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鉴于战争的发展,计划疏散南京城市人口。但实际仅秘密疏散了公务人员眷属。上海沦陷前后,国民政府将南京公职人员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疏散,对普通居民则发布了"战时妇孺迁移办法",而实际对其缺乏有效的疏散组织。究其原因,国民政府企图通过稳定首都南京社会秩序,向外界展示抗日的决心;所统制的交通工具,忙于军事输送及国府西迁,无暇顾及平民百姓的疏散。南京城陷后,大量市民滞留南京,日军大屠杀得以上演。嗣后,国民政府吸取了教训,在重点城市开展了人口疏散工作。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是由广州国民政府演变而来。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广州国良政府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士兵及各界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1926年7月起,开始对北洋军阀进行北伐。1927年1月,为了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同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另立了一个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同年8月,国民党宁、汉两派势力合流,武汉国民政府并入南京国民政府。“统  相似文献   

3.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海关进口税计征中实施关金政策,确保了关税收入的持续增长,稳定了政府的财政,促进了国民政府的巩固.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不断调整关金政策,将原本专用于关税缴纳的特殊票据关金券用于公债募集,并用作市面流通的货币,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关金政策的抗战功用.  相似文献   

4.
1937年12月爆发的南京保卫战,是抗战初期的重要战役之一。国民政府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具体负保卫南京之责。他将10余万卫戍军部署在外围阵地及复廓阵地上,以抗击来犯的约8个师团的日本侵略军。保卫战于12月5日正式打响,经过近10天的殊死战斗,消灭敌人大批有生力量,但以种种原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于12月13日陷于敌手。凶残成性的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我被杀害的军民同胞达30万人,为世界所罕见。中国军民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令人钦敬;保卫战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地位,永远载入中国抗战史册。  相似文献   

5.
<正>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不交涉”政策,把希望寄托给国际联盟(简称国联);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受到威胁,国民党内部矛盾逐步调和,国民政府一面对日抵抗,一面在列强的调停下与日交涉;热河事件爆发后,由于列强和国联没有进行有效干预,消极抵抗无效后,国民政府便派亲日派北上妥协求和;  相似文献   

6.
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政策,经历了以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城下之盟为基本目标的“逼其悔悟”阶段,到扶植傀儡政权取代国民政府的“不为对手”阶段,再转变到促使重庆国民政府与南京汪伪政府合流的“促其合流”阶段。剖析各个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政策的演变及其因果联系,有助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华战争的目的,揭示日本当局对华政策的本质及其失败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中日关系演变的历史教训,从中汲取有益的启迪。-“逼其悔悟”: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城下之盟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走上了全面侵华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明成祖朱棣篡权有方,亦精于风水。他篡夺皇权后,本来已在南京修建了辉煌的宫阙,但无意间发现石头城貌似蟠龙,气势非凡,伹细心观察,则龙脉已断,王气不存,不惜抛下宏伟的建筑,迁都北京。 蒋介石崇拜孙中山,以孙先生的学生为荣。1929年6月1日孙的灵柩由北平迁葬南京后,蒋介石的立足之地便重点放在南京。北伐之后,南京便不知不觉成了国民政府的首都。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兵员征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前,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中国一直是实行募兵制。兵员的补充由各部队自行召募。1933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决定自1936年3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征兵制度。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决定,首先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等省试行征兵制,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1936年3月,兵役法正式实行,并于同年9月颁布征兵今。由于次年爆发了抗日战争,所以征兵制的全面推行是在抗日战争中。现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兵员征补情况概述于后。一、兵役机构的设立和演变《兵役法颁布后,国…  相似文献   

9.
冯杰 《军事历史》2005,(7):34-37
1937年5月,国军机械化部队历尽沧桑,终于在中华民族神圣抗战到来前夕成立了陆军装甲兵团。作为战前国民政府整军中最为德械化的新兵种,这支按照德国制式建立的团级机械化部队,也象征着中德军事合作高潮的到来。在惨烈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其幼小的身影更是血洒十里洋场与滔滔长江。  相似文献   

