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ouyan”,一个不寻常的名字, 21360型巡逻舰的设计师为他们的作品取了这个代号。从字面意思看,这个词是指粗鲁吵闹的莽汉。在普希金作品里,它是一座岛屿,很久以前,人们用这个词指代伏尔加河上的码头。设计师怎么会想到用这么个词去称呼他的军舰?他们希望用这个名字传达什么信息?毫无疑问,21360型舰绝非花架子,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活力何在?在于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哲学” 一词起源于古希腊(中文“哲学”一词是上世纪末从日本引进的,原意是“爱智之学”.按照哲学这个原始定义.追求智慧是哲学的根本目的.哲学家应该以此为职志.哲学之所以曾经被目为“科学之王”或“科学的科学”,哲学之所以几度兴盛,都在于它的确提供给了人类以大智慧,而哲学今日的困境是由于目前的本身缺乏智慧造成的.这种缺乏智慧首先表现在它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位置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根本作用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并不是科技界先提出来的,而是经济界首先采用了它.1983年正式收入到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国际辞典补充的九千个词》当中,作为一个正式名词定了下来.对这个词的理解应是动态的.它是在相对意义上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着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空领域,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它的定义和理解各有侧重,解释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正> 隐喻就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由于它不用比喻词,因此,有些修辞学家称之为简缩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A brow as white as marble(象大理石一样洁白的前额)是明喻。这里用了比喻词as;而a marble brow(大理石的前额)则是隐喻,它没有用比喻词而把比喻关系暗含在句子中。再比如the teeth of a saw(锯齿)、the tongue of a shoe(鞋舌)、the eyes of a potato(土豆的花蕊)等都是隐喻。 隐喻使用的字词表达了不同于字词表面意义的事物。隐喻中的比较一般是含蓄的,却又十分易于理解和为人所接受。在隐喻中,意象的本体消失了,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了一起。德莱顿在讲莎士比亚时就说:“He needed not the spectacles of books to read Nature。”(意思是:莎士比亚不用透过书这面镜子观察自然。)其实是说莎士比亚不象透过书这副眼镜的人那样书呆子气,他不凭借书籍观察衣食、人情和自然。德莱顿使用隐喻,将冗长的明喻表达凝缩化简了。  相似文献   

5.
吴峰  吴承义 《国防》2010,(4):18-19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动员一直都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现象,但“动员”一词却是个地道的舶来品。随着中国战争动员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动员”这一战争动员学核心学术概念的“身世”问题:“动员”一词源头在哪里?在何种时空环境下首次被赋予了军事意义?进入中国军语词典的时空环境和传播路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6.
一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于1993年说过的话,被当作“经典”不断地被引用,即“当‘危机’这个词在华盛顿出现的时候,无疑每个人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最近的航空母舰在什么地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它说明美国军事倚重航母,美国海军战略倚重航母。从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海军战略及作战使用都是以航母为中心的,就是未来美国的新军事战略也脱离不了航母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7.
兵字演绎     
汉语中与“兵”字有关系的字、词很多,研究一下它们的涵义及演变,会使您在语文知识之外还获得许多有趣的军事知识。“兵”字是汉语中产生最早,人们口语中最常用、意义最多、内容最广的字之一。它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没有现代汉语中士兵、战士的意义。“擐甲执兵”(《左传·成公二年》)、“蚩尤作兵,伐黄帝”(《山海经·大荒北经》)、“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荀子·议兵》)都是这个意思。现代成语中的“短兵相接”和“兵工厂”也还保存了这个意义。有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有关国防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成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争论性问题,甚至会演化成行政和立法的中心问题。笔者把注意力放在国防经济管理体制这个题目上,正是把它作为推动整个国防经济大系统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一、国防经济管理体制概念国防经济管理体制是一个未确定的概念,我们有必要先从它本身概念的内涵谈起。什么是体制?一般理解为一种组织制度,《辞海》的解释是指“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如经济管理体制、军队体制、教育体制等。什么是国防经济管理体制呢?我试着作  相似文献   

9.
Metaphor中文译为“隐喻”或“暗喻” ,是英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 ① 。从字面上看 ,metaphor一词由两部分组成 :meta(across ,横过 ,穿过 ,从一边到另一边 ) ② ,phor(carrying) ,意为“转换、转成”。它是一种潜在的、隐含的比喻。metaphor不像明喻(simile)那样是把两件事物直接地进行比较 ,而是用某种名称或描绘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 ,但不能用这种名称或描绘性词汇的字面意思去说明人或事物 ,只能暗示一种类比的概念 ,用来表示与字面意义不同的事物。譬如 :Hecurbshi…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以后,世界上高技术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恐怖突发事件等接连不断,各国不得不重新判断国际安全局势,不断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既要维护和平,又要发展经济,如何做到二者的兼顾与平衡?这就关系到各国对国防动员的重视程度。“国防动员”、“战争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等词汇也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其实,“动员”一词对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许多媒体上都接触过这个词,也会偶尔地使用它,大概的意思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国防动员保留了“动员”一词  相似文献   

