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乘蜀将关羽进攻襄樊之机,派吕蒙率军袭取了荆州。荆州丢失后,是夺回荆州还是北攻曹魏,是刘备集团面临的一次重大的战略抉择。刘备主张夺回荆州,诸葛亮、赵云等主张北攻曹魏。221年,刘备决定大举攻吴,夺回荆州。这一行动的结果是222年夷陵一战,蜀军大败。荆州失守后,蜀汉究竟应把主要作战方向放在哪儿,怎样才是贯彻《隆中对》的战略良策?我认为,不能用夷陵之役的胜败,来衡量刘备夺回荆州的战略决策正确与否,而必须了解荆州得失与实现《隆中对》战略思想的关系。荆州地区,对刘备集团是一个必需夺取并确保的战略要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讲得  相似文献   

2.
关羽北伐襄樊,是“隆中对”北出宛、洛既定战略的一部分,是刘备集团试图两路分兵、进取中原的前奏曲,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刘备集团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役失败直接导致了荆州格局的重组和“隆中对”横跨荆、益战略设想的夭折。本文主要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战争准备等方面探讨刘备集团的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3.
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发起北攻樊城、襄阳之役的目标应是占领两城及其以北部分地区,将其所据荆州部分与汉中连成一片,这样可改善其在荆州的战略态势,并为将来的北伐作准备。关羽当时发动此役有一些有利条件,因此难以说其错误。他的主要错误在于未能及时回师,尤其在曹操部下已设法告知他孙权将袭击其后方时;还有就是在处理与孙权方面关系上有失当之处。关羽战败被杀,固然由于他本人犯了一些重大错误,但刘备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表现在他用人不当以及未能及时对关羽提供有效援助。而他未能亲自率军援助关羽有种种原因,包括可能受到法正的劝阻。至于刘备或诸葛亮有意借孙权除掉关羽的说法则是缺乏充分依据的。  相似文献   

4.
关羽失荆州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使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宏伟蓝图付诸东流。对于失荆州的根本原因历代学者争讼不息,颇多歧义。笔者以为,关羽毁败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蜀汉君臣功名思想严重,过早称王称帝,一错再错,乃是导致荆州丢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钊 《军事史林》2008,(6):48-49
民间有句俗语叫“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说的是三国时期大将关羽据守荆州力攻樊城时,被东吴将军吕蒙白衣渡江袭了荆州,而自己也被迫败走麦城,最终遭擒被杀。那么,荆州之失,仅仅是关羽一人之过吗?笔者不认同。  相似文献   

6.
善待人才     
陈胜 《政工学刊》2001,(5):43-43
近日重读《三国演义》 ,读到“温酒斩华雄”一节时略有心得。书中说 ,在孙坚等诸侯被华雄杀得手下无将狼狈不堪时 ,关羽自荐“取华雄之头” ,袁术得知关羽只是刘备的马弓手时 ,破口大骂 :“量一弓手 ,安敢乱言 !与我打出 !”幸得曹操出言相劝 :“试教出马 ,如其不胜 ,责之未迟 !”当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时 ,其酒尚温。斩华雄之后 ,袁术仍口出秽言辱骂关羽 ,而曹操则针锋相对 :“得功者赏 ,何计贵贱乎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 ,袁术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才 ,斩华雄之前不知关羽之才尚有情可原 ,但斩华雄之后仍不承认关羽之才则…  相似文献   

7.
战友们每天同学习、同工作、同劳动,产生矛盾和误解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当你遇上了这种事情,你是气上心头还是一笑而过呢?其实,对于“气”与“不气”的问题,我们应辩证地去看。不该生气的时候,怒火烧身、大发雷霆,势必会把好事搞砸。像历史上的刘备,因关羽被吕蒙所杀,他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一心只想为自己的结拜兄弟报仇。结果被东吴的无名小将陆逊火烧连营,致使刘备气急攻心、身染重病、抑郁而死。从此西蜀的元气大伤,使其问鼎中原、恢复汉室的计划彻底流产。相比之下周瑜就更惨了,本来挺聪明的一个人,竟然被诸葛亮写的一封信气得吐血…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宛如镶嵌在滔滔汉水上的一颗明珠。这里得大独厚的青山秀水和风起云涌的历史波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韬武略的历史名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这里“躬耕”10年,故有诸葛亮“第二故乡”之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战乱纷纷,军阀割据,群雄四起。力单势孤、寄人篱下的刘备,在屡遭挫折后,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深为其谦恭诚恳的态度所感动,便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套谋求天下统一的战略对策。他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三分天下,鼎足其一,其功业称得上是彪炳千秋。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选拔、使用人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他劝谏蜀后主刘禅重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蒋琬等人,要刘禅“亲之信之”,因为他们都是“忠良死节”之臣,并且针对主公的弱点告诫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  相似文献   

