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个有关父亲和他父亲的故事。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说起这个故事。我妈妈随军有五六年了,还是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说起他的家庭。父亲是名普通的基层部队主官,在我最初对军营的记忆里,整天他的身影忙得像我小时候玩的陀螺。只是这些天来父亲似乎轻松了许多,于是我才听到他的述说……  相似文献   

2.
怀念父亲     
父亲去世已16年了,每当想起父亲,泪水便不由得溢出我的双眼。父亲生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养路工人,由于他工作责任心特强,小学文化的他,领导却放心地让他负责监理很多的公路涵洞,甚至桥梁。父亲虚心好学,常常随身携带着一本厚厚的工作日记,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  相似文献   

3.
距离他离开我们的那天,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终于有机会平静下来写点关于他的东西。突来的缘分第一次听说他,是从办公室老阿姨的口中,她告诉我,和我同一办公室的一个男同事的父亲写了很多书,好像挺有名的。那时我纯粹出于对同事私人情况的猎奇心理,记下了他的名字,回家上网搜索了下,发现是个研究军事哲学的博士生导师。打开了几篇他写的文章,其中有很多同马列主义相关的内容。这个年纪的我,对这类词汇不甚敏感,所以匆匆看了两眼就关闭了窗口。当时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想到在一年多后,缘分来得如此的突然和妙不可言,我竟然以他未来儿媳妇的身份,到政治学院拜访了他。第一次见到他,  相似文献   

4.
新四军广州研究会号召新四军战友写些有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情况。为响应号召,我和四弟叶华明商量应当把当时父亲叶挺、母亲李秀文和我们一家子的遭遇作一个回忆。1943年9月以前我们一家都随父亲被“软禁”在桂林郊区。由于父亲经常到市里买《新华日报》,加上周恩来伯伯几次派人来家看望联系和给点经济支持,国民党特务很不放心。9月份的一天上午,国民党特务突然把我父亲强行押送到湖北恩施。我父亲看情况紧急,如单身一人恐出不测,因此写了一张条子要我们几个孩子去陪他。经与母亲商量决定由二弟正明、四弟华明、五妹扬眉(我家当时七兄弟,她…  相似文献   

5.
今年10月4日是我父亲刘志丹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离开人世已经67年多了,去世时还不满33周岁。父亲参加革命后与家人离多聚少,只是在1934年春国民党军队抄了我们的家,4岁的我与母亲到了陕甘根据地,才与父亲相处了两年多时间。当时,父亲也是经常率领红军出外打仗,有时我与母亲也随军转移,颠簸在马背上。生活的艰苦不在话下,我半岁的小弟弟因医生投错药而夭折,让人心痛。还没过一个月,我父亲参加指挥的劳山战役刚刚结束,他就被“左”倾分子“肃反”关押起来,还挖了土坑,准备活埋。母亲也被打入劳改队,这使我们更难以承受。幸而中共中央制止了…  相似文献   

6.
柳江南,1986年7月毕业于总后勤部船艇学院,历任文化干事,文化处处长等职,现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柳江南写诗写小说,后来当了军区宣传部的领导,突然有天送我两张书法作品,问他是谁写的,说是他自己。我的脑中陡然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因想如此低调之人怎么也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我重温了父亲给我的信件,其中有一封是1961年4月14日写的.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在给民兵预备役人员上政治课时,专门讲了部队武器弹药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别对民兵预备役人员打靶时不能私藏子弹的问题作了重点强调。课余时间,偶然听到的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名青年民兵与他人聊天说道:他父亲年青时当过民兵连长,经常组织民兵打靶,他见到家里有半盒步枪子弹,这些子弹在墙角一放就是好多年。父亲前年去世后,他看到那些子弹在墙角都发了霉,生出锈来。当时不知如何处置,他听说私藏子弹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脚板     
吴德春 《政工学刊》2023,(10):94-95
要不是父亲的腿做手术住院,我都想不起有多久没有这么长时间单独陪他在一起了。要不是他卧床行动不便,我也想不起上一次给他洗脚是多少年前的事。给父亲洗脚的时候,我第一次仔细端详这双脚,脚板很硬,像木板,脚骨都是畸形的;脚掌和脚背,每个脚趾头,都是厚厚的老茧,还有旧伤留下的疤痕。这跋涉了70多年的脚板,该藏了父亲风雨人生多少故事呀。  相似文献   

10.
美国盲人学者海伦·凯勒有句传世名言: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翱翔时,他决不应该在地上爬行。——题记2000年12月,征兵的季节到了。父亲说,"娃儿,当兵去吧,有皇粮吃"。我带着某种朴素的动机来到军营。班务会上,班长宋保华问我:"花名册上写着你是高中,上没上完?""上完了,班长。"我一阵心虚。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扯谎。其实,我刚进高中门,家里就供不上了。"你有高中文化底子,去学修坦克吧,这活儿适合你!"班长说。不久,我果然被送到了  相似文献   

