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使人自然想起一代枭雄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乱世之中举义旗 项羽家世代为楚将,因被封于项(今河南项城县东南),所以姓项。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最有名的将军,后来被秦国打败自杀,那时项羽才9岁。项羽全靠叔叔项梁抚养长大。项梁很早就教项羽读书,可项羽刚刚学会点毛皮知识,就不愿再往下学了。后来项  相似文献   

2.
我国秦汉之际叱咤风云的抗暴英雄项羽,在少年时期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他没有把书读好,就去学剑;学了一阵,又觉得“剑,一人敌,不足学”,提出要“学万人敌”。他的叔父项梁知道后,就教他学兵法,但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了。项梁教项羽学兵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兵法中阐明的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等是带兵打仗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熟谙和精通了这些,才有可能掌握“万人敌”的本领。遗憾的是,好高鹜远、见异思迁的项羽,学兵法只求  相似文献   

3.
上至治理一个国家,下至管理一个团体或单位,领导者唯贤是举,知人善任,是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之一。“以贤举善用人”是领导者有才识、学问和德政的表现,因此其本人就是成功者。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论是政绩显著的帝王将相,还是农民起义领袖,无不得益于云集左右的贤人良才。刘邦由一个泗水小亭长,何以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妙策无他,就在善于用人。刘邦登基后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问群臣道:“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失天下?”大臣中有人答道:“项王忌贤妒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将士不肯尽力,因此失  相似文献   

4.
吕明武  史爱清 《国防》2002,(8):53-53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先于拥兵40万的项羽入关破秦,按约理应为王。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秘密派人给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送去情报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本就不服气的项羽获悉刘邦欲称王的意向,当即勃然大怒曰:  相似文献   

5.
楚汉分争,刘邦项羽两人之斗不仅仅是武力的角逐,更是心力的较量。项羽曾谓刘邦说:“天下凶凶数岁,徒以吾两人。愿以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谢回答:“吾宁斗智,不斗其力。”八个字再精确不过地概括了刘项两人截然相反的人格特征:项羽是一个斗力的无心人,刘邦是一个斗智的有心人。斗力,是项羽的长项;斗智,是刘邦的绝活。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一入关,“屠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秋毫不犯,一身清风。把尾巴夹了起来的刘邦摇身一变,从一个五毒俱全的财色之徒变成了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范增是个极有眼力的人,一眼看出了刘邦的野心,曾告  相似文献   

6.
隐字小议     
袁浩 《政工学刊》2007,(5):52-52
说到“隐”,自然让人想起历史上隐居不仕的隐士。上古时代的许由,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颍水据说就是安徽巢湖城内的一汪池塘,后人便称之为“洗耳池”。东汉的严光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到富春江畔钓鱼去了。刘秀让他当谏议大夫,他怎么也不肯受,甘做钓翁。至今浙江桐庐还有他的钓鱼台。其实像许由、严光这种消极逃避现实的态度并不足取。他们在世人的眼里只不过是奇人、怪人而已,形象也难称高大。你纵有天大的本事,如不愿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又有何用?  相似文献   

7.
《军事历史》的“读史札记”,我们部队的同志很喜欢读。这个栏目里的文章,短小精悍,以史为境,既传播了知识,又能给人不少启迪和教益。就以今年第一期的《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一文来说,读后就使我产生了不少联相心。首先,我感到作为一个称职的指挥员,应该而且必须掌握“万人敌”的本领。这就是胜人一筹的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项羽虽然提出要“学万人敌”,但对“万人敌”的内容和范畴没有搞懂,这很需要我们引以为戒。其次,一定要注意发挥同级和下级的积极  相似文献   

8.
“高”书记     
“高”书记并不姓高,而姓赵,名字叫赵忠顺,河北省饶阳县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只因他抓人武工作总是棋高一招,人武部的同志都称他“高”书记。  相似文献   

9.
作为著名的悲剧英雄,项羽历来是史学界感兴趣的人物之一。他在楚汉战争中败亡的原因,也一向是史学工作者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不过,以往的有关研究,大都集中在政治方面,指出其所以败亡,主要是由于:(一)他代表的是旧贵族的利益,分封倒退,走了一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道路;(二)残暴嗜杀,失掉了民心;(三)“自矜功伐,”不善于用人。这些,无疑都是十  相似文献   

