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灰色层次分析法在炮兵部队作战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灰色聚类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灰色层次分析法,建立炮兵部队作战能力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给出了炮兵部队作战能力评估的具体过程,解决了作战能力指标量化困难的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是炮兵部队作战能力评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战争使炮兵信息对抗对整个炮兵作战能力的发挥影响甚大。为科学评估炮兵信息对抗能力,对其信息对抗能力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评定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炮兵信息对抗能力综合评估模型,从而为综合评估炮兵信息对抗能力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获取完整的合成营作战能力评估指标权重信息,建立合成营作战能力评估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分别利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TFNAHP)和决策实验与评估实验法(DEMATEL)获取评估指标的影响权重和价值权重,并利用积和归一法对这两种权重信息进行融合,得到包含评估指标隶属关系和相互影响关系信息的综合权重,最后对合成营综合作战能力进行评估.通过与未改进的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获得的合成营综合作战能力评估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A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合成营作战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战指挥对抗在未来防空作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科学评估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对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该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为综合评估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能使定性描述定量化,客观地反映了防空兵作战指挥对抗能力的真实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准确评估天波超视距雷达作战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决策的天波超视距雷达作战能力综合评估模型。首先,简要分析天波超视距雷达作战使用特点,建立了一种较为系统的天波超视距雷达作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然后介绍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到雷达作战能力评估的方法及步骤,最后进行了实例应用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实用有效,为今后天波超视距雷达的研制、改进、优化部署以及作战使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雷达对抗侦察装备综合作战能力对电磁环境的依赖性,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的雷达对抗侦察装备在不同电磁环境下作战能力的幂指数评估方法。通过对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作战任务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表现进行分析,确定装备作战能力指标;利用ANP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指标相对的权重;把该权重作为各指标的幂指数,计算雷达对抗侦察装备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指数;最后结合某型装备多次不同环境下试验的数据,对该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侦察装备效能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侦察系统性能参数的不确定性,本文把灰色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运用灰色层次分析综合评估模型,对侦察系统的效能进行评估。用专家评估分析法确定侦察装备效能评价指标权重,用灰色评估理论建立侦察系统效能评估模型。以某常规侦察雷达为例,用建立的模型进行量化评估,充分利用决策者的判断信息,较为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可为部队作战提供装备的效能数据,为发展新型装备提供依据。其方法和成果可供其它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坦克营作战能力灰色聚类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数字化坦克营的作战能力对推动数字化装甲部队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评估法相结合,建立了数字化坦克营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论述了利用该模型进行评估的基本步骤,结合实例对数字化坦克营作战能力进行了聚类评估,提出了提高数字化坦克营作战能力的方法。评估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数据链系统作战效能的评估研究,对信息系统的战斗力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链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模型,这种模型融合了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避免了使用单一模糊数学方法的不合理之处,为全面评估数据链系统作战效能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光电对抗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更接近实战,根据光电对抗系统的特点,在传统的ADC模型上考虑了战术运用和人员操作对作战效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进型ADC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相比传统的ADC模型更贴近作战实际。改进后的模型可为光电对抗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程龙  孙权 《国防科技》2014,(3):26-31
单兵电源作为单兵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单兵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论述了单兵作战系统的作用及其对单兵电源的需求,对国内外单兵电源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指出了单兵电源系统研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作战仿真的装甲车辆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制开发装甲车辆的过程中需要预先知道设计的装备是否满足未来战场需要,主要是它的作战效能是否能满足要求。为了获得研制中装备的作战效能,较好的办法是建立作战模型进行仿真。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通过选取作战效能评估的主要评价指标,建立装甲车辆作战效能的一个综合评估模型,得到了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13.
炮兵作战力量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并非简单的线性系统。目前对其功能的评估方法是采取简单的线性求和或加权线性组合。根据复杂系统分析原理,充分考虑炮兵作战力量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功能,给出了一种评估炮兵作战能力的非线性模型,并结合仿真数据得出评估值。相对于传统的评估模型,此结论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14.
飞机空-空作战效能加权模糊综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机空-空作战效能是飞机空中作战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评估敌我双方空战实力的主要指标。针对飞机结构复杂和空战涉及因素较多等特点,建立了两级递阶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飞机空-空作战中各品质因素的权值,并给出了进行一致性检验的方法。根据飞机空战效能指标多样性的特点,针对飞机不同品质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并对几种飞机的空-空作战效能进行了评估,充分验证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动态的作战实体视为智能实体,运用系统六元抽象方法对作战实体概念模型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明确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作战实体内部的状态、结构、行为出发,提出了一种以知识系统为中心的作战实体的概念模型结构。  相似文献   

16.
陆战Agent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核心的基础要素,学习是陆战Agent适应复杂动态陆战环境的重要能力,如何构建符合陆军作战特点的陆战Agent学习机理模型,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陆战Agent基于效果学习本质特征和强化学习算法的分析,结合陆战Agent通信和指挥控制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知识共享的陆战Agent PS强化学习机理模型。与一般强化学习模型相比,该模型既能解决感知混淆和学习一致性的问题,又能节省存储空间,提高运行效率,还可实现不同形式的知识共享,增强陆战Agent系统的整体学习和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作战任务群是联合编队遂行各种作战任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兵力聚合是构建作战任务群的有效途径,文中将模糊聚类(FCA)法应用于作战任务群聚合。在研究聚合原则、聚合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兵力间协同的增益效应,并建立了协同增益模型。将协同增益模型和FCA相结合,建立了作战任务群聚合模型(PFCM)。模型着力解决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逐步增强条件下各个作战单元协同效应的实现,是提高联合编队作战协同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舰艇电子对抗装备作战效能分析、作战使用方法研究和训练平台实用性不强的现状,采用复杂电磁环境生成技术,运用电子对抗作战使用理论,结合系列研练电子对抗反导积累相关数据,建立电子对抗仿真模型,实现仿真系统控制、复杂电磁环境接收与生成、三维海战场环境仿真显示、多型电子对抗显控界面仿真、舰艇电子对抗作战效能评估、舰艇电子对抗仿真训练成绩评定等功能,研制贴近实际的复杂电磁环境水面舰艇电子对抗装备作战运用仿真系统,以充分发挥舰艇电子对抗装备的作战潜能。  相似文献   

19.
陆战Agent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ABMS核心的基础要素,友方陆战Agent之间的协作机制是陆军作战复杂系统演化运行的关键支撑之一。陆战Agent之间的协作可归纳为自主协作和上级统一组织协作两种模式。陆战Agent之间的自主协作,与一般Agent系统中的协作模式相同,但由于陆军作战的特殊性,必须研究符合作战特点的陆战Agent自主协作机制。针对陆战Agent自主协作特点,对合同网协议进行了改进,探讨了陆战Agent自主协作机制模型的功能结构、框架、策略、流程和实施步骤,为陆军作战复杂系统的ABM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