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元佑 《国防》2007,(4):77-78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绘成一个胆小怕事、犹豫不决、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无能统帅.这是文学作品对司马懿的极大歪曲和丑化.事实上,司马懿是我国历史上特别善于谋算的一位杰出军事统帅.他不仅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分庭抗礼,甚至笑到了最后,成为最终的获胜者.  相似文献   

2.
杜洁 《环球军事》2011,(14):62-63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属于第六套“败战计”之一。最著名的战例就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所设的“空城计”,骗走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民间流行着大量的谚语和歇后语都是赞颂诸葛亮及“空城计”的:“没有空城计,退不了司马懿”;  相似文献   

3.
<正> 对《三国演义》中第95回“空城计”的描写,姚雪垠同志曾提出这样的质疑:“‘空城记’是虚构的,是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但是,我常常批评这故事虚构得不符合生活逻辑,经不起推敲。请想一想,大军作战,一般来说,双方都知道对方兵力的部署。‘空城计’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诸葛亮不至于如此行险,司马懿也不会容易上当。双方如此接近,连七弦琴声都能听见,能辨琴声不乱,当然是在弓箭射程之内。曹军一箭就射死城头上的诸葛亮,为何不射死他?即使司马懿怕自己中埋伏,但西城是弹丸小城,该能埋伏多少人?司马懿纵然一时糊涂,情况不明,他何不派五百人冲进城门来一次‘火力侦  相似文献   

4.
《兵团建设》2014,(6):45
正[案例]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汇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  相似文献   

5.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战争指导的最高境界。《三国演义》妇孺皆知的“空城计”故事,描述了诸葛亮在兵败之际,通过细腻思考与分析,以其文韬武略和过人的智慧掌握了竞争对手司马懿内心世界的变化。由此,设置一个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的“空城计”来让司马懿下台阶,而自己也率军安全退回蜀境,造就了两方皆大欢喜的局面。同时,也成就了司马懿以后的霸业。  相似文献   

6.
在部队军营,河南省温县籍战士常以故乡是司马懿故里和太极拳发源地而自豪。古代三国时期,司马父子与诸葛亮逐鹿争雄而威震天下;今天,温县太极神功艺惊武坛而名扬四海。1985年8月,古城西安举行的五大洲14个国家武术国  相似文献   

7.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四川奉节观看了诸葛亮当年训练部队的八阵图遗迹后,为抒发缅怀之情所作的《八阵图》诗中的警句。提起八阵图,很容易使人想到《三国演义》中的神秘描写,如陆逊被困阵中,赖黄承彦指引才得以脱险;诸葛亮以八卦阵挫败司马懿等等。很显然,那是罗贯中对诸葛亮八阵图的艺术夸张,并非史实。那么,八阵图究竟是怎样的?阵,就是战斗队形,图,就是法度①,阵图则是阵法。古代军队临战之前,必然要根据自身的兵力、战场的地形和敌军的情况来部署军队、确定队形。这就是《司马法·定爵》所说的:“…  相似文献   

8.
汪振 《环球军事》2014,(13):56-58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代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1944年的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山东战场“依葫芦画瓢”,亦上演了一出鲜为人知的“空炮计”,仅靠一门没了炮弹的九二式步兵炮,没费一枪一弹,没损一兵一卒,就“攻”下敌人一处坚固的据点,书写了一段抗日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智斗司马懿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经史学家研究认为,历史上并非真有其事,那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移花接木”杜撰出来的。而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倒是真真切切地出现过我军将帅巧用“空城计”退敌、歼敌的故事。贺龙巧用“空城计”全歼白匪向子云旅,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10.
提起心理战,我们并不陌生,中国古代就有“攻心”、“夺心”、“心战”等。从韩信的“背水一战”到兵困项羽的“四面楚歌”,从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到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都是历代兵家奉行“攻心为上”的成功战例,无一不闪烁着心理战智慧的光芒。 所谓心理战,是指以人的心理为目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通过宣传等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使其朝着预定的方向变化和发展,造成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心理状态,从而巩固己方阵线,从心理上打垮敌人的一种特殊的作战方式,其目的是“不战而屈  相似文献   