10.
阳春三月,河南省商水县薛庄村姓郭的一户农家,却接二连三地传出了骇人听闻的噩耗:郭家22岁的姑娘甜甜不愿换亲以死相争;未过门的嫂嫂在强行退婚之下当了新鬼;哥哥同未婚妻在九泉之下结成伉俪。这是转亲带来的一场悲剧。“喜”转三家甜甜有一哥哥名叫小陶,由于相貌平平,家境一般,人近而立之  相似文献   

11.
1984年6月19日晚,山东省历城县政协委员、东彩石村专业户张克,突然接到一封信。他拆开一看,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原来是一封敲诈恐吓信。写信人自称是张克的“台湾朋友”,要向他“借”五千元现金,要他必须在本月21日把钱放到大龙村北某场院北面的一块长石头下面。并且威吓说:“如果不肯尚(赏)脸,就让你和你的漂亮新屋一起飞向天空。”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生在英国,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阿拉伯)人,是他带领阿拉伯人英勇地抗击并推翻了土耳其统治者,并帮助他们从英国人手中赢得了公正,他被称之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相似文献   

13.
诗人爱剑     
我国人民自古尚武,不少人喜爱舞剑,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诗人爱剑,其中还留下了许多剑技出众、爱剑如癖的故事传说。大诗人屈原在《涉江》诗中道出了他爱剑的情形:“余自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长剑)之陆离古代战役中曾出现过“八卦阵”、“迷魂阵”等阵法,而“暗鼎阵”却鲜为人知。据史载,这一阵法是福建东山岛军民抗击荷夷、倭寇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一位在抗击“非典”战疫中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老党员回顾一生的追求,无怨无悔。在“七一”建党纪念日,他撷取记忆长河中的几朵浪花,作为忠诚的献礼。  相似文献   

15.
在清光绪20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除了出现过邓世昌、林永升等英勇作战的爱国志士外,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敌人的右翼总兵、兼领“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也是一位值得称道的爱国者。刘步蟾(1852—1895),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字子香, 少年时就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开始了海军生涯。1875年,刘步蟾被选送到英国学习海军。他在留学期间,怀着“奋发有为,期于穷求洋人奥秘,冀备国家将来驱策”的志向,刻苦学习,成为我国最早的一位海军人材。  相似文献   

16.
所谓郎官,是指古代负责皇宫勤杂事务的一种地位很低的小官。据说有一天,汉武帝微服私访,来到郎署(郎官办公的地方)偶遇一郎官,他发现这位郎官不仅须发皆白,而且衣服也破旧不堪。汉武帝便觉得他的年龄、气质和他的职务有些不相称,于是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的?”只见这位郎官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小人姓颜名驷,江都人氏,在文帝的时候就开始做郎官了。”武帝听后很是惊讶,心想,这位郎官官职虽不大,可已是三朝元老了,不由肃然起敬。武帝又问:“这么多年,你为什么没有得到提升,而一直做郎官呢?”颜驷听后,不由淡然一笑,而又…  相似文献   

17.
“我志愿加人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2月23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市汉阳区隔离点一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抗击疫情,火线人党”宣誓仪式现场,“90后”女民兵牛明举起右手,庄重向鲜艳的党旗宣誓。  相似文献   

18.
读者文摘     
知识窗中国人有上万个姓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中华姓氏大字典》记载,中国古今各民族的姓氏共有11969个。然而,这个数字仍然不是中国人最确切的姓氏数目。中国各民族的姓,有单姓、双字姓、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等,五花八门。多字姓应是少数民族的姓,例如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四字姓就是满族的一个姓。中国人的姓氏是怎么定的呢?根据古籍考察,其一为图腾。如以“虎”为图腾的姓“虎”,以“竹”为图腾的姓“竹”。其二是以居住地方的地名为姓,如姚因居姚墟而得姓;姜因居姜水而得姓。中国人的姓,还有因客观环境或外部压力而定姓改姓的。古代…  相似文献   

19.
“抠”部长姓孙,叫孙庆富,任职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人武部部长。说孙部长“抠”,是因为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时刻以工作为重,凡是有利于民兵建设的项目他都积极争取;只要是部里的每一项经费支出.他都要经过周密细致的预算,做到最少。人们都说他使用人武部经费比用他家里的钱还要“抠门”。  相似文献   

20.
为官切莫学“白甲”杜新江《聊斋志异》卷八中,有一篇题为《梦狼》,写一位姓白的老翁在梦中见到在外为官的大儿子白甲,竟是一只吃人的恶虎,作恶多端,被两个金甲猛士用黑索捆住,敲掉了牙。老人惊醒之后,急忙打发次子去劝诫大儿子。在哥哥的衙门里,弟弟目睹了现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