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东周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剧变时期。这期间,东周列国兵刃相见,几乎是年年烽火,岁岁征战,战争激烈而又频繁。在刀光血影的军事斗争中,又伴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的、外交的和思想的斗争,其斗争手段又是如此的争奇斗艳,惊心动魄,从而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谋略遗产。军事谋略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产生于战争活动之中,又反转来服务于战争。为了使读者便于了解东周时期的谋略思想,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战争情况,谈谈东周时期军事谋略的概貌和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2.
《尉缭子》这部兵书,在北宋就被收入《武经七书》,成为武学的必读之书。清代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中说,“七子谈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古谈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贯穿《尉缭子》全书的光辉的无神论思想,是对《孙子》以来兵家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军事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剂图谋中兴的药方  相似文献   
3.
由梁必骎等同志撰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高技术战争哲理》一书,是近几年来出版的有关高技术战争的书籍中,唯一从军事哲学这一新的视角系统阐述高技术战争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4.
(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是宋代编订的“武经七书”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战争中,屡建奇功。武德(高祖年号)9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即皇帝位。其文治武功,极为彪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  相似文献   
5.
《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兵书。该书论述了如何、富国强兵、一并天下的问题,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军事经济思想。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与经济、政治、外交等等密切地联系着的。就经济对战争的关系来说,起码存在着两个层次的  相似文献   
6.
在春秋时期的军队的君、将、卒的结构体系中,将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兵圣孙武对将的问题十分重视,在仅有六千多字的《孙子》兵法中,“将”字就出现四十多次。孙武指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作战》将的责任如此重大、作用如此重要,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可为将呢?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计》孙武提出的将应具备的这五个字,其中多数也为当时的哲人们所关注。注重理想人格塑造的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的规范,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重大发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和精髓。认真学习和应用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对促进我军军事思想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刊这期发表的三篇文章,是深入研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发表其他各个历史时期有关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文章,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帮助和支持我们办好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这一专栏。  相似文献   
8.
“形”,在我国古代兵学理论中是一个属于哲学层次的重要范畴。《孙子》兵法13篇中的第4篇就是以“形”为篇名集中论述有关“形”的问题的。《形》篇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原则,如“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于易胜”,“立手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等,不仅早已成为我国兵家之格言,而且一些外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至今仍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该书中的《形》篇与《势》篇有着密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上,毛泽东首先提出了“军事辩证法”这一概念。军事辩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哲学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军事科学的交叉点上生长发育起来的。军事辩证法作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和精髓,曾经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国内外许多军事理论家和哲学家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胜利。列宁指出:“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0页)。中国革命战争中长期而曲折的战争活动,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客观辩证法的画图。在中国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战略高度所作的科学预见,在人类预测学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以他特有的洞察力,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说,把中日战争放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详细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复杂矛盾,通盘考察了这场战争的全局,清晰勾画了这场战争的轮廓和发展总趋势。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预见是科学的。列宁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外部自然界的规律,并且认为人完全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些规律”(《列宁全集》第14卷第194页),从而可以科学地预见未来。对战争也是一样,可以依据战争的规律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