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为了巩固和扩大其占领区,消灭抗日力量,曾对坚持敌后斗争的我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极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我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寇的“三光”政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就开始推行“三光”政策。1933年9月,日寇对我东北抗日联军战斗过的抚顺平顶山村进行“讨伐”时,把整个村庄烧光,残杀居民三千多人。1937年,日寇扩大侵华战争,在南京屠杀了我无辜群众三十多万人。1939年6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山下奉文批转的《关于山  相似文献   

2.
试论日本侵华战争的军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长达14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了莫大的痛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深入探讨日本侵华战争的军事战略,对于研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驳斥少数人为日本侵华罪行辩护的无耻谰言,对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特点,都具有重要意义。(一) 军事战略,即协调地发展、部署和使用军事力量以达成国防战略目标的方针和策略,有时也称为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旨在灭亡中国和争霸世界的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绝境边缘。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制定并执行了体现时代主题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军事战略策略。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确立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  相似文献   

4.
日本帝国主义在全面侵华战争中,罔顾战争公约,违背人类道义,对中国军民频繁进行化学战,罪恶昭昭。明年即将迎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20周年,在此历史节点,回顾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的化学战,对促进人类和平、彻底消除化学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保障其在东北四省的权利,于1935年开始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但迫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和中国国内的抗日怒潮,这一目的没能完全实现,最终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以达到控制华北的目的。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这种侵略行为,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有所改变,但仍未实施彻底的抗日政策。鲁迅对国民党的这种屈服、妥协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并对国民党政府在国内的一系列黑暗统治进行抨击,同时鲁迅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黑暗现状的担忧和对中国前途终将光明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政策,经历了以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城下之盟为基本目标的“逼其悔悟”阶段,到扶植傀儡政权取代国民政府的“不为对手”阶段,再转变到促使重庆国民政府与南京汪伪政府合流的“促其合流”阶段。剖析各个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政策的演变及其因果联系,有助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华战争的目的,揭示日本当局对华政策的本质及其失败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中日关系演变的历史教训,从中汲取有益的启迪。-“逼其悔悟”: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城下之盟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走上了全面侵华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1937年,华北。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灭亡中国为目的,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战略是:兵占平津,控制整个华北后,在陆路,以六个师团兵力沿铁路南下,进攻华中;在水路,充分发挥其绝对优势的海上军事力量,在中国沿海、长江沿岸水域作战,企图以东方华都——大上海为切入点,大规模登陆作战,然后兴兵溯江西犯,  相似文献   

8.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把侵吞中国作为其即定国策。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期,日本帝国主义除了在政治上宣扬所谓:排除欧美列强侵略中国及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渗透,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谬论外,在经济上也积极备战。他们通过对内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实行经济军事化;对其占领区殖民地实行殖民掠夺等方法,为其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积聚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9.
日军侵华战争中进行化学战探微李力刚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无视国际法,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曾在中国大量使用化学武器。日本战败后,侵略者为逃避罪责矢口否认,加之美国的操纵和包庇,远东国际法庭又不追究,致使发动化学战的罪魁祸首、战争罪犯逍遥法外。随着时...  相似文献   

10.
1940年,正当日军凭借优势装备在中国大地上猖狂攻城掠地、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之时,在其统治的“王道乐土”古城开封,突然曝出让日寇心惊胆颤的特大事件:日本侵华特务机关的重要人物、“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和数名日军头目于5月17日被人刺杀于该特务机关驻处的山陕甘会馆。而这一震撼当时日本国内和日军高层的神秘刺杀事件背后的抗日英雄,  相似文献   

11.
马晓娟 《军事历史》2021,(1):98-105
日本侵华陆军中的“中坚”军人群体在侵华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日本陆军“中坚层”军人把其所受系统的军事教育转化为战争理论,进而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占领“满蒙”对其理论进行初步实践,从而为日后日本侵略全中国乃至日美作战进行全球性战略布局.本文通过追溯这一过程,揭示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1937年“七·七”事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由于各国政府和各阶层人士所处的地位和利益不同,因而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对策:德、意法西斯政府极力支持、怂恿日本扩大侵华战争;英、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采取“不干涉”政策;各国共产党及人民群众积极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相似文献   

13.
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防御性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作战兵力和战争资财,最后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曾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的:“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38页)这里,仅从军事上对其努力的方面和招致失利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日本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天皇制政治军事体制的建立,追逐资本积累和增殖的经济动机,以及中国的散弱无力及国际社会的绥靖主义,使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5.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 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日寇铁 蹄所至,庐舍为墟,人头落地,其野蛮行迳旷古未闻。1938年11月12日至13日晨,在日本侵略军疯狂攻势的进逼下,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在长沙点燃了一场空前的毁灭性大火,是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大惨剧。  相似文献   

16.
1931年9月18日,对我国辽阔国土和丰富资源垂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强占了我国沈阳及东北三省,以后又占领了我热河、察哈尔与河北北部地区。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7.
以出版军事历史、战争题材作品见长的解 放军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长虹出版公司),从前年下半年开始,精心组织 编辑,认真出版,至今年6月底共推出100多种 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系列图书。既有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景纪实, 又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详尽纪录;既有中国 抗日英雄人物的风云传记,又有外国著名将帅及 战争亲历者的回忆述说;既有对日本帝国主义残 暴罪行的深刻揭露和对日本战犯的庄严审判,又 有对日本侵华战争进行的深层次历史文化反思。 这些图书全方位、多角度,客观、真实地再现和 解析了那段壮丽而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肖鹏 《国防科技》2003,(3):57-58
熟悉日本侵华战争历史的人们大概对土肥原贤二这个名字都很熟悉。他曾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情报机关的主要组织者,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分子窃取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有关中国内部的情报。整个二战期间,日本情报机构触角曾遍布整个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组织了极为庞大的情报网,如关东军情报部,伪满国保安局,华北、华中、华南派遣军参谋部情报处,宪兵队与警  相似文献   

19.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多行不义必自毙!从1937年到1945年,日军先后有21位将级军官和许多因侵华战绩“辉煌”而被日本军国主义者赋以各种称号的“明星”飞行员折戟空中,他们或在空战中被英勇的中、美、苏三国飞行员击落,粉身碎骨于中国领空,或迫降地面,被我抗日军民击毙,或因飞机失事,殒命中国.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时意义,其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战胜了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统一。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炎黄子孙自当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泱泱大国风度,尤要铭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千古遗训。反思这段历史,我们的思维触角归根到底要置于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上;即中华民族这个近代积弱而又伟大的民族何以在抗日烽火的洗礼中走向新生了本文依此宗旨,深入透视七七事变它社会历史影响,进一步剖析反侵略战争在民族觉醒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