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环县是当年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山城堡战役“于1936年11月在这里发生。山城堡战役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当年环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先后出动民工近4万人,捐赠粮秣14万石,有6130多人参军参战,470多名烈士为国捐躯,为长征的最后胜利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沙家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在榆林战役失利后,于1947年8月中旬在陕西米脂县沙家店地区,对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行的一次运动歼灭战.此役,毙伤俘敌整编第36师师部及2个旅6000余人,是西北野战军在内线防御作战中最大的一次歼灭战,也是中国现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战例.经此一战,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从根本上扭转了西北战局,为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创造了安全的环境,也使西北我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  相似文献   

3.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15军团结协作,于1935年11月在陕西省鄺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歼灭战.此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扭转了形势,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相似文献   

4.
冯超 《军事史林》2021,(8):49-58
1932年11月,留守鄂豫皖苏区以沈泽民为书记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25军,开始鄂豫皖省委独立领导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阶段.11月30日,红25军在湖北红安檀树岗正式成立,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全军下辖第74、第75师及特务营,共约7000人,成为鄂豫皖苏区新的红军主力,由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鄂豫皖省委在领导红25军进行苏区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曾于1933年4月和1934年4月两次合编另一支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红28军.两军的合编是鄂豫皖省委独立坚持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策略,前后两次的合编有性质上的差异,背后涉及红28军与红25军的关系、鄂豫皖省委与皖西北道委的关系、鄂东北苏区与皖西北苏区的关系等问题,全面分析考察两军合编可以窥视鄂豫皖省委独立领导鄂豫皖苏区革命更多的历史细节.目前,学术界对于鄂豫皖苏区史、中共鄂豫皖省委、红28军、红25军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虽涉及两军合编史实,但对于两军合编的内在缘由、性质差异及后续影响等问题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在江西永丰县的龙冈.龙冈大捷,是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奠基之战.没有罗坊会议“诱敌深入”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没有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罗坊会议前后曾争论迭起,毛泽东运筹帷幄、决策拍板,彭德怀鼎力支持、策应启动,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团顺利合兵、东渡赣江,红军主力实施战略退却、小布集结,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刘杰  冯婧 《军事历史》2008,(5):7-11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彭德怀此时是中革军委主席团成员,任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简称"红军前总")总指挥,指挥除西路军以外的全部主力红军.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严重斗争中,彭德怀建言献策,调兵遣将,以军事行动保障了政治谈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蟠龙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由组建不久的西北野战兵团[1]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围攻,对敌胡宗南部重要的补给基地蟠龙所实施的攻坚作战,也是西北野战兵团的首次攻坚作战.此战,西北野战兵团以伤亡1500余人的代价,全歼守敌6700余人,俘虏敌第1 67旅少将旅长李昆岗等主要指挥员,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缓解了西北野战兵团的补给困难,迟滞了敌人的后续行动.蟠龙战役与之前的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并称陕北“三战三捷”.通过这三战,打破了国民党军在3个月之内结束陕北战事的企图,稳定了西北局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战争.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和依靠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举行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粉碎强大敌人"进剿"、"会剿"和"围剿"的重大胜利,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胜利会师,为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造,正确地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和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的道路,人民军队的建设,战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并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地论述了研究、指导战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土地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造,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和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及地方武装共约60万人和国民党军队南线主力8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展开激烈的决战,最终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拥有美国人支持和兵力、武器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竟然一败涂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粮食供应全靠空投,却问题频发,造成严重后果。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前线的问题已有较多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特殊时刻,我们在这里举办学术研讨会,回顾哈达铺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朽功勋、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对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陇南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习仲勋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领导发动震动西北的"两当兵变";长征期间,三支主力红军和红25军均过境陇南.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指出:"陇南是红军长征途径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特别是党中央在哈达铺酝酿形成了"到陕北去"的重要战略决策,哈达铺也因此为决定中国革命胜利方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长征历史、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石海 《军事历史》2006,(2):4-11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中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蒋介石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进而判断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肖匪故道,经兴、全西窜",于是急急忙忙调兵布防,企图"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12.
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志,在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围剿”中,以三个师两万余人的兵力,于安徽六安南部进行了苏家埠战役。此役共歼敌三万余人(内活捉敌总指挥厉式鼎、代理师长梁鸿恩和五个旅长、十一个团长以下官兵两万余人),缴获步枪12,000余支、机枪171挺、火炮43门、电台4部,击落飞机一架,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一) 苏家埠战役的胜利,是鄂豫皖苏区红军的一次空前大胜利。这次胜利的取得,主要是徐向前同志对敌我双方政治和军事等形势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在发起苏家埠战役前,全国正处于要求抗  相似文献   

