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0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划阶段的里程碑。毛泽东与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一样,早在大战全面爆发前,  相似文献   
2.
李巨廉、潘人杰合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简称《述评》),自公开发行以来,引起了史学界同仁瞩目。《述评》的两位作者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和副教授,长期从事二次大战史研究和教学。《述评》这部专著,正如作者所说,是他们“近年来研究二次大战史的一种检查性小结”。笔者认为,《述评》是近几年来中国史学界研究二次大战不可多得的佳作,堪称我国当前二次大战史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该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准确抓住研究的重大课题。二次大战史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面关系错综复杂。从纵的方面看,它要探讨这场大战的前因后果;在横的方面,它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领导苏联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军事理论。其中,国家要进行积极防御的准备,必须建立和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常备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建立和巩固反侵略同盟,经常保持、正确使用战略预备队和用大规模围歼战役歼灭敌军重兵集团,是最引人注目的6个方面。斯大林军事理论总体上适合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苏联进行国内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基本规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特别是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领导苏联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军事理论.其中,国家要进行积极防御的准备,必须建立和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常备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建立和巩固反侵略同盟,经常保持、正确使用战略预备队和用大规模围歼战役歼灭敌军重兵集团,是最引人注目的6个方面.斯大林军事理论总体上适合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苏联进行国内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基本规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特别是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相持阶段问题徐晓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中国战场有战略相持阶段早已定论外,其他主要战场以及整个大战本身是否也有一个独立的战略相持阶段?这个问题在史学界似乎还没有明确提出来研讨过。科学界定和区分各主要战场和整个二战进程的各个大阶...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提出了军事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建议把这个问题作为“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来开拓。这个意见值得重视。本刊开辟的《军事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栏目,将本着贯彻“双百”方针的精神。就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军事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军事史学理论、方法的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史学理论和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热忱欢迎大家赐稿参加这个问题的探讨,交流经验体会,以推动开创军事历史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评《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徐晓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首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李巨廉、金重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二战词典》)出版发行,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战后40余年来,苏联军事科学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的作用下,不论在学科体系还是在研究水平与方法上,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军事科学战后发展的几个阶段清楚地表明,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是随着整个科学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日益明确和丰富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徐晓村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是全世界普天同庆的日子。纪念活动的第一个高峰是庆祝“欧洲战场胜利50周年”。尽管现实世界还存在种种岐见,但一接触到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这个主题,不论昔日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经过...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为什么会对德国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判断失误?笔者认为,斯大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缺乏足够认识,在有了基本认识后又没有适时地把这个认识转化为具体政策,是铸成这个历史性错误的原因之一。 (一) 20年代至30年代初,当法西斯主义在德国迅速兴起,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的时候,斯大林对此缺乏深刻的洞察力。1923年8月,斯大林在给季诺维也夫和布哈林的信中说:“我们得到的一切情报表明,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是软弱的。”当时他甚至认为欧洲的社会民主党比纳粹党还坏。1925年12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详尽地论述了国际形势,却闭口未谈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再度兴起。显然,这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