11.
“仁诈合一”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领域或兵儒关系方面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曹操“大仁为本”的用兵理念,刘备“仁义治兵”的功过得失,诸葛亮“价值优先”的悲情结局,司马懿“卑劣人格”的历史悲剧,汉末三国时期几位重要军事人物在“仁”“诈”关系处理上的不同表现和特色,实质是将战略目标之“仁”与用兵手段之“诈”有机统一,形成“仁诈合一”的战争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许德斌 《政工学刊》2008,(10):31-31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马谡是一位眼高手低、缺乏实战经验的人。在指挥街亭一役时,既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致使街亭失守,被处以极刑。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惨败,从表面上看是他盲目自大、刚愎自用所致;但从深一层次上看却是诸葛亮把马谡这样的人用错了位置。马谡与诸葛亮共事多年,一直是“高参”的角色,极少担任主将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军事思想管窥苏彦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在其协助刘备复兴汉室大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中表现在《便宜十六策》和《将苑》等著作中,主要包括以弱抗强...  相似文献   

14.
"三国鼎立"被大书特书,甚至被"水煮"为商业经典,相形之下,"三国归晋"反倒不太受人们重视.实际上,三国归晋耐人寻味之处不少,如魏灭蜀之战,司马昭明知钟会不忠且邓艾难驭,为什么还要派他们伐蜀?钟会12万大军何以居然被5万蜀军挡在蜀地之外?蜀中5万军队又为何不敌远道而来的邓艾2万魏军?又如晋灭吴之战,司马氏为何在灭蜀后拖了整整16年才伐吴?东吴水师在御敌时何以寸功未建?吴帝孙皓在最后一刻使出了什么计策险些使晋军互相火并?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等"大腕"死后,"后三国"时代同样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其实不叫诸葛亮,真名叫朱强,是武警霍林郭勒市森林中队的一名班长,为了体现他的聪明智慧,战友们都亲切地喊他“诸葛”班长,他对这个称呼还满高兴的。“诸葛”工作卖力,完成任务出色,平时爱说笑,幽默感十足,按理说这类型的人,很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东汉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南)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诸葛亮在二十八年治军和用兵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古代的军事哲学思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拟就其朴素军事真理观作一初步的探讨。一、以“察情”、“视听”、“纳言”、“察疑”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军事真理发现观军事真理发现现是诸葛亮朴素军事真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的军事真理发现现围绕“察情”、“视听”、“纳言”、“察疑”四个方面展开。1、以“察情”作为把握和发现军事…  相似文献   

17.
<正>诸葛亮所作八阵图,历来为兵家所重,然其形象在唐代经过道家改造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界对诸葛亮八阵法之研究,历来已久,成果颇丰。如邱剑敏《诸葛亮八阵图的作战布阵原则》[1]、李伯勋《古代八阵渊流及诸葛亮八阵考略》[2]、钟少异《试论诸葛亮〈八阵图〉》[3]、谭良啸《试论诸葛亮的八阵图》[4]、余大吉《诸葛亮八阵图及阵法试探》[5]。在诸多成果之中,研究者已经提到了唐代道家对诸葛亮八阵法的改造,并将后世八阵法复原引向歧路,但是对于诸葛亮八阵法在唐代发生变化的具体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则鲜有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根据对传统文献的梳理考证,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其武德思想与他的卓越功勋一起指导并激励着后人。德法同济思想是诸葛亮武德思想中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从德治、法治以及二者之间联系的角度对诸葛亮的武德思想进行粗浅的分析 ,以期弄清诸葛亮德法同济的治军思想 ,为我军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咱中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大概是妇孺皆知。那位马谡本是诸葛亮很器重的将领,“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用了他献的“攻心计”。然而,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了诸葛亮要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嘱咐,麻痹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三分天下,鼎足其一,其功业称得上是彪炳千秋。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选拔、使用人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他劝谏蜀后主刘禅重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蒋琬等人,要刘禅“亲之信之”,因为他们都是“忠良死节”之臣,并且针对主公的弱点告诫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