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51.
Private‐label products are of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many retail categories. While national‐brand products are designed by the manufacturer and sold by the retailer, the positioning of store‐brand products is under the complete control of the retailer. We consider a scenario where products differ on a performance quality dimension and we analyze how retailer–manufacturer interactions in product positioning are affect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a private‐label product. Specifically, we consider a national‐brand manufacturer who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its product as well the product's wholesale price charged to the retailer. Given the national‐brand quality and wholesale price, the retailer then decides the quality level of its store brand and sets the retail prices for both products. We find that a manufacturer can derive substantial benefits from considering a retailer's store‐brand introduction when determining the national brand's quality and wholesale price. If the retailer has a significant cost disadvantage in producing high‐quality products, the manufacturer does not need to adjust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al‐brand product, but he should offer a wholesale price discount to ensure its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retailer. If the retailer is competitive in providing products of high‐quality, the manufacturer should reduce this wholesale price discount and increase the national‐brand quality to mitigate competition. Interestingly, we find the retailer has incentive to announce a store‐brand introduction to induce the manufacturer's consideration of these plans in determining the national‐brand product quality and wholesale price.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10  相似文献   
52.
简要综述了异形表面技术和遮弹层技术抵抗钻地弹的一些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异形表面遮弹层的设计构想,并采用ANSYS软件对高速弹对该新型遮弹层侵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异形表面遮弹层能比传统的遮弹层更有效地改变钻地弹的攻击角度和降低其竖向钻地速度,尤其能使高速弹的钻地速度发生显著的衰减,这对防护工程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3.
为揭示球形破片对人体组织致伤机理,以明胶作为人体组织的替代物,基于动态空腔膨胀理论,考虑球形破片未完全侵入阶段的速度衰减,建立了球形破片侵彻明胶的分段运动理论模型,研究了球形破片侵彻明胶的运动规律。通过钢球和钨球侵彻明胶的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求解了模型中的最优阻力系数。分析了理论计算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并推导得到了无量纲侵彻深度的表达式。利用Sobol′法进行了球形破片参数(直径、密度和速度)对侵彻深度影响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球形破片的运动规律;低密度的球形破片在未完全侵入阶段的速度衰减不能忽略;球形破片参数对侵彻深度影响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是速度、密度和直径。  相似文献   
54.
针对假目标掩护下飞行器突防概率问题,在分析交战双方作战过程基础上,建立假目标掩护下飞行器突防效果模型,然后运用探索性分析方法和工具,结合一个作战示例,对影响突防效果人的训练因子、不同的打击波次、假目标数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假目标1~4倍真目标进行掩护时,其突防增益明显,其平均增益可达到10%~35%.  相似文献   
55.
为解决飞机在低空突防过程中的雷达地形遮蔽盲区快速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转盘爬虫对象的快速算法。首先介绍了雷达盲区产生的因素,分析了地形遮蔽和地球曲率盲区的计算模型,然后定义了转盘及爬虫对象,并设计了基于转盘爬虫对象的地形遮蔽盲区计算方法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将雷达地形遮蔽盲区计算结果进行三维建模及可视化,通过典型算例对算法进行对比测试和实验,得到不同高度的雷达地形遮蔽盲区分布图及三维可视化模型,证明了算法的快速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6.
对抗条件下舰舰导弹的突防概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舰舰导弹对单舰防御突防概率的基础上,研究了舰艇编队采用各种手段对抗来袭导弹条件下,舰舰导弹的突防问题,并推导出突防概率的计算公式,利用此公式计算了突防概率随舰舰导弹齐射数量的变化情况。与在单舰防御条件下舰舰导弹的突防概率模型相比,此模型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57.
对影响叶簇穿透超宽带SAR系统性能的三个最主要的技术参量 (工作频率、极化形式和分辨率 )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其结论性意见对超宽带雷达系统顶层设计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8.
钝体高超声速气动加热与结构热传递耦合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动加热与结构热传递耦合问题在航天和工程应用领域非常重要。分别采用松耦合与紧耦合方法,数值模拟了高超声速二维圆管绕流的流场与结构传热耦合的非定常过程。在紧耦合方法中,流场部分采用基于Navier Stokes方程的有限体积法,将AUSM+格式与时间方向的显式多步Runge Kutta法结合;结构传热部分采用基于二维热传导方程的Galerkin有限元法。流场与结构区通过交界面的热流和温度边界条件实现耦合。计算结果分别与实验、文献做了对比,结构内部温度变化关系以及壁面的热流分布均较好地吻合。两种耦合方式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对于流场特征时间远小于结构传热特征时间的问题,松耦合方法计算效率高,精度与紧耦合方法接近。  相似文献   
59.
THEDETERMINATIONOFTHEDEFLECTIONOFVERTICALUSINGINERTIALSURVEYINGSYSTEMWangWei(DepartmentofAutomaticControl,NUDT,Changsha,41007...  相似文献   
60.
通过空间矢量法 ,推导出在舰载武器系统中由于垂直惯性基准零位安装误差所引入的坐标变换误差的解析式 ,并给出了误差校正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