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一片废墟上,以令世人瞠目的经济高速发展,迅速确立了其经济大国的地位。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日本逐渐对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心有不甘。然而,在冷战时期,由于日本处于东西方对抗的前沿,国  相似文献   
12.
13.
航母发展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数量达300余艘。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航母因各种原因而夭折。这里综合介绍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各国海军“流产”掉的航母。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2月2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理查德·迈尔斯抵达在海湾值勤的“星座”号航母上看望官兵、他在讲话中称,美国将动员更多的反对萨达姆的伊拉克士兵,参加“倒萨”之战,与盟军一起推翻萨达姆政仅。同时,路透社和英国《每日电讯》披露,英国国防部官员说,美英军队此次“倒萨”行动将首先从海上实施。  相似文献   
15.
日本投降前后,美、日相互勾结,炮制了日本的"有条件投降",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军国主义不断抬头,传统战 略思维方式频频出击.为防止军国主义势力再度破坏世界和平,对日本投降前后这段历史的反省和清理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朝野有识之士纷纷就反击日本侵略而建言献策,其中建议最多、酝酿时间最长的御敌谋略,当属直捣日本的以攻为守之计.其具体作战方案,依所用兵力划分主要有四种,即分别以南洋军舰、北洋舰队、民船商船及外购军舰载兵勇远袭日本本土.直捣日本是为了改变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颇能引起国人的共鸣,有的方案甚至已为当权者所采纳.惟一旦要付诸实施,辄因困难重重而搁浅,最终都成了纸上谈兵.事实证明,只有将直捣日本之计提到积极防御的战略高度加以筹划才有成功的可能,而仅作为临战时的一种应急之策,清政府既不能于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力量予以支持,就必然会因兵力、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望洋兴叹".  相似文献   
17.
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以来,日本加紧实施其“远洋积极防御”战略,并多次组织其舰队赴远洋活动。为确保自身安全,日军不惜投入巨资加紧研制和建造新型战舰,在1993年“金刚”级防空导弹驱逐舰首舰服役不到半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又开始着手建造“村雨”级驱逐舰,首批计划建造9艘,每年以2艘的速度建成  相似文献   
18.
19.
1998年3月11日,日本“大隅”号船坞登陆舰加入海上自卫队服役。该舰外型酷似轻型航空母舰,能够搭载直升机,并装备有当今最先进的 LCAC 型坦克气垫登陆艇。日本海上自卫队为何要发展“大隅”级船坞登陆舰?“大隅”级舰究竟归属何种舰艇?将来会怎么发展?它有哪些作用?一段时间以来,这些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舰艇归属“大隅”级舰到底归属何种舰艇,早在其开工建造之初,就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有人认为,该级舰具有搭载作战  相似文献   
20.
自从新《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出笼以来,日本的防务动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迄今,至少有两件事让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爱好和平的人们感到不安。其一是1998年12月25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从1999年开始,日本将花费200亿~300亿日元,同美国合作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TMD)系统。其二是今年2月24日,日本防卫厅次官江间清二在一次报告会上宣称,防卫厅不仅要采购大型运输机,而且还将“积极对待引进空中加油机问题”,此语一出,立即引起亚太各国舆论的热切关注。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离自卫的道路越走越远,而离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