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资治通鉴》记载:裴矩在隋朝做官时,以溜须拍马著称。隋炀帝在位时,他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常态,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此感慨道:“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裴矩的从政轨迹说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者的人品官德能左右部属的行为.只有开明的领导,才能造就贤明的部属。  相似文献   

2.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谏名盛大之臣。但魏征与唐太宗的一次谈话却说 :希望陛下能让我做一个良臣 ,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李世民问 :忠臣良臣有什么区别呢 ?魏征说 :良臣能使自己获取美名 ,使自己的子孙世代相传 ,享有不尽的福禄。忠臣则使自己身遭杀戮 ,并和自己的家族一并丧亡 ,只留下一个忠臣的名声。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相对上级而言 ,下级都为“臣”。今天的下级 ,或者说参谋人员同封建社会的臣子不是一个概念 ,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忠臣”与“良臣”的标准对我们今天如何当好下级还是有着启迪和借鉴价值。今天讲“忠” ,应该是为党和人民的事…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很清醒很明智,不愧为一代明君令主。虽然他没有留下什么“太宗文集”,于“立言”上小有遗憾,但他的历史功绩却一直被人们传诵,史家一直把他列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所开创的盛唐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峰。 当然,唐太宗不肯出书,不等于说我们的官员就不能出书。我以为,如果确实是出自自己之手而不是找人捉刀,或作为历史见证,或作为经验总结。又有一定参考价值,那就不妨出上一本。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政要》的《教诫大子诸王第十一》中,有这么一段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对人君和黎庶关系的观点,又进一步加以发挥:“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舟,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能把“水”和人民放在一起加以联想,确是发人  相似文献   

5.
一位干部在一次谈话中,将领导的“威信”说成是“信威”.乍听起来好似口误所致,但细细品味起来,却知是有意为之.我们的先人,凡智者或成大业者,必是以“信”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与他以“信”取臣、取民有直接关系.他有句自惕自勉的箴规:“所贵者惟德行,何必要论荣贵”.就是说,一个人的荣华富贵是不必计较的,要紧的是他的德  相似文献   

6.
由唐太宗醒悟想到的张万明贞观十一年正月,唐太宗下令在洛阳西苑建造"飞山宫"。魏征闻讯上书道,隋朝在政30多年,势力远及万里,连外国也为之畏惧,可一下子崩溃,难道是隋炀帝不乐意太平而喜欢灭亡吗?这是因为他倚仗富强、不顾后患的必然结果。现在,隋朝的宫殿、...  相似文献   

7.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时就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招揽了许多人才。登上皇位后,他选拔任用官员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而是立足全局,不管是先朝老臣,还是前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幕府的人.他都惟才是用。比如,受他重用的魏征,原来是李建成的高级幕僚,玄武门政变之前,曾极力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一些未能升官的秦府亲信、旧人发牢骚说,  相似文献   

8.
(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是宋代编订的“武经七书”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战争中,屡建奇功。武德(高祖年号)9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即皇帝位。其文治武功,极为彪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  相似文献   

9.
如何去奖、奖什么,是奖励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汉宣帝刘洵的“画图旌扬功臣”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汉宣帝刘洵即位后励精图治、任贤用能,轻徭役、薄赋敛,一举击败匈奴,安定了北方,完成了汉武帝未竟之志,可以称得上是西汉的中兴之君。但他却不以明君自居,他深知成绩的取得是由于众大臣齐心协办的结果。在甘露三年他将以霍光为首的11名辅佐有功大臣召至未央宫中的麒麟阁内,画其图像,署其姓名、官爵加以表扬,由此开创了画图旌扬功臣的先河。在刘洵那个年代奖励大臣的方法重则封官予爵,轻则俸以金银珠宝,而他的这个匠心独运的方法,为后世作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0.
《史记·晋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文公重耳复国君之位后,先后三次对流亡期间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臣下进行奖赏。一个在流亡时尽心服侍他的佣人见三次奖赏都没  相似文献   

11.
“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之为官从政有“五畏”:一畏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二畏政事苟且,且官人不任其责;三畏经费不足,而生财不得其道;四畏人才废缺,而教善不得方;五畏刑赏失中,而心中不知所向。就连有着“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有惧怕的时候。据史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中玩鹰,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议大夫魏征,虽眼见爱鸟死去,唐太宗却是敢怒不敢言。宋太祖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词尖锐激烈。太祖不听,并用弹弓打掉史官的两颗牙齿。史官也不甘示弱,说要…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盛唐景象,人们自然会想到历代帝王中享誉甚高的唐太宗李世民,并联想到辅佐他的名臣良相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等等,却往往忽略了被李世民称为"良佐"的长孙皇后。因为有了她的辅佐,李世民才成就了封建帝王的不朽业绩。  相似文献   