10.
当第一次站在南京政治学院305号门时,我就爱上了它。汉白玉的校门透着沧桑,也见证着历史。走进校门,面前是原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威严、庄重,昔日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宴会厅,如今已成为教书育人的教学场所,令人肃然起敬。在松山翠柏,玉兰、栀子的围绕中,整个南政显现着和谐、严谨的气息。但那时我只是一个过路人,所有的一切与我无关。  相似文献   

11.
1927年4月,在北伐军凌厉的攻势下,江南半壁的原军阀势力已基本扫除一空,国民政府遂定都南京,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即南京政府时期。次年12月,掌握东三省的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南京政府,至此中国在形式上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宣告胜利。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为扩大兵源,及时补充战场损耗,国民政府正式推行酝酿已久的征兵制。这种全新的兵役制度为抗战奠定了兵源基础,在中国军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役制度和征兵工作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笔者将现有的研究情况作一梳理,以期对促进该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大敌当前,而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最高军事领导人的蒋介石就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头号敌人,急欲除之而后快。因此,蒋介石在抗战期间的一切活动,包括其住所的位置与周边环境特征都属于国民政府的最高机密,以免日方获知而实施暗杀活动。本文详细描述了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鲜为人知的几处官邸及其安全保卫情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失守以后,国民政府退守武汉。在武汉长江下游不远处的田家镇,也就成为了扼守武汉至关重要的一道防线。田家镇位于江西、湖北交界处的长江北岸,地势险要,水流湍急,是扼守长江的咽喉要地。为了防止日本海军溯江而上,中国海军拆除了从九江到田家镇的所有航行标志,并在田家镇至半壁山、蕲春至岚头矶、黄石至石灰窑、黄岗至鄂城,布设水雷1000余县。设  相似文献   

15.
战争轶闻     
双关妙联斥汉奸 1940年3月,卖国求荣的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就职那天,被誉为“当今王羲之”的灵谷老人写了一副对联: 昔日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阿谀拍马之辈对此联大加赞赏。但有人悄悄地提醒汪精卫,这副对联写的不是好话:“昔日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该死”  相似文献   

16.
陈绍宽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是中国近代海军杰出将领。他的海防思想,代表了民国海防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海权关系到国家实力、主权和国际地位的海权思想;二是治标和治本的海军建设思想;三是集中实力等海军战术思想,其中不乏高明之见,对当今海军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军政当局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的作用,决定建立一支机械化部队。经过几年筹划,于1933年派徐庭瑶率一军事代表团出访英国,请求英国帮助建立坦克部队。经双方协商达成协议,由英国售给中国坦克30辆,并派一个以岛逊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到中国协助组建。于是,1935年在南京方山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中央陆军直属战车营。与此同时,‘为了培养机械化部队的军官,还成立了一所“陆军交辎学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徐庭瑶任教育长。战车营隶属交辎学校。这便是我国坦克部队及坦克学校的雏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上海危急,南京遭敌机轰炸,国民政府开始内迁,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通过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特别是增发纸币,筹措了大量的战费。这些措施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相继背叛革命的汪精卫沆瀣一气,在全国实行白色恐怖,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仅从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杀害革命者33.7万多人。遍及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党组织和工会、农协组织几乎被破坏殆尽。党员由5.7万多减少到1万左右,工会会员由280多万减少到3万多,拥有1000多万会员的农民协会和各级领导机构,绝大多数被解散。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相似文献   

20.
1996—1997近两年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中国抗日战场的军事活动的探讨有一些进展。现将有关的各种观点作一概述。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往许多论著认为蒋介石在事变发生后和战态度不定。现在一些学者认为:7月10日蒋介石要求各地方各部队‘确实准备”的密电,“实际上是秘密的全国动员令”,蒋7月17日在庐山谈话,“表明了中国决心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是“国民政府对日方针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国民政府走上了全面抗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