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雷不同外形目标强度的计算与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水雷隐身需要,分析了不同外形水雷的目标强度与隐身之间的关系,并对一些典型外形进行了目标强度计算.同时,在非消声水池中对按比例缩小的外形样品进行了声脉冲测量,将试验测得的目标强度值与理论计算的目标强度值相比较,认为波纹盒形水雷有较好的外形隐身效果.  相似文献   

2.
飞机的红外隐身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采取的红外隐身措施主要是冷却、屏蔽、遮挡和红外隐身涂料等手段,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概述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飞机红外隐身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了飞机红外隐身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机载平台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辐射、多个机载平台接收的多基雷达协同探测系统,该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机载射频隐身、生存能力强等优势.分析了星机协同的作战优势,可获取目标RCS空间闪烁增益、双基RCS增益以及融合增益.分析了星机双基协同探测威力与多基融合探测威力,可提高隐身目标探测距离.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二战后的“王牌技术”——隐身技术,随着美国F-117A战斗机等隐身兵器在海湾战争的出色“表演”,倍受世人关注。80年代以来,隐身化已成为现代军事高技术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雷达探测隐身一是改变了舰艇的外形设计。以往水面舰艇的干舷和上层建筑部分多是垂直或近似垂  相似文献   

5.
隐身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高性能飞行器设计的重要支撑,是先进战机的基本要求。现行的隐身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气动外形优化以及隐身材料涂覆。随着雷达探测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在米波雷达探测背景下,外形优化与隐身涂层变得不再有效,有源隐身技术被重新予以重视并有望成为新的隐身技术突破点。本文着重分析了有源对消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现状以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对该技术体制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自行研制冲激雷达实验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多路相干合成脉冲源、正交解调采样接收机、信息处理机和收发天线阵列等。并用该系统在外场开展了隐身目标探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冲激雷达有较强的反外形隐身和材料隐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朱伟 《国防》2006,(8):79-80
开创高科技伪装新理念目前,世界各国对新概念催生的一些军用高科技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些新技术往往超越常规,具有比传统科技更加优异的特性和作用功能。等离子体科技便是比较典型的一种。采用该技术后,目标被雷达发现的概率降低到1%,甚至还能通过改变反射信号的频率,使敌雷达测出错误的目标位置和速度数据来实现目标隐身。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与以往传统的外形和材料隐身技术相比有很多优点:它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使用时间长;无须改变武器装备的外形设计就可隐身,而且不会影响武器使用性能;特别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复合式双基地雷达组网对隐身目标的探测性能,基于双基地雷达探测目标的判定式,通过实时采集典型目标的RCS,计算出复合式双基地雷达组网模式下对该目标的探测范围图和最大预警距离,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布站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隐身目标的探测潜能,为复合式双基地雷达网用于作战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声呐探雷的原理,提出影响声呐探测的因素为:目标强度的大小与声影的强弱。计算了圆柱形、锥台形、BGM601型与1号雷体形状的目标强度及声呐对其的探测距离,并对1号雷壳与圆柱形雷壳的成影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号雷壳的目标强度较低,可降低声呐探测距离,且与圆柱形相比,具有较好透声性能。因此,1号雷壳可增加声呐探测的难度,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现代的反水雷装备,无论是扫雷还是猎雷都离不开平台,特别是“舰艇反水雷”离不开拖曳平台或母艇,尤其是扫雷时,扫雷舰艇必须首先进入雷区,显然舰艇受水雷的威胁最大。猎雷的出现对保证猎雷舰艇的安全性的确迈进了一大步,它可远离雷区在200~500米的距离上对水雷进行探测和识别,然后采取其它措施进行灭雷。然而,随着水雷技术的不断发展,动作半径达1000  相似文献   

11.
水雷主动声引信低截获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声纳方程和信号检测两方面分析了主动声引信实现低截获的可行性和技术途径.数据仿真表明,接收机检测阈在6 dB以下,有数量级为104以上的信号长度,发射波形为随机形式时,水雷主动引信实现低截获特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天线波束对飞机射频隐身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寰宇  柏鹏  王谦喆 《现代防御技术》2012,40(4):128-133,137
射频隐身是新一代军用飞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从隐身飞机的实际使用环境出发,针对以往只考虑个体对抗特性,采用Schleher截获因子评价飞机射频隐身性能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整体对抗特性,采用联合截获概率评估射频隐身性能的新方法,为射频隐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对隐身飞机的射频使用环境建模,计算了天线波束的空、地覆盖区大小,结合联合截获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仿真了不同情况下天线波束宽度对联合截获概率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天线波束对飞机射频隐身性能的影响,其结论可为隐身飞机天线设计时的折中考虑提供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战机射频隐身性能很难评估的现实问题,提出一种射频隐身反隐身实验与验证半实物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该系统不仅能对战机的射频隐身性能进行验证,同时还可以对飞机的隐身波形、辐射策略等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在分析辐射信号模型以及截获模型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各功能组成和结构框图。该系统可以开展对于射频隐身的作战需求、管控模型、使用准则等方面的定量研究,对于提高战机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合理地评价雷达在战场上的隐身能力,采用功率、时域、空域及频域上的截获窗函数及其归一化结果,建立了完备的雷达隐身能力评价模型;针对组网雷达整体隐身能力,由单雷达隐身能力模型出发,提出了联合截获概率的评价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单雷达模型可定量描述雷达隐身能力,依据此模型,可通过辐射控制,提高雷达隐身性能。对提高雷达生存能力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榴弹隐身涂层粘合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身榴弹在发射过程中,表面涂敷的RAM将承受较大的加速度过载,为了保证发射过程中RAM不脱落,要求RAM具有克服过载的粘着强度。分析了榴弹涂敷隐身材料的强度要求,根据要求设计粘合胶强度、RAM的厚度和密度等参数,并进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6.
卫星隐身技术在空间攻防系统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与在地面装甲车辆、舰船、飞机上应用的隐身技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卫星研制条件以及所处的太空环境不同,卫星隐身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更具有挑战性。基于卫星工程应用,归纳了卫星隐身需求、应用环境等,重点介绍了国际前沿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手段、红外及可见光隐身手段,同时探讨卫星隐身的技术瓶颈及未来展望,促进隐身技术在卫星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阐述传统隐身技术的理念和超电磁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性,超电磁材料是一种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其性质往往不主要决定于构成材料的成分与本征性质,而决定于其中的人工结构.分析、说明了超电磁材料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与理解方法.指出了目前超电磁材料隐身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得出未来超电磁材料应用于隐身技术具有良好潜在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国内外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现状,分析了一些主要隐身技术的原理,并设想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发展我国自己的隐身技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隐身飞机突防飞行规划,分析了隐身飞机对警戒雷达网突防过程问题特性,建立了雷达探测模型与组网警戒雷达信息融合模型;综合考虑隐身飞机的隐身能力、预警时间和燃料消耗将隐身飞机低可探测性轨迹规划问题形式化为一个复杂多目标非线性连续时间最优控制问题;并提出基于伪谱法的低可探测性轨迹规划方法。仿真实验实现了在组网警戒雷达下隐身飞机的低可探测性突防轨迹规划,证明了方法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