11.
春节的爆竹响起,又一次让我想起已经去世20多年的父亲母亲,想到他们从不给公家和子女提任何要求,而且在他们自己最需要亲人的时候,却送子参军。特别是母亲在临终时告诉父亲,不让把她去世的消息告诉我,而父亲忍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定期给我写平安家信,在信中还要告诉我母亲是如何如何……他们在我心目中是最伟大的,激励着我为部队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相似文献   

12.
张超 《中国民兵》2020,(1):80-80
儿时我非常喜欢枪,常常幻想自己有一支枪拿在手里。有一次,我在田野里玩耍,无意捡拾了一支锈迹斑斑的手枪架子,我顿时兴奋起来,找了一根黑腰带,将枪架子扎在腰间,在小伙伴那里,我背着手挺着胸,感觉非常神气。等到6岁那年,我第一次摸到了真枪。那时,父亲是村里的民兵排长,公社武装部给父亲发了一支半自动步枪,按规定,这支枪可以带回家。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亲一直给予我绿色的满满的爱,所以我爱军装绿的人生。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一名以军人自豪的父亲。父亲离开我已7年了,他对我的爱却永驻我心。父亲把他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军队。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受环境熏陶,对当一名军人充满了向往。长大后我也成为了一名军人,在谈婚论嫁的年龄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只找军人,所以我的爱人也是军人。因为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我绿色的满满的父爱,所以我爱军装绿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     
我父亲于1893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出生,家中赤贫如洗,爷爷年轻时就被饿死,奶奶改嫁他乡。父亲刚刚9岁就给地主放牛放羊,数九隆冬连双鞋都穿不上,小脚冻得像馒头,漫山遍野留下连脓带血的脚印。稍大些了他跟随我伯父到千金寨(抚顺)给人挖煤,过着非人的生活。一次事故伯父遇难,  相似文献   

15.
石慧 《国防》2010,(8):79-79
二○○九年是我人生极具转折性的一年,七月大学毕业,十二月便应征入伍。曾几何时,听爸爸讲他的峥嵘岁月,如数家珍,听得我很是羡慕;也很喜欢看父亲身着戎装的照片,高大的身躯威风凛凛!这种情境在我童年时重复了很多次,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6.
今年29岁的陶明是农十师187团3连的职工。他的父亲是一名从事20多年机务工作的职工。2004年年初,他跟着父亲当学徒。经过半年学习,他就熟练地掌握了拖拉机驾驶及常见故障修理技术。2007年,陶明抓住国家实施购置农机补贴政策的机遇,筹集资金22万元,购买了一台福田牌拖拉机。  相似文献   

17.
父亲     
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都在生养他的那片土地上耕作着、收获着,不辞辛劳。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家里很穷,吃顿饱饭都算是奢望。一天晚上,父亲带我到村里看皮影戏。突然,爷爷过来从衣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钞票,硬往父亲手里塞。父亲却是坚持没要。当时,我很不明白,家里那么缺钱,父亲怎么就是不要呢?长大后,父亲念叨起此事,总告诫我们:人可以穷,但志不能短。 搞生产队的一年,父亲负责看菜园和卖菜。一次,大姑买菜没钱,便对父亲说:"姐就买一点点,就别记账啦!"父亲答应了。大姑走后,父亲悄悄从口袋里摸出钱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兵心(散文)张伟带着早已蓄满的喜悦和激情,我离开北国那座美丽的滨城,踏上梦见过千百次的南下的列车——这是我上军校后的第一个寒假,也是蓝色军营之旅第一次走上归途。到家的时候,父亲正向着墙翻看日历。听到我叫他,猛地回头,一脸惊疑地盯着我:“回来了!...  相似文献   

19.
我对朝鲜怀有特殊的情愫。1955年8月我和妹妹随母亲到朝鲜探亲一一当时父亲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师政委,他的部队正驻扎在朝鲜新义州附近的一片村庄里。那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饱经战争创伤的朝鲜在我9岁的记忆中印象极深。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每当提起朝鲜,我心中都会升腾起一种亲切感。重游朝鲜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夙愿。  相似文献   

20.
安静先生是在新疆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50年来,他写诗,写歌词,写剧本,写小说,写传纪文学。他创作的每个领域都有精品出现,都走向了全国。我知道安静这个名字,是早在五十年代。他在兵团写了一个剧本叫《无人村》。在那个刚刚解放的年代,能够驾驭戏剧这种武器的青年人实在是风毛麟角。他和杜鹏程、魏纲焰是同时代的文学朋友。后来,这些人相继调到了陕西西安,而安静老先生一直留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劝。使安静的大名走向全国的是他的歌词创作。因为从他随军进疆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兵团文工团工作,由于舞台艺术的需要,他创作了大量的歌词。他和著名作曲家田歌是合作默契的艺术伙伴。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