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收敛类的理论刻划弧连空间,并得到:集合X上具有F性质的子集簇(?)确定了X的一个收敛类(?),则(?)诱导出的拓扑空间(X,(?)-(?))是弧连通的;反之,每一个弧连空间(X,(?)都可以由集合X的一个收敛类诱导出来。  相似文献   
2.
C~3I决策系统的Petri网建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C3I决策系统的若干Petri网建模方法。首先介绍了C3I系统的一般Petri网建模技术和时间Petri网建模技术,并介绍了随机Petri网建模技术;然后介绍了谓词Petri网和有色Petri网建模技术。最后指出了C3I决策系统中,Petri网的若干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了柯洛波夫数论网格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三级误差条件下高精度计算命中概率指标 P_(Lm)的问题。本文还详细给出了计算 P_(Lm)的方法、步骤和实例。  相似文献   
4.
坦克会战中动态武器—目标分配问题求解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态武器-目标分配(DWTA)是坦克会战中取得战斗胜利的关键.建立了坦克战中DWTA模型,并提出了它的一种简单求解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求解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信息战建模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信息战建模的分析与总结,指出了一个完善的信息战建模方法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给出了这种建模方法的结构流图,并分析了结构流图的构成.该方法建立的信息战模型,能有效地识别信息战的效果,对信息战的理论发展和具体实施都有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存在自干扰码时的短周期伪码截获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伪码截获这一无线电侦察和导航战中的难题,从模式识别的角度研究存在自干扰码时的伪码截获问题。通过对干扰码的载波频率、相位等参数的估计和补偿,将自干扰码下的伪码截获问题转换为模式识别问题。结合伪码的周期性,采用二进制积累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判决前所要求的信噪比,使得对扩频信号直接解调以截获伪码成为可能,改变了过去依靠大口径天线提高信噪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作战飞机信息通信方法的研究,指出了作战飞机进行信息通信的两种方法-语音通信和数码通信;并分析了数码通信的硬件结构和机载通信的硬件设备的工作原理.探讨了未来的网络中心战中基于网络化数码通信的方法,为未来空战基于网络中心战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联邦式作战仿真平台中,互相通信的主体在进行通信的同时还需要保护其私有的信息。讨论了基于线性方程组“无穷解”条件下的连续信息空间的信息泄漏和保护问题,包括该模型的基本特性和防止泄漏的方法,指出了存在信息的部分泄漏问题,并给出了检测部分泄漏的方法,为提高计算性能,可指定检测子空间,最后,讨论了信息动态改变对信息泄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空导弹(红方)对空中编队(蓝方)的拦截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蓝方对红方实施的电子战措施的分析,对蓝方实施的电子战对红方拦截行动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得出蓝方突防概率与电子战综合作战效能之间的函数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对地空导弹拦截的每一环节都可以有效地实施电子战,削弱地空导弹的拦截能力。  相似文献   
10.
During the period 1996–2006, the 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 waged overt people’s war to seize state power and institute a new order that realized the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New Democracy’ as posited by Mao Tse-tung. Contextual shifts led to a crucial strategic turning point in September 2005, when the Maoists agreed to a united front with estranged legal parties to oust the monarchy and establish a republic. Though touted as acceptance of political reintegration, the move was tactical rather than strategic. The party had no intention of supporting a parliamentary version of democracy and thus, 2006–2016, engaged in a covert effort to seize power. Central to this effort was the paramilitary Young Communist League (YCL), the members of which responded to inflammatory party verbiage and exhortations with attacks upon rival political actors. These attacks, academically and legally, were terrorism and offered a salient illustration of intra-state unrestricted warfare. Ultimately, organizational, national, and regional circumstances caused the main Maoist movement to move decisively away from its covert approach. By that time, however, radical splinters had embraced the use of terrorism against rival political actors, creating a situation whereby local politics is yet a dangerous endeavor in certain areas and at certain t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