13.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告诫臣下说,大丈夫苟贪财物,不仅害及身命,使子孩每想起来都觉得耻辱。若徇私贪污,纵然事未发闻,心里恐惧既多,亦有因此而死的,如一朝彰露,便禄秩削夺。因而他说应该象战国时期的鲁相公仪休那样。“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贞观政要》·贪鄙篇)意思是说,公仪休这个人好吃鱼,但他从不贪占受贿别人的鱼。他的日子过得清廉、平安,没有人找他的碴  相似文献   

14.
刘爱明是受得了寂寞的、吃得了苦头的、爱学习钻研的、敢于拼搏创新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士兵的风采,值得广大官兵学习。这是刘爱明在部队组织的先进典型报告会介绍他的事迹后,广大官兵对他的高度评价。当走近刘爱明,打开他的心灵之窗时,笔者发现,士官刘爱明还有一套自己的当兵哲学。  相似文献   

15.
常照镜子     
杜建新 《政工学刊》2007,(11):62-62
镜子的作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唐太宗李世民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明镜说》。由于他经常用镜子来照自己,所以避免了许多重大失误,赢得了“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明君”。而那些不愿用镜子照自己,  相似文献   

16.
当金灿灿的桂花散发着清香的时候,全国“双拥”代表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在众多的代表中,有个小伙子特别引人注目:一双聪慧的眼睛迥迥有神,两只硕大的手上布满了厚茧,安着假肢的两条腿行走自如。待与会同志听了他的事迹介绍后,都纷纷称赞他是“张海迪式的好青年”,请他签字留念,有个新疆的代表特意邀他在天安门前合了影。这个小伙子,就是河南省滑县小韩村一等残废军人、共产党员耿金印。  相似文献   

17.
据 史书记载 ,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时就胸怀大志 ,礼贤下士 ,知人善任 ,招揽了许多人才。登上皇位后 ,他选拔任用官员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 ,而是立足全局 ,不管是先朝老臣 ,还是前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幕府的人 ,他都惟才是用。比如 ,受他重用的魏征 ,原来是李建成的高级幕僚 ,玄武门政变之前 ,曾极力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一些未能升官的秦府亲信、旧人发牢骚说 ,我等跟随侍奉陛下多年 ,现在拜官封爵 ,反而落到外人的后面。李世民听到这种议论后说 ,君主大公无私 ,天下人才能心服。百姓是朕和你们的衣食父母 ,因此设官吏定职守都是为…  相似文献   

18.
2000年伊始,当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作为我军历史最悠久的刊物之一———《通信战士》杂志也走过了60年的光辉路程。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词贺该杂志创刊60周年:“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通信发展。”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也为该刊题词:“宣传通信建设新成就,展示通信官兵新风貌。”王诤创办《通信战士》杂志王诤同志是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人之一,毛泽东同志于1939年在延安曾高度评价他是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他也是我军无线电、有线电科技教育的元老,机电工业的开拓者。建国后,曾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  相似文献   

19.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大凡画家都非常重视在画眼睛上下功夫.相传我国古代有位擅长画龙的画家,叫张僧繇.他画的龙神形兼备,主要是在画龙的眼睛方面练出了一手“绝活”,有“画龙不点睛,点睛飞去也”的说法.如同画画一样,进行思想教育也有一个点“睛”的问题,这就是要为每堂思想教育课设计一个好的题目,使之有个美丽的“眼睛”.有了这个美丽的“眼睛”,不仅在讲课前能引起教育对象急于听课的兴趣和愿望,而且教育结束后也能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甚至成为一个警句广为流传,从而大大强化了教育的效果.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认为题目无关紧要,不重视画好教育点“睛”之笔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是把教育题目与教育内容等同起来.如进行遵纪守法教育,讲课题目就是《要遵纪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齐策》记载:“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这是齐相邹忌之妻、妾、门客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挖空心思地吹捧、赞誉邹忌之美。但是,高居齐国相位的邹忌没有偏听偏信,却“徐公来,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对此,他认真地反省,方悟出“吾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