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太平军攻入南京前,清方的情报工作毫无起色,这与清军的腐败和将领自身的军政素质不高有关。太平军奠都后,这种状况随着湘军的崛起逐渐改观。由于湘军对太平军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也需要一个阶段,1856年之前其情报工作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实力大损,叛降事件不断发生,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且随着曾国藩军事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军政权力的统一,清方的情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由封建向近代化的转变,首先是围绕军事需要展开的。太平天国继承和发展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有识之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脉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军事经济方略;在军事生产、军事贸易和引进技术与人才等军事经济领域进行了难能可贵的近代化实践;通过实际战争给清政府封建军事经济以极大的冲击,迫使其一步步地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准确地说,太平天国起义后有两次北伐。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是哪?学界多认为是小天堂南京,笔者认为应是河南和北京,否则不能解释太平天国自广西出发后游行半个中国再到南京的问题。以往论者多采用罗大纲的供词论证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战略,笔者认为罗大纲供词不足为据。第二次北伐为什么不取最便捷的京杭运河而由浦口向北向西,经安徽、河南等数省取北京呢?笔者认为是杨秀清军事战略的失误,这导致了太平军北伐最终失利。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面对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清军与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通过仿制与使用西式武器等途径积极谋求提高军事技术水平。在此过程中,它展现出了肯定学习近代军事技术合理性的伦理价值取向、"各做忠臣劳马汗"的军事技术道德要求、"你有那长,我便用你那长"的军事技术人才伦理观、不以武器装备论成败的军事技术作用观。太平天国军事技术伦理思想具有强烈的近代起义农民特色、浓厚的宗教色彩及起义农民军事技术伦理思想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特色。太平天国军事技术伦理思想对于提升太平军战力、促进中国近代军事技术伦理理论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当前我国的强军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晨 《军事历史》2013,(1):49-54
太平军长沙之战是近代中国军事史上一场战争技艺的强力交锋,主要表现在战略指导、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方面,而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整个长沙之战最为关键的,也是太平军战略、战术体现最为集中的阶段。由于太平军的失误,长沙战役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但其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却为日后攻克武昌和南京准备了条件。太平军长沙之战最惨重的损失,莫过于西王萧朝贵之死。从郴州决策失误这一角度讲,杨秀清对萧朝贵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杨诚 《云南国防》2001,(5):43-43
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的17名勇士强渡大渡河取得成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抵达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当时只有3条木船,红军过河速度缓慢,而四面围追堵截的敌军又一天天逼近。如果不尽快过河,红军将有被击溃于大渡河两岸的危险。毛泽东心中十分清楚j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在1863年5月14日率领将士两万余人到达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后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7.
情报工作与战争胜负密切相关。在咸丰五到八年的鄂赣皖争夺战中 ,胡林翼部湘军对战役情报的分析利用经历了一个“差—好—差—好—差”的波浪式发展过程 ,战争的局势出现了败—胜—败—胜—败的起伏 ;但由于战略情报利用正确 ,胡林翼部东征没有遭受特大挫败 ,保证了走向胜利的大趋势 ;同时 ,战场情报的准确及时和巧妙运用也使战局始终有利于湘军。  相似文献   
8.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源出《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鬼谷子·谋篇》云:"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太平天国·文书》也说:"欲擒先纵,欲急姑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欲擒故纵,意思是要活捉某人,不能将其逼得太紧,而应先故意放开他。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暂且放松一步。中国还有一句  相似文献   
9.
咸丰、同治之交的浙江包村,曾经发生一场持续半年多的惨烈之战。乡农包立身率领数千东安义军抵抗太平军5王、10余万人,太平军六次征伐,终将包村攻破。包村老少靡有孑遗,约有数万人丧生。包立身及其"义军"别具中华帝国崩溃时期地方精英阶层的某些特性。包村之战还是近代中国军事史上一场战争技艺的强力交锋,主要表现在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可以透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探寻太平天国的兴亡轨迹。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的直接交锋,在海上连打败仗。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给清朝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恐惧之余,清朝官员又有了几分羡慕,他们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拥有这些利器,以维持大清王朝的统冶。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起义在中国东南地区进行得如火如荼,太平军对清朝水陆两军的作战连连获胜。因此,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官僚企图借用洋枪潭炮镇压农民起义。在外国人的帮助下,他们在用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军时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对进一步购买洋船建立舰队的愿望也就日趋强烈,终于着手准备组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铁甲舰队。当时的海关代理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