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81.
International concern over nuclear terrorism has grown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This has driven a broad spectrum of efforts to strengthen nuclear security globally, including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radiation-detection technology for border monitoring. Detection systems are now deployed at strategic locations for the purported purpose of detecting and deterring the smuggling of nuclear and radioactive materials. However, despite considerable investment in this area,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how these programs are implemented or the operational challenges they face on a day-to-day basis. This article seeks to address this with a focus on radiation-detection efforts at maritime facilities. Utilizing practitioner interviews and a survey,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lanning and use of these systems in this fast-moving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ystems varies significantly across different n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resulting in a fragmented global nuclear-detection architecture, which arguably undermines efforts to detect trafficked nuclear-threat materials. Greater consideration should therefore be given to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guidance, designing and adopting tools to support key parts of the alarm assessment process, and broader sharing of good practice.  相似文献   
882.
建立候选目标轨迹集合,以候选目标轨迹集合为样本空间,利用沿候选轨迹的能量积分构造此空间上的概率分布,从而建立候选轨迹的概率统计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弱小点目标检测方法.通过蒙特卡罗实验方法调节模型参数,使得算法的检测性能达到所提出的指标.该算法规避了以往算法中需要获得解析形式的候选轨迹密度函数的限制,因此能检测出沿任意方向作直线运动的点目标.最后,针对给定的弱小点目标观测图像序列,利用所提出的算法进行检测,仿真结果证明此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83.
基于定点DSP的计算阶次跟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转速变化的旋转机械,常规的频谱分析方法不能反映其振动信号的真实状态;同时,在转速变化剧烈的情况下,传统阶次分析仪器采用的转速脉冲到达时刻测量方法精度不高。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基于定点DSP的计算阶次跟踪方法,通过TMS320C5402定时器的精确计时功能实现高精度转速脉冲到达时刻的测量,同时利用DSP的McBSP(Multi-channel Buffered Serial Port,多通道缓冲串行口)同步采集振动信号,实现混合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完成基于DSP的实时阶次跟踪,并通过变速箱启动的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84.
一种复合模式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综合考察红外 可见光图像人脸识别的优缺点,利用红外温谱图进行人脸检测与识别的优势,在研究可见光和红外人脸温谱图识别技术以及两者融合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新的红外 可见光复合模式的人脸识别系统。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识别方法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验上都是可行的,系统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885.
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频(HF)地波超视距雷达(GW-OTHR)利用雷达波束绕地表面衍射作用,能探测视距外的舰船、低空飞机和巡航导弹,不仅覆盖面积大、费用低,能弥补常规微波雷达低空盲区和天波超视距雷达的近距盲区,也无需注意电离层的变化,且可反隐身、抗反辐射导弹(ARM),因而在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论述了地波沿海面传播的特性和探测能力,并对超视距雷达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86.
介绍了匹配追踪信号分解法在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针对康明斯6BT5.9型发动机进气门振动信号,采用时域表达较为理想的高斯函数作为信号展开的基元函数进行信号分析,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887.
针对如何提高碰撞检测效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分解法和混合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算法。首先利用均匀剖分法确定相邻对象,然后只对相邻对象构建混合层次包围盒树,最后引入任务树的概念加速包围盒树的遍历过程。在包围盒碰撞检测中,提出了一种顶层采用AABB,其他层采用OBB的混合层次包围盒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提高了碰撞检测的效率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888.
基于背景差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差是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视频帧与背景参考图像的差分实现运动目标检测。背景差法的核心是背景模型的构造。首先介绍基于背景差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的关键步骤:预处理、背景建模、背景差分、后处理;其次介绍几种典型的单背景和多背景模型;然后利用自适应背景模型、中值滤波、卡尔曼滤波、混合高斯模型等进行运动目标检测,并从速度、存储开销、准确率等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单背景模型具有更快的检测速度,而多背景模型的检测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889.
在分析实际盲卫星通信信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不重叠多卫星信号数量、中心频率进行实时估计的快速盲检测算法。算法基于恒虚警率准确地估计了噪声的统计特性进而设置了信噪分离的门限,并根据卫星通信信号的实际带宽特性实现了盲信号的检测。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在较低的信噪比下实现对多卫星信号的快速准确盲检测,且与其他算法相比,该算法准确率高、通用性强,更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890.
雷达网实际探测概率分布模型与仿真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综合考虑各种外界因素影响的雷达实际平面探测区域,建立雷达网实际探测概率分布模型,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考虑地物遮蔽、顶空和波瓣间盲区的具体影响,首先讨论了雷达单元实际平面探测威力模型,进而提出了一种雷达网实际探测概率分布模型与仿真算法.实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实用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