11.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江河进攻战,也是一次突破长江天险的成功战例。它在军事上的意义,值得我们探研。一、吴国长江防御体系的形成吴国沿长江天堑的设防,自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陆抗父子,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六郡,然根基并不稳固。他采纳了谋士鲁肃的战略构想,“鼎足江东”,夺占荆州,控制长江中游,以图天下。当荆州牧刘表一死,鲁肃便力主联合刘备,控制荆州,共同抗曹。然而,在曹军赤壁大败后,荆州遂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有六十四回写荆州。诸葛亮称古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湖北省荆州市委书记、荆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刘克毅胸怀全局,心系武装,在这块自古以来就为兵家重地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3.
地图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古人早就有言。战国时期的管仲在其《地图篇》中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力,此地图之常也。”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对张松大礼相待,让他献出亲手绘制的详细“西川地图”,为后来刘备进取四川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海军一架飞机被美军击中,坠落在一片沼泽地里。负责清理飞机残骸的美军参谋威廉斯上校偶然在  相似文献   

14.
敢于亮丑不为丑陆晓明,戴天银看了《三国演义》晓得:街亭失守,主要责任在马谡。后主刘禅也一直认为“街亭失守,咎由马谡”。但诸葛亮没有遇过即避,而是悔恨自己没有听从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的临终嘱附,错用了马谡,致有“街亭违命之阙”。所以他主动上疏后主,沉痛检讨...  相似文献   

15.
“仁诈合一”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领域或兵儒关系方面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曹操“大仁为本”的用兵理念,刘备“仁义治兵”的功过得失,诸葛亮“价值优先”的悲情结局,司马懿“卑劣人格”的历史悲剧,汉末三国时期几位重要军事人物在“仁”“诈”关系处理上的不同表现和特色,实质是将战略目标之“仁”与用兵手段之“诈”有机统一,形成“仁诈合一”的战争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集团命其将军吴班、冯习率军四万,击败吴军李异、刘阿等部,攻占巫山、秭归一线,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吴蜀夷陵之战。吴班、冯习初战告捷后,刘备即率蜀军主力进至秭归。他自以为旧有恩德于荆州之民,  相似文献   

17.
宋祖兵 《军事史林》2007,(11):50-52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曾任蜀国军师、丞相,受封为武乡侯。207年,27岁的诸葛亮经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又经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番“隆中对策”后,被恳请出山,投身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足智多谋:用激将法说服孙权,实现孙、刘结盟,赤壁败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施以“占据险要,徐图发展”的战略,使刘备称雄西蜀;采用“攻心为上”的方略,七擒七纵孟获,一举平定南中;以及奉行“治戎讲武,足食足兵,出师有名”统一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以至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是谋略与智慧的化身。然而他也一再失误,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五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因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  相似文献   

18.
据《三国志》记载 :魏蜀街亭之战中 ,诸葛亮选用马谡为统帅 ,结果蜀军一败涂地 ,丢失街亭。按说马谡是在置诸葛亮的一再叮咛于不顾的情况下把街亭失掉的。诸葛亮大可以把一切责任推在马谡身上 ,自己落个“一贯正确”。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上书检讨自己在用人上的失误 :“至有街亭违令之阙 ,箕谷不戎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请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遂由丞相降为古将军。在此 ,笔者联想到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 ,讲成绩有板有眼 ,讲问题羞羞答答 ,个人或单位出了点问题 ,捂着盖着 ,遮着掩着 ,生怕别人知道 ,结果越捂问题越多 ,…  相似文献   

19.
官以诚信立     
人无诚信难立。千百年来,诚信被看作立身做人之根本,特别是在有着泱泱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里,诚信的作用更为其他道德价值所不能比拟。关羽和吕布同为三国时期的名将,正是由于在诚信问题上的不同操守决定了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关羽忠心耿耿跟定刘备南征北战,无论皇叔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他都坚定诚信毫不动摇。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劝诫其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教育后代重视治心修身 ,力戒荒嬉浮躁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江泽民也多次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对个人的名利地位应该看得淡一些”。江泽民的要求和诸葛亮的“诫子”虽然所处时代、授话对象、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但仍不失有“异曲同工”之处。淡泊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古往今来 ,淡泊处世 ,淡泊名利 ,这种美德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封建官宦 ,文人墨客中不乏其人 ,诸葛亮隐居隆中 ,刘备“三顾”而出 ,既可以理解为清高自负 ,恃才自傲 ,也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