11.
语境意义也称语义范围,是指由上下文提供的社会场合或情景所决定的词语意义.一个介词在其词典意义不明确的情况下,只有弄清楚它在具体语境中确切的含义、传达的信息、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才能在译文中正确处理.本文拟就简单介词的语境意义及其翻译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633型常规潜艇是上世纪60年代苏联潜艇部队的主打艇型,苏联潜艇兵对它的感情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他们常常用“狗日的633”来称呼它。“狗日的”虽不雅,但来有出处:每当艇上出了点儿有意思或没意思的事儿时,苏联潜艇兵常爱用这个“粗口儿”来表表态。它涵盖的意思很广可以表示亲切、有趣,也可以是轻蔑、不满乃至愤怒,什么场合、什么事儿都能用,万灵。  相似文献   

13.
●恐怖一词,最早出自拉丁语“TEPOP”,原意为“惊恐”、“害怕”之意。使用“恐怖”这个词,则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恐怖活动猖獗,国际恐怖主义这一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 ●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敌,堪称人类文明肌体上的毒瘤,但迄今有关什么是恐怖主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其外延也纷繁复杂。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多达130种,侧重点各不相同,然而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在和一些同事座谈时,谈及表扬这个话题,有的干部说“表扬是种花,不是栽刺,咋用都行”。这种说法显然不妥。表扬作为管理教育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两个经常性”工作中的一个常用手段,表扬什么就是提倡什么、引导什么,必须把握方向,讲究科学,正确运用。为什么要表扬?因为表扬至少有四方面的好作用:(一)满足渴望。每个人都有一种得到别人赞赏和表扬的心理需求。美国著名教授戴尔·卡耐基说:“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们的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可见被表扬的感觉真好。(二)唤起自信。一个真实的…  相似文献   

15.
“钓鱼工程”这个词,虽词典里查不到,但事实上它的确存在。其基本含义大致是:因工程规模大、造价高,怕得不到上级或有关部门的批准,采取“大预算”小做,“大盘子”小报的方法,先取得“合法”建设手续,然后以设计漏项、预算偏低、物价上涨等为由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筑标准,造成事实上的超支,再通过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16.
军衔衔军旅     
“军衔”,《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衔”,接也。资料显示,在我国的汉代以前,“衔”字只有一个“马嚼子”的意思。魏、晋以后,衔字才出现表示官吏阶位的“头衔”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汉语里没有军衔这个词语。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军衔制度以后,也没有译作军衔,而是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讲话     
“高技术”这个词最先出现于60年代。何谓高技术,眼下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是比较接近的。学术界认为,高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  相似文献   

18.
《宁夏科技》2000,(5):6-7
“新经济”本是对美国连续15个月高增长低通胀的描述,是一个新词,也变成了一个时髦的词。到底什么叫新经济?更多的人把它理解为互联网经济。到底什么是新经济?什么是网络经济?它们是一回事吗?看看专家能不能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吴栋教授对新经济作了如下定义: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它最早源于美国,由于9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经济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并且出现以往少有的“三高”“三低”特点,因而经济界把这种现象称为“新经…  相似文献   

19.
真善美是典型的本质特证.真、善是基础,美是外在表现;真的、善的必须是美的.追求美是人的一种天性.因些,任何一个典型,要引起人们的共鸣,并群起而效仿之,它必须具有美感.这正是典型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抓典型过程中,如何使其具美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心灵美是可贵的,但直接启发人的是行为美.因此,坚持心灵美与行为美的有机统一,是典型生命力的源泉.不知打什么时候起,我们在抓典型中,热衷于挖掘其“闪光”的语言,总结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从欧阳海推驮马时的丰富想象,到文革时一些典型的“格言”,这些似乎都没有在群众中留下什么印象.倒是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焦裕禄风雪天背粮慰问老贫农的形象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典型影响人们的是什么?思想?行为?或是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台湾特务"这个词对于今天的许多大陆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了,然而,实际上台湾的特务并没有停止过在世界各地的活动。那么,今天的台湾特务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在千什么、怎么干呢?近年来,台湾一些媒体披露了台湾特务的行动内幕,颇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