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毫无疑问,中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恐怖分子紧张了,分裂分子紧张了,极端分子紧张了。总之那些想威胁和破坏中国国家安全的势力紧张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这番话,把中国决定设立“国安委”的影响力和威慑力说得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2.
辛夷 《环球军事》2013,(23):1-1
上个世纪末,美国重要的战略思想家、曾经担任过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博士写了一本叫《大棋局》的书,书的副标题是“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在这本书中,布氏认定欧亚大陆是未来大国博弈的中心舞台,为了防止在这里出现一个能够主导欧洲或亚洲、从而向美国提出挑战的大国,美国必须未雨绸缪,使欧亚的力量均衡,建立起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保持其政治仲裁者的地位。很显然,这是一部提供白宫决策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3.
郭健  王磊  许庆 《军事历史》2023,(3):99-104
自进入太空开始,美国依据国际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其太空战作战理论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按照战略侧重点的不同,美国太空作战理论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可分为美苏冷战、全球反恐和重回大国竞争三个时期,先后出现了“太空控制学说”“太空庇护所”“新边疆”等理论,在开发和利用太空的能力不断提升过程中,“太空控制”理论逐步占据了主流,共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太空作战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发展辽宁船舶工业的设想与实施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舶工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产业之一。朱镕基总理曾指出,“发展船舶制造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作用很大”,“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发表了《将我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论述,就我  相似文献   

5.
两极格局解体后,大国对国际安全秩序的主导权展开激烈的争夺,都想首先在安全问题上建立有利于己的战略态势,进而在争夺未来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的斗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美国作为冷战后残余的唯一超级大国,自以为世界安全新秩序的主导权非它莫属。1993年它提出“参与和扩展”的国家安全战略,企图利用冷战后形成的动荡、分化、改组形势,填补力量真空,控制局势,作出有利于实现“一超独霸”的国际安排。1996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到处插手,到处出击,到处干涉,到处指手划脚,遭到有关地区和国家的反对,尤其是一些大国的反对,从而演出了一幕幕激烈争夺国际安全秩序主导权的活剧。  相似文献   

6.
豫夫 《当代海军》2005,(11):28-30
10月底,传说己久的台湾第一份《国家安全报告》将出台。这份《国安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岛内各行政部门的安全政策进行整合,由“国安会”提出总体“国家目标”,大幅度调整台湾的“安全战略”,在“外交”和“国防”上突出强调“转守为攻、主动出击”方针,从战略角度勾画未来台湾的安全发展方向。日前,这个新战略已经部分实施。台湾当局对这份《国安报告》高度重视,陈水扁曾5次亲自主持“国家安全会议”商讨有关内容,“国安会”的幕僚广泛  相似文献   

7.
战略误导是国际战略谋划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制造假情况,使对方做出错误判断,采取错误行动,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战略误导是美国惯用的伎俩。世纪之交,当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之时,我们不应忘记当年的“星球大战”计划是如何把一个超级大国拖入泥潭,中东上演的两面派丑剧又是如何使一个石油大国陷入绝境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安全委员会具有“内外兼备”的基本职能,即:将维护国家安全与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内政事务并列并举,在维护国内安全稳定方面也肩负重任。它较之现今的“国安领导小组”更为广泛和重要,是一个应对有别于国家日常工作之外的应急的危机管理机构,是应对可能的、突发的、潜在的对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的前瞻性机构。  相似文献   

9.
何进 《军事史林》2007,(10):47-50
当今时日,由导弹、火炮发射或飞机投掷的、钻入地下延时起爆的钻地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注。它不仅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大国、强国研究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众多国家防范遭受打击、特别是一些“上了美国黑名单”的国家防范遭受“斩首”攻击所关注的一种武器。由于钻地弹对精确制导技术、引信、侵彻战斗部材料要求极高,目前还只有美国、俄罗斯等极少数军事技术强国有研制钻地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美国军事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变。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后,布什政府根据国际安全环境的巨大变化,以美国主导世界秩序为目标,加快了美国军事战略调整。布什政府的军事战略调整重点强调了美国的本土安全、明确大国塑造思想、调整了反恐策略、加快建军模式转型、制定了攻防兼备的核战略和重新定义军事同盟。总体上,布什政府的军事战略是以“先发制人”为核心,具有鲜明的“霸权性”、“示范性”和“刺激性”,挑战现在的国际法和准则,加剧了国际体系的安全困境,使得世界更加不安全和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新版《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可能意味着在联合国的外层空间和平利用委员会内会进行更多的对话并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在美国和其盟国之间,以及美国与其他两个主要航天大国——俄罗斯和中国。新政策还燃起了人们希望国际社会及个别国家能加强诸如空间碎片处理,制定防止事故的空间轨道交通规则及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共享数据)等方面的合作。不过,人们也不要指望国际社会间会达成一个伟大的,禁止太空武器的太空条约。  相似文献   

