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金国  王善山 《国防》2006,(7):49-49
江苏省灌云县人武部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有效激励了广大专武干部争先创优。一头是抓先进典型,树标兵。对在武装工作中能够驾驭全局、工作成绩突出、人民群众拥护、公道正派廉洁的专武干部,及时予以表彰,并重点培养,积极向组织推荐,提拔任用到重要领导岗位。另一头是抓平庸,促进步。对不热爱本职工作、“专武不爱武”、绩效平平、无所作为的同志,通过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那些只说不干的“虚”字号专武干部,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使用,建立和完善争先创优的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通过采取…  相似文献   
2.
由于识人不准、考察不细等原因,有的干部刚刚被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群众就反映其有严重问题;有的干部犯了错误后,一查早就劣迹斑斑。针对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为此,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有些人早就有不廉洁行为了,但我们在考察时却未能发现,结果导致其中一些人仍然继续得到提拔和重用。社会上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虽然“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干部是极少数,但影响很坏,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破坏组织工作的声誉,必须下大气…  相似文献   
3.
老战友     
两位老人都是上世纪50年代进疆的,一位从河南来,一位从江苏来。河南来的没上几年学,江苏来的上过高中。河南来的老人姓郑,现在的邻居都叫他老郑。江苏来的姓赵,邻居都喊他赵老。大家把老郑叫老郑是因为他在连队种了一辈子地,把赵老叫赵老是他退休前在师里当领导。赵老和老郑虽说地位悬殊,但俩人感情很好也很平  相似文献   
4.
日前与一位领导干部交谈,他说:“为官一任,就要恪尽职守,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当自己离开领导岗位时,对组织、对部属、对自己‘零遗憾’。”这朴素而感人的内心表白,彰显的是一种可贵的责任意识,是一名领导干部思想修养、意志魄力、精神状态的综合表现,也是领导干部对自身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相似文献   
5.
近日,第二届民主选举连队领导干部刚刚结束,一批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的同志即将走上领导岗位,成为“新官”。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笔者认为,新官上任在烧好三把真火外,还应再浇“三盆水”:一盆水冲头,保持清醒;二盆水洗手,廉洁奉公;三盆水洗腿,真抓实干。第一盆水“冲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堂堂的副总经理,王懋霖年仅37岁就走上了副处级干部的领导岗位。然而,在利欲面前他出卖了灵魂,竟伙同他人套取国库资金1000万余元。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数字!“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实施了犯罪行为,就必然留下蛛丝马迹,其罪恶行径必将暴露无遗。巨贪王懋霖终究没有逃过法律的严惩。  相似文献   
7.
赵秋  周扬  子猛 《兵团建设》2006,(11):23-23
参加工作30多年了,有两样东西她一直珍藏着——一大箱鲜红的荣誉证书:“兵团先进职工之友”“兵团先进女工工作者”……;走上领导岗位20年来写下的6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里面除了学习心得、生活感言,大多是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困难和家长里短的琐事。她就是兵团优秀党务工  相似文献   
8.
丰富选拔干部方式 ,拓宽选拔干部的范围。这就是要克服由“少数人选人 ,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局限性 ,以公平竞争的方式 ,把群众公认的、德才优秀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一 )跨专业、跨兵种选拔。有意识地从其他专业和兵种交叉选拔人才 ,进入中高级领导班子 ,使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 ,适应部队联合作战的要求 ,实现人才从“单一型”到“复合型”的转变 ,成为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 )民主推选。选拔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 ,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 ,把民主推荐作为…  相似文献   
9.
1969年,我和哥哥一起参军了。我的父母都是革命军人,临行前他们再三叮咛:"到了部队,要听领导的话,刻苦训练,特别要在学习上狠下功夫!"那时,连队除训练、工作、完成任务外,还要安排政治学习。政治学习主要就是读报讨论。通常都是班长主持读。一天,班长问,你们谁来读读报?我听了心里一亮,读报不就是学习的好机会吗?我急忙举手,班长看了我一眼,把手里的《解放军报》递给了我。  相似文献   
10.
莫俊鹏 《国防》2006,(11):79-82
毛泽东重回领导岗位历史的车轮碾过无数寂静的岁月,在1935年初定格在贵州北部一座名叫遵义的小城。于是,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因为一群人的到来,因为一些事的发生,从此名扬天下,名垂青史。1935年元月9日,随着中共中央及其率领的红军队伍进入城中,整个遵义城便笼罩在一片紧张、兴奋、期待、不安的气氛中。一场正确与谬误、胜利与失败的大决战就要展开了。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大战来临之前,为了清算“左”倾军事路线,毛泽东显得格外忙碌。那些天,他早起晚归,很少睡觉,时常伏案疾书。毛泽东先找了张闻天,说服他执笔写一个报告。然后,又走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