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5年8月3日,“发现”号航天飞机的任务专家罗宾逊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太空行走:他站在空间站17.4米长的机械臂末端到达航天飞机的下腹部,对航天飞机成功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而十分危险的“外科手术”。此举不仅使航天飞机转危为安,还创造了一项新奇迹,因为此前从未尝试过在飞行中对航天飞机的防热系统进行修复,而且航天员们也从没有到航天飞机的下腹部行走。另外,这一任务是临时加上去的,事先没在地面进行过这种训练,此前进行的2次太空行走事前都在地面的水池里模拟练习了至少六次。基于这三个原因,人们格外担心,此举搞不好会碰坏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12.
“钻石”空间站的三次试飞从1973年至1976年,“钻石”空间站共进行过3次试飞,即“礼炮-2”号,“礼炮-3”号和“礼炮-5”号。由于民用空间站“礼炮-1”号在飞行中发生事故(“联盟-11”号航天员从空间站返回地球时,因飞船座舱快速减压而死亡),第二艘民用空间站又发射失败,因此勃列日涅夫要求切洛梅让“钻石”空间站尽快上天。为了赶时间,减轻空间站的重量,这3艘“钻石”空间站  相似文献   
13.
由于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工作空间和飞行时间有限,科学家们开始追求一种能在近地轨道上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并承担多种复杂任务的航天器,结果促成了空间站的诞生和发展。自1971年以来,建成运行并已坠毁的空间站共有九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11个成员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16国共建的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4.
用途广泛空间站具有体积大、功能强和运行时间长等优点,是目前开发太空资源的优良平台。但犹如一座航天母舰的空间站自身无法进行天地往返,需用宇宙飞船等天地往返运输器与其交会对接,才能进行人和货物的接送。  相似文献   
15.
庞之浩 《环球军事》2011,(20):15-17
从世界第1座空间站升空至今,人类已发射了10座空间站,它们在科学研究、技术试验等许多方面,正发挥El益明显的作用,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承怡 《国防科技》1994,15(3):35-39
对国际航天技术通过多角度对比分析,提出我国航天技术产业化的方法、道路,指明关键在领导。  相似文献   
17.
快讯传真     
《国防科技》2001,(4):88-91
新浪科技3月20日报道 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于莫斯科当地时间3月20日发布消息称,依据目前的情况,“和平”号轨道空间站的坠落时间将会在3月23日(原订于3月22日),火箭初始的点火时间预计将为莫斯科时间凌晨3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军转民》2013,(5):78-78
本产品为单位自有技术并获国内发明专利,目前处于中试阶段。 【功能及主要应用情况】锗单晶片用于生产高效率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主要应用于卫星、空间站等太阳能电池,及地面海岛、边防哨所以及建设地面高倍聚光太阳能电站。  相似文献   
19.
国际宇宙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和日本等16国联合研制的,目前只是部分建成,只能容纳3名宇航员,在全部建成后可容纳7名宇航员。本来预定在2004年完工,现在已经推迟。全部建成后,国际空间站将是人们在地球上能看到的除月亮和金星外最亮的“星体”。据称,国际空间站至少可工作10年,最长可以运行2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它将被一个更新更大的空间站所取代。一、为什么要建造国际空间站航天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载人飞船实际上只是一种能乘人的人造卫星。它的内部空间狭窄,很难放开手脚开展大型科学实验活动。而且所载的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20.
中继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开辟了军事斗争的新天地。从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至今,美国、俄罗斯等掌握了航天技术的国家,向太空发射了数以千计、各式各样的人造卫星,以及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它们大多肩负着明确或秘密的军事任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的各种卫星系统,成了战争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对取得战场主动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信息支援与保障作用,确立了军用航天装备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竞相发展以中继卫星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