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镤 《国防》2010,(10):75-76
说起空城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诸葛亮智斗司马懿的故事。三国争霸时期,魏国统帅司马懿率领一支15万人的部队扑向蜀汉的阳平城。此时,屯驻在阳平的诸葛亮只有5000名士兵,而且可用不足2500人,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是很有一套的,他曾说过人“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惧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识人用人不能只看表面,还更应看他的内在实质,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在“出师表》中,他将这一理论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不是被别人气死的,是被自己气死的。实际上,周瑜也不是被别人气死的,也是被自己气死的。周瑜若大气一些,若大度一些,没有一股“既生瑜,何生亮”的羡慕嫉妒恨的恶劣情绪,又何至于被诸葛亮气死?  相似文献   
4.
贺鸣 《中国军转民》2012,(12):50-51
虽然“料事如神”以至成为聪明和智慧象征的诸葛亮,经史书的捕绘、民间的传颂家喻户晓。然而,诸葛亮对部队兵器性能和质量的重视,改善兵器使军队转弱为强的作为,却是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5.
近日重读《三国志》,读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笔者在为马谡因痛失街亭危及蜀军全局,而被军法处置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想到了毛泽东对此事的点评,他认为街亭之败,大将固然有失守之罪,但诸葛亮是要负用人失误之责的。此言诚然,考察马谡的历史不难看出,他一直是诸葛亮身边一个足智多谋的参谋人才,  相似文献   
6.
《兵团建设》2013,(7):44
蜀国后期,诸葛亮病重,国家内忧外患,谁能接替宰相之位,将关系国家的安危,人们私下里不免多有议论,公认最有可能的莫过于杨仪和蒋琬。经过对比,大家觉得杨仪的希望更大,因为先主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对杨仪非常赏识,先是任命他为尚书,而蒋琬为尚  相似文献   
7.
汪振 《环球军事》2014,(13):56-58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代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1944年的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山东战场“依葫芦画瓢”,亦上演了一出鲜为人知的“空炮计”,仅靠一门没了炮弹的九二式步兵炮,没费一枪一弹,没损一兵一卒,就“攻”下敌人一处坚固的据点,书写了一段抗日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8.
许德斌 《政工学刊》2008,(10):31-31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马谡是一位眼高手低、缺乏实战经验的人。在指挥街亭一役时,既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致使街亭失守,被处以极刑。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惨败,从表面上看是他盲目自大、刚愎自用所致;但从深一层次上看却是诸葛亮把马谡这样的人用错了位置。马谡与诸葛亮共事多年,一直是“高参”的角色,极少担任主将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9.
“仁诈合一”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领域或兵儒关系方面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曹操“大仁为本”的用兵理念,刘备“仁义治兵”的功过得失,诸葛亮“价值优先”的悲情结局,司马懿“卑劣人格”的历史悲剧,汉末三国时期几位重要军事人物在“仁”“诈”关系处理上的不同表现和特色,实质是将战略目标之“仁”与用兵手段之“诈”有机统一,形成“仁诈合一”的战争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的气象变化万千,它既可造福于人类,又能将灾难降临地球。不久前百年罕见的印度洋海啸让十几万人倾刻间失去宝贵的生命、自古以来,军人们就幻想有朝一日能够操纵天气,打击对手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成功战例。《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施展法术.使几天内的天气发生了数度变化。这虽然是神话故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呼风唤雨”的气象武器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和未来的战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