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端午节指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午"。端午是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忌日。屈原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不满楚国腐败,主张政治改革,并写了许多抒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篇。公元前278年,由于楚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也被秦国攻破,  相似文献   

2.
屈原贬迁安徽陵阳是在顷襄王登位时的公元前298年,《哀郢》作于被迁九年后的前290年,否定《哀郢》与前278年白起破郢相关的说法。认为屈原于前289年回郢,向顷襄王提出振兴政纲,触怒襄王,当年秋被再迁湖南溆浦;途中作《悲回风》,道出了“骤谏君而不听”的史实。在溯沅水赴溆浦的途中,即夏历十月在古镇沧港的沧浪水与渔父对话,渔父为之歌“沧浪之水”。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人生观是以立志成名、追求理想、进德修业、乐观向上为主要特征的 ,表现出了胸襟宽阔、锐意进取、昂扬奋发的气概。它能够使人从中获得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深刻的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4.
五月的艾蒿     
姜萍 《政工学刊》2013,(5):72-72
五月的艾蒿,又长出了心间。 母亲说,田野的野艾是屈原身上的利剑,可以驱魔辟邪。我起初不信,上学后查了古诗,“游魂无迹任西东,装点柴门沐艾风”,方知不虚。我时常想,五月是在怀念一个人,要不为何天空时常呜咽落泪,泪水滂沱成江河里澎湃的龙舟水?母亲是—位朴实的农家妇女,她当然不会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太多故事,但一到五月,她便会到那长满葱郁翠绿芦苇的池塘边采摘苇叶。  相似文献   

5.
<正>屈原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是爱美的天才,对美有极强的感悟力,是美的最执着的求索者,他追求美的政治,美的情操,美的自然,美的艺术.对美的向往,美的皈依,是他流浪旅程的驿站,飘泊灵魂的栖息地,精神超越的家园,生命绚烂的归宿.探求其审美理想形成的心理历程,也许能给我们一种启示和引导,追循屈原的足迹,走向美的圣洁之地.  相似文献   

6.
菊花名目繁多,有野马追、一枝黄花、雏菊、翠菊、百日菊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它秋季开花,和螃蟹同时肥美。所以,国画家往往把赏菊与饮酒吃螃蟹画在一块。我国菊花栽培起源何时不甚清楚,但在《离骚》中屈原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礼记·月令》  相似文献   

7.
荒唐的标准     
荒唐的标准●先之世间事,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难得个口舌统一,原因很简单:标准之异也。所以那个实实在在的庐山,于标准不同的人看来,岭峰有别,高低不等,当然自有其道理。认识庐山面目尚且如此艰难,那么,要认识万物之灵的人,则更为不易。譬如,屈原对楚国够忠...  相似文献   

8.
对于屈原的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如果开拓思维,从更广大的文化原因来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时的楚地文化从本性上说是一种巫术宗教文化。作为这种文化的虔诚者,屈原在当理想和现实绝望之时,天然地迷恋和认同于鬼神召唤便带有某种必然性。二是更为先进的北方理性文化使先知先觉者屈原痴迷地沉醉其中。在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时,这种执着和恪守又是其选择死的重要缘由。三是从更为宏阔的思想长河来看,中国儒道释相互融合的中华民族成熟的文化人格还没有真正形成并成熟。只有经过两汉,穿过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到了两宋时期才渐趋成熟。人们才可以更加圆润地对待人生的困境和生死。这种从文化上对屈原之死所作的整体阐释,为我们了解和把握屈原的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三、浑天说浑天说,也经过了古代很多人的探索与传承。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曾提及:“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环,即圆)有天球的意思。西汉末年的天文学家杨雄,在解说《天问》时,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记载。他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此处涉及三个人:落下闳(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构建了“浑天说”,  相似文献   

10.
屈原治假有高招郭法章,王美东相传屈原在做官以后,有一次奉命回乡选拔人才。他对百名经过初试的考生进行复试时,使用的办法是发给每人一百粒种子,以秋后交谷为答卷。收获季节到了,99名考生都成筐成担地争着多交谷子,只有一个小伙子捧着一个土罐前来交卷。不料,屈...  相似文献   

