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宗教对新疆政治稳定的二重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有许多 ,对新疆这一特殊地区而言 ,宗教对政治稳定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它是社会政治稳定的维系力量 ;在另一种条件下 ,它又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肯定宗教对新疆政治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 ,切不可忽视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评价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的两种评价模式 ,指出无论是“文化侵略论”还是“现代化论”都难以自圆其说 ,这两种表面上截然对立的观点不仅在坚持文化相对主义取向上有相同的地方 ,而且在立论基点上也有相通之处。文章认为 ,近代基督教教育之所以让学界在理论上感到进退失据 ,原因就在于它是宗教普遍主义的产物。基督教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中国建立上帝之国 ,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招致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激烈反对  相似文献   
3.
从1936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的西方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指挥下,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周密部署,进行了西征战役,对坚持反共的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部予以重击,占领了环县、定边、盐池、豫旺等4座县城,开辟了纵横各400里的陕甘宁新根据地.  相似文献   
4.
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是在基督教分裂、宗教冲突的基础上爆发的。战争体现了当时欧洲主要国家法、英、丹麦、瑞典、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等的利益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需要。战争的持久与残酷,一方面使德意志民族陷入分裂与落后状态,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也有其积极意义:即军事上促使现代战争模式的形成;宗教上使新教与天主教和平相处,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通路;政治上促发了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法律上则为国际法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世俗化,指的是一种不受个人宗教感情约束的社会进程,是宗教作用力和约束力不断“衰退”和“减弱”的过程。印度的世俗化,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中立的思想,即平等地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印度的世俗化思想成为其解决多样化社会矛盾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杰 《宁夏科技》2002,(5):63-64
小规模的以色列海军成立得并不晚,早在以色列建国的1948年就组建了海军。由于以色列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地处欧、亚、非三洲交叉地带;尤其是长期以来因民族、宗教、领土等问题,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黎巴嫩、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或地区频频交恶,时常兵戎相见,所以,以色列人认为只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才能在交战中取得胜利;而建立战斗力较强的海军便是维持强大军力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中的关键之役,希腊舰队之所以能以弱胜强,除了统帅将领在军事上深谋远虑的决策、公民战士为保卫城邦浴血奋战之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以及有利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外,还有宗教信仰和民主政治这两大因素对战争的结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布什政府将目光转向伊朗政府身上。2003年7月,曾一度让美国中央情报局大惊失色的“流星”-3中程弹道导弹正式装备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伊朗宗教领袖、武装部队总司令兼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哈梅内伊出席了当天的导弹成军仪式。“流星”-3导弹的射程达到1300千米,可覆盖整个中东和海  相似文献   
9.
浅谈“文化戍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边境线漫长的国家。数千年来,巩固边防,抵御入侵,历来是中央政权安邦治国的头等大事。也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然而,历史上的戍边往往注重武备的作用而忽视文化的功效。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文化戍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辛夷 《环球军事》2013,(14):1-1
上个世纪20年代,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开罗《新月》杂志发表了一篇散文诗《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我有我的黎巴嫩》,一℃可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怀以及对民族觉醒和进步的翘企渴盼。“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及其难题,我有我的黎巴嫩及其瑰丽”;“你们的黎巴嫩是一位手捋胡须、蹙额皱眉、唯能自怜的朽躯,我的黎巴嫩是耸立如塔、微笑似晨、念人如己的青年。”纪伯伦以战士般的冷峻、强烈对比的手法.画出了两个迥然有别的家国形象。他所厌恶的黎巴嫩是解不开的“政治死结”,是“宗教领袖、军队司令的棋盘”,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是无休止的“谎言”和“论辩”,是垂暮般的暮年老朽。而他心目中的黎巴嫩,则是“悠远的思想…‘炽热的情感…‘黑鹂的鸣啭”,是“朴素而袒露的真理”,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的青春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