13.
为了粉碎麦克阿瑟"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狂妄企图,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集中9个军30个师的兵力对敌发起第二次战役.战役决心以志愿军第38军、第42军首先歼灭德川、宁远的南朝鲜第2军团主力,打开战役缺口,割断东西两线敌人联系,尔后向价川、顺川、肃川方向实施战役迂回,切断敌西线重兵集团退路,配合主力歼灭美军2~3个师;东线志愿军第9兵团在战役打响后迅速围歼美陆战第1师两个团于长津湖地区,尔后在运动中寻机歼敌.  相似文献   

14.
唐初浅水原之战,是唐与西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是役不仅解除了西秦对关中与长安的威胁,而且还为唐以后进军河西,平定李轨奠定了基础。关于这场战役,前人做过诸多研究,但或失之过简,或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笔者拟就战争双方所涉及区域的历史地理、战前形势、战略部署及战役地理进程,略作分析,以揭示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在多个方面占据优势[1],但最终仍然落败.分析其中原因,人民解放军高效正确的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毅元帅就曾明确指出人民解放军是"愈往上愈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策在整个世界上都是"优秀的"[2].囿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战略决策效率角度进行探讨分析. 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策效率远远高于国民党军,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1945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同由东北抵达延安的贝鲁罗索夫[3]和曾克林[4]进行会面,获取了关于东北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举行了淮海战役.在战役开始之前和战役进行中,粟裕先后向中央军委提出4次重要建议:第一,当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首次提出进行以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右翼集团为目标的淮海战役.第二,面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的现实,主动提出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三,在南线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建议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逐次歼灭,而不要把它赶过长江去.第四,当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积极筹划调兵增援淮海战场,战局有可能逆转的关键时刻,建议由华东野战军抽兵一部,协助中原野战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这4次重要建议,均被中央军委采纳,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他通观全局.审时度势,善于从战略高度选择和把握作战时机的高超战争指导艺术.  相似文献   

17.
莱特湾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日美双方海军的最后一场决战,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战。战前形势波谲云诡,错综复杂;战役进程跌宕起伏,充满悬念;战争结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充分展现了战争特有的魅力。 兵强马壮,美军直指莱特岛 1943年初,以美国为主的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入战略进攻,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战场上的绝对优势,进攻锋芒直指菲律宾。菲律宾位于双方战线中部,是由日本本土至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基地——东印度群岛的咽喉。为了割裂日本战争布局,“像瓶塞一样”地堵死日本赖以生存的战略物资补给线,美军决心于1944年10月登陆莱特岛,进而夺取整个菲律宾群岛。其中,美海军的作战计划是:由海军中将哈尔西指挥的美国海军主力第3舰队(17艘快速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15艘巡洋舰和58  相似文献   

18.
凡尔登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交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以往记录史实形式不同的是,本文整理、归纳了法国、德国的战争经历者老兵们的信札、日记和叙述,并以此为载体,从几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92年前这场"地狱战役"中的众多动人心魄、惨烈而英勇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西征胜利76周年.在"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召开"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和弘扬先进文化"座谈会,这对于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全面推动宁夏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这段光荣历史及其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革命战争年代,宁夏是我们党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是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地方,是红军西征的主战场.在红军长征、西征期间,红25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曾先后途经、转战宁夏.数万红军将士在此浴血奋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刘伯承、邓小平等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以及著名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马海德,都在宁夏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西征的胜利,实现了巩固和扩大陕甘根据地,打击坚持反共的地方军事势力,发展壮大红军力量;向南打通与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联系,接援其北上,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团结东北军、西北军及一切抗日武装,发动少数民族起来革命,建立少数民族自治政权,促使西北抗日力量大联合,进而形成全国抗战新局面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陕北红军[1]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学界较多关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甘边红军,对陕北根据地及陕北红军涉猎偏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红军的建立过程、陕北革命领导人与陕北红军、陕北红军名称辨析、陕北红军与长征胜利等方面,[2]鲜少专门总结陕北红军的建军模式与经验,诸如陕北红军如何创建壮大、陕北红军的兵源构成、党组织与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陕北红军的成军模式及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