum force’. It also highlights the serious problem of legitimizing opening of fire on unarmed protestors, epitomized in the army's fabricated account justifying shooting at a large crowd rushing a military cordon at Givat Hay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