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转型既是新时期应对安全环境复杂化和动员经济环境新变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军事转型的内在要求。其功能由"单一职能型"向"复合职能型"转变、建设由"应对型"向"常态型"转变、组织由"分散型"向"一体化联合"型转变、手段由"行政主导型"向"法制主导型"转变,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转型的主要任务。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转型,应处理好国民经济动员核心能力建设与多样化能力建设、近期准备与长远发展以及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杜宗震  王伟 《国防》2012,(9):39-40
进入二十一世纪,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进,信息已成为最主要的作战能量,抓紧军事力量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共同行动.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思想,为军队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空军部队信息化建设势头强劲、发展很快.作为空军整体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空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适应实现"三个转变"(由机械能量型向信息智能型转变,由应战型向应战应急兼备型转变,由行政指令型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型转变)的需要,着力将以物化动员能力为主适应机械化战争要求的空军国防动员,建设成为以信息动员能力为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空军国防动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具体需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3.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重点逐步南"十五"时期以潜力建设为主转向以能力建设为主.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断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已成为当前各级国民经济动员部门面ll缶的一个重要课题,亟须在潜力资源整合、需求任务对接、运行机制建设、重点力量培育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中央军委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届全国国防动员建设年度人物颁奖仪式,来自全国国防动员系统的10名先进个人当选"2008全国国防动员建设年度人物",32人获得"2008全国国防动员建设年度人物"提名奖。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向获奖人员颁奖。颁奖仪式由副总参谋长孙建国主持。出席颁奖仪式的还有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永清。  相似文献   

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它有利于奠定并优化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动员的持续能力;有助干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在"军民融合"道路上的深入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平战转换能力;有益于促进国民经济动员发展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相互对接,实现由维护国家安全向维护国家利益拓展的历史性转变;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规划的前后延续,提高动员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要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陆军为主向诸军兵种协调发展、由支援保障作战为主向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为此,省军区系统必须着眼"三个转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时(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一体"为牵引,坚持军民融合,突出能力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涛 《国防》2012,(8):31-32
中央军委胡主席强调,全军要认真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大力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低技术密集型向高技术密集型、单元独立型向综合体系型转变,由保障应战向保障应急应战一体、保障单一军种向保障诸军兵种、直接参战为主向支援保障为主转变,由分散建设向体系建设、粗放动员向精确动员、人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由军民结合向军民融合、军地结合向军地一体、平战结合向平战一体转变,加快转变动员能力生成模式,实现国防动员建设发展战略性调整,提高国防动员建设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特别是提出了要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的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是要着眼提升质量要求,紧紧抓住国防动员体系能力建设这个重点,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不断向信息化建设要效益,确保一声令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紧紧扭住国防动员指挥体系建设这个龙头。加强国防动员指挥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军地多个部门,涉及军地众多领域,军地双  相似文献   

9.
心系国防抓大事.到鹤岗工作伊始,提出把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组织制定《鹤岗市国防动员工作规则》等6个法规文件,有力保障了国防动员工作健康发展.为强化全民国防观念,组织修缮了"赵尚志烈士陵园"、 "鹤岗矿史馆"等国防教育基地,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10.
董智奎  王庆军  薛鹏 《国防》2008,(5):23-23
一段时间以来,山东省军区深入抓好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准确掌握动员潜力分布和数量质量情况,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抓好军分区、人武部建设。一是努力把符合条件的高素质人才编入民兵组织,实现民兵队伍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二是按照"战备建  相似文献   

11.
王送军  杨光强 《国防》2012,(9):37-38
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是国防动员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对准确掌握国防动员潜力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实现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的有效转化、辅助平时国防动员建设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中存在潜力调查难组织、潜力数据难核准、潜力调查难实施、潜力数据难管理等实际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准备的落实.为此,应依据《国防动员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规定》,着眼提高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质量效益,在着力解决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四难"问题上下功夫,切实摸清国防动员潜力底数,增强平时准备的针对性和战时动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斗争,对我国国防动员能力是一次检验。抗震救灾的实践表明:国防动员建设平时准备与战时需要必须紧密联系,动员建设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必须协调融合,信息化条件下"快速动员"将成为衡量当前与未来国防动员质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协同动员"将成为未来国防动员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习主席强调指出,军队建设必须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战斗力标准落实在国防动员领域,就是要把保障军队能打胜仗作为衡量国防动员建设质量的基本依据和刚性尺度,紧紧扭住服务打仗、保障打赢这个根本职能,以提高核心动员能力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打仗标准指导和推动国防动员实战准备.  相似文献   

14.
加强信息动员建设,是国防动员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国防动员建设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当前,加强信息动员建设,必须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建立权威高效的领导管理机构.客观地说,我国现行的国防动员领导管理体制与信息动员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有的地区虽然设置了"科技动员办"、"信息动员办"等职能办公室,但办公室主任的职权却难以适应信息动员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全国国防动员建设2011年度人物颁奖仪式,2012年1月16日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国防动员系统的10名个人当选"全国国防动员建设2011年度人物",32人获得"全国国防动员建设2011年度人物"提名奖。  相似文献   

16.
郭成良 《国防》2001,(10):30-31
军委江泽民主席为空军的题词是:"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攻防兼备的人民空军而奋斗."江主席的题词,指明了空军新世纪发展的前进方向,标志着人民空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了由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建设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空军实际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空军后备力量建设要适应"转型"建设的需要,把后备力量队伍、装备物资动员储备和动员组织领导体制建设作为重点,大力推进空军现役部队和后备力量的协调发展,实现空军整体"转型"建设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的战略部署,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进一步指出, "要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机制调整改革,提高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防动员法规建设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以及军事斗争准备形势要求, 国防动员体系必须实现从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从军民兼容向军民一体化的转变、从政策性调整向法制化机制的转变。从大后勤的角度出发,加强国防动员法规建设,既是加速这种转变的根本保证, 也是提高战争动员能力、促进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何志祥 《国防》2008,(5):16-17
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是国防动员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准确掌握国防动员潜力数质量及分布状况,实现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的有效转化、辅助平时国防动员建设决策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潜力调查  相似文献   

20.
林能秋  吴苏武  郭佳天 《国防》2008,(12):I0001-I0001
日前,福建省政府、省军区联合组织召开了"国防动员体系规范化建设观摩会"。会议紧贴福建特殊区位和担负的动员保障任务,研究解决国防动员"常态化保持和规范化建设"问题,重点对国防动员的组织机构、指挥手段、对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