11.
“打打电脑,抱抱小宝,弹弹扬琴,万米慢跑”,这是国防大学年逾八旬的老红军教授阎稚新的生活写照和养身之道。阎老是“前清例授国子监”阎树成的后代,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他的军旅生涯和革命业绩,已载入大型文献《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一书。20余年来,我俩同住一个部队营院,朝夕相处,素有深交,他既是指点迷津的兄长,又是切磋学问的战友。猴年来临,他仍将屈原《离骚》的两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定为晚年的座右铭,自相勖勉。  相似文献   

12.
鄂西北是块革命老区,也是全国18个贫困地区之一。全区农村曾有1.7万户近10万人居住在岩洞、窑洞里;300多个乡村不通公路、不通电,16万人饮水困难,80多万人年收入在150元以下……这一连串苍凉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十堰军分区党委“一班人”的心。他们没有忘记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革命所作出的  相似文献   

13.
<正>时至今日,我们兵团广大的读者和作者都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兵团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大踏步地前进,整个文学创作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整个文学创作队伍和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远远地落后于整个并不使人感到十分欣慰的中国文坛;我们的创作与我们兵团几十年所取得的功绩应该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还相距甚远。这就逼迫我们的作者和文学工作者不得不深思一下这个严峻的课题:我们兵团的文学创作为什么上不去?我们兵团文学吹作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而又总是被人远远地抛在后面?  相似文献   

14.
感悟读书     
读书,使人增长知识;读书,使人聪慧;阅读,是一种有魅力的个体活动。古往今来,读书,一直为人们所追求、所崇尚。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些古训,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  相似文献   

15.
赏乐杂记     
阳光 《政工学刊》2005,(2):61-62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他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里对不爱好音乐的人曾有过这样的评价:“那些不喜欢音乐,且不被曼妙之旋律所移之人,只适合盗窃、谋杀和抢劫。他们的思想如黑夜般迟滞,他们的情感如黑地狱,这种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莎翁用夸张幽默的戏剧语言,道出了音乐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净化心灵、润泽气质的奇妙作用。无独有偶,旅美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在谈及对音乐的理解时,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音乐对人的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音乐的能量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力量之一就是能给人以安慰,而人在被安慰、被呵护时是温暖的。”其实,音乐在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有修养是人人都想做到的,因为有修养的人谈吐、举止、神态与品质都与一般人不同。有修养的人胸襟开阔,不会与人斤斤计较;有修养的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修养的人优秀却不清高,处逆境不退缩;有修养的人乐观、正直、见义勇为……所以,人们都想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人有修养不是表现在穿着、长相上。有修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心灵美。有修养的人不会乱丢一张纸屑、果皮;有修养的人不  相似文献   

17.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以结构谋功能。系统论的这些基本思想,如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现代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军队现代化不只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更重要的是部队整体结构的优化,结构合理与否,对部队作战能  相似文献   

18.
《现代舰船》2012,(5):58
作者:盖广生出版:海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2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海洋世纪的时候,当我们在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探索之时,应当认真了解一下近代海洋思想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下当年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到底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有过哪些闪光的思想,感悟一下孙中山、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重用自己     
古往今来,怀才不遇、遇而不用者比比皆是:屈原遭小人馋害,被放逐,空怀治国安邦之才而不得用,自投汨罗江而死;东方朔,一代奇才,却只能作为武帝御前的滑稽小丑,供人取乐,遇而并非重用,属弄臣之列;李白,诗仙之称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诗成泣鬼神的天才人物,一样遇而非人,只是帝王歌舞升平之时的装点门面的御用文人罢了;  相似文献   

20.
他们不曾在演习对抗中一展身手,但在幕后却用生命默默地做着保障工作;他们没有上过战场,但硝烟却始终在他们身边萦绕;他们不曾经历战争,但弹片却不时在他们头上横飞。他们就是一群"坐在火山口上"书写忠诚大爱的人——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退役航弹处官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