12.
孔令铜 《国防》2001,(4):1-1
布什入主白宫之后,他和他的国家安全要员不顾中俄等大国的反对以及其盟友的异议,执意要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即NMD。为此,美国空军还组织了一次以大空为主要战场的大规模演习。于是,一场争夺外层空间和反导优势的军备竞赛若箭在弦上,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平添了许多新的变数。美国已经有了“无不陷之矛”,而今又要打造“莫不陷之盾”,除了其内政外交上的需要之外,恐怕是有一点“惟我独尊”的虚妄。因为这样一来,等于是要推出一个关于矛与盾寓言的现代版!  相似文献   

13.
就在陈水扁因“过境外交”和“第一家庭”弊案而内外交困之际,台当局却操纵“国安会”抛出了首份“国安报告”。5月18日,陈水扁紧急召开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国家安全会议”,审查已拖延一年之久的所谓“国安报告”。随后陈水扁迫不及待地签署了报告。于是,台湾第一份安全报告就这样宣告出笼。那么,台当局为何此时出笼这份报告?该报告的内容和实质又是什么呢?报告写了整整一年据台湾媒体报道,这份报告包括财经、“国防”、“外交”、两岸和“国土保育”五大方面,从台湾所处的安全环境,谈到台湾内部及“外在威胁”,进而提出“国家安全新战略”…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海南三亚召开。参会的五个国家各具特点,其中素有“南亚象”之称的印度令人瞩目,在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的誓言影响下,印度近几年不仅经济、文化发展步伐非常迅猛,在国防建设和武器装备建设领域也展示出一个新兴大国的不凡实力,  相似文献   

15.
进人2013年以来,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步伐的加快,亚太地区诸多军事大国、军事强国紧跟美国的脚步不断调整本国的军事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军事实力的提升,强力扩大各自国家军事的国际影响。一时间,亚太地区的军事气氛越来越浓烈,火有一场新的军事竞赛兴起之势。  相似文献   

16.
变与不变     
赵利 《环球军事》2010,(12):1-1
5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国会递交了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是奥巴马上台16个月后首次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因而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7.
“控制印度洋,走海上强国之路”是印度坚定不移并将继续在21世纪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为此,印度在“区域性威慑”新军事战略中非常突出海洋军事威慑,以求对印度洋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实施不间断的“软控制”。印度所谓海洋军事威慑主要是针对在印度洋上保持着强大存在的美国、俄罗斯等大国海军,确保有效地遏制其他区外大国如日本、德国、法国和中国的海军进入印度洋,同时保持对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控制邻近国家海域,慑止其对印度进行的任何军事冒险。印国防部称:“印度海军虽不能期望战胜大国海军,但可使它们在侵犯印度的海域或贸然支援本地区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美日安保条约签约50周年。50年来,美日安保同盟逐步发展成为美日谋求地区主导权的战略工具:美国利用日本作为核心基地,构成了对周边敌对国家的战略防线;日本利用同盟关系,迅速跻身世界经济大国和地区军事强国。日本与美国的战略协作,也由最初的“从美”型被动助美防卫,发展为目前的“伴美”型合作协美防卫。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和地区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大国  相似文献   

19.
正外空(外层空间、外空)是指平均海平面上空100公里以外的物理空间。外空科技和外空设施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安全,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言,大国的外空博弈从根本上讲就是大国之间对世界威望的争夺。正因如此,大国在外空的竞争空前激烈,使外空安全自冷战以来一直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回顾“两弹一星”伟大功勋,重温“两弹一星”伟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领导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建立了伟大的功勋。这其中,“两弹一星”具有特殊的分量。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勇攀科技高峰的伟大壮举,“两弹一星”成果是中华民族勇气与智慧的结晶,“两弹一星”功勋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