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根据大量的模拟钢铁冶金企业的实体火灾的试验数据和工程设计经验,提出细水雾灭火系统的消防解决方案,并对该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2.
采用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加载方式,通过位移控制和傅里叶级数展开技巧,将含有滞迟环节系统的非线性参数识别问题转化为扩充参数的线性识别问题,为钢丝绳、金属橡胶构成的隔振系统的模型识别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3.
大空间钢结构厂房具有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利用率大,建设周期短、抗震性能好,构件制造与安装机械化程度高,可重复再利用等优点,但其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着各种先天隐患。重点分析了大跨度钢结构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大跨度钢结构厂房的消防监督管理措施及防火设计思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4.
自动化电弧喷涂路径偏移间距的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电弧喷涂沉积丘的轮廓呈高斯分布的假设,并结合实验结果,建立了电弧喷涂沉积丘轮廓的数学模型,由此推导出了自动化喷涂过程中平行路径偏移间距这一重要参量的优化模型。该模型为合理规划自动化喷涂的路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5.
以加劲肋形式、组合板厚度和栓钉布置为参数,进行了9块新型组合板的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板的正截面承载力可按基于修正平截面假定的极限状态计算;组合板的跨中挠度,可在按现行规范计算的基础上,加上考虑界面滑移影响的附加变形值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56.
为了研究弹性应力和弹塑性应变对921A船体钢在模拟海水中腐蚀行为的影响,采用自制的载荷-电化学实验装置对921A钢在载荷与腐蚀介质协同作用时的开路电位、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由电化学阻抗谱拟合得到的电荷传递电阻定义载荷下的腐蚀速率修正因子,将实验得到的腐蚀速率修正因子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弹性拉应力与弹性压应力对力学化学效应的影响具有对称性。力学化学效应随着弹性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弹塑性应变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弹塑性应变对力学化学效应的影响远远大于弹性应力的影响。在研究范围内,弹塑性应变引起的腐蚀电位负移量最大为62.6 mV,相应的腐蚀速率修正因子高达4.113,而弹性应力引起的腐蚀电位负移量最大为24.5 mV,相应的腐蚀速率修正因子为1.746。由此可见,应力应变对921A钢在海水中腐蚀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几种防锈液对T52(10Ti热)钢在Ph=5.0酸性水溶液中耐蚀性能的影响.用线性极化和交流阻抗法对这些防锈液的耐蚀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亚硝酸钠类、含氨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类两种防锈液的耐蚀性能较好;并用动电位扫描法对上述防锈液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表明:上述防锈液主要是抑制电极的阳极过程.  相似文献   
58.
数值分析表明,"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纽约世贸大楼的内部竖向承重钢结构的防火保护层在爆炸中严重脱落,火灾高温使钢材强度大幅度降低,导致着火层群柱失稳,上部巨大的冲击荷载把下层柱逐层压渍,引发连续坍塌.最后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9.
应用ANSYS软件计算了钢柱在标准升温模式下的温度场,然后利用ANSYS的耦合分析模块,将温度场导入结构分析,分析了不同约束下轴心受压钢柱在温度升高时的力学反应,同时考虑了荷载比以及长细比对不同约束钢柱抗火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扭转约束钢柱的抗火性能要优于柱端没有扭转约束的简支柱;当钢柱长细比系数在30以内时,扭转约束...  相似文献   
60.
In this study, the anti-penetration performance of polyurea/ASTM1405-steel composite plate subjected to high velocity projectile was analyzed. Two kinds of modified polyurea material (AMMT-053 and AMMT-055) were selected and a ballistic impact testing system including speed measuring target system and high-speed camera was designed.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a rifle and 5.8 mm projectil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by the polyurea coating thickness, the polyurea coating position and the glass-fiber cloth on the anti-penetration performance of polyurea/ASTM1405-steel composite plat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polyurea coating position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wo types of polyurea, and that the effects of glass-fiber position were disparate between two types of polyurea as well. For AMMT-053 polyurea material, it was better to be on front face than on rear face; whereas for AMMT-055 pol-yurea, it was better to be on rear surface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was very subtle. Additionally, formulas had been given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yurea and the thickness of polyurea coating. In general, AMMT-055 had better anti-penetration performance than AMMT-053. Furthermore, five typical damage modes including self-healing, crack, local bulge, spallation and local fragmentation were defined and the failure mechanism was analyzed with the results of SHPB test. Additionally, the bonding strengt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ti-penetration performance of polyurea/steel composite pl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