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保卫十月革命成果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统帅,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图哈切夫斯基在军队和战争指挥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组织才能和军事天才。在他的指挥下,胜利地实施了一系列战役,在革新红军技术装备、完善军队组织机构、发展空军、机械化部队和空降兵部队以及培养军事指挥干部等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上,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积极参与了1924年—1928年苏联军事改革的领导工作,大力支持伏龙芝关于建立统一军事学说的主张,作为一名富有远见的军事理论家,深入研究了各种军事理论问题,对未来战争的性质、特点、战役战术、纵深战术理论都有深邃的见解,他的军事思想对战前苏联军事学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给予很大的影响。苏联著名统帅朱可夫曾受益于图哈切夫斯基的教诲,热情赞扬了他的专业知识之渊博。对战术和战略问题的理解,以及他对科学技术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称他为最有才干的军事理论家之一。但是,由于苏联30年代肃反运动的冤案,这位显赫一时的苏联元帅于1937年含冤而死,成为千古奇案。伟大的卫国战争他没能参加,但他天才的预见和卓有成效的军事工作同样也为卫国战争走向胜利的征途作出了贡献,他的军事学术思想在卫国战争中得到了  相似文献   

2.
吕志英 《军事史林》2007,(12):23-30
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说:“没有1937年,就可能没有1941年。”这是在俄罗斯乃至国际史学界颇有影响的一个观点。众多研究人员苦苦寻觅着1937年“图哈切夫斯基案件”与1941德国入侵苏联及卫国战争初期失利的内在联系。 从1937年6月12日图哈切夫斯基等8名将领以“叛国、间谍罪”惨遭枪决至今已经整整70年。该案件获得平反也几近半个世纪。但这个人称二战前苏军的最大悲剧的成因,却始终仁智互见并存在未解之谜。当站在情报制高点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给予战略思考和现代观照的时候,不难看出:这场由纳粹老牌间谍们炮制,在最高当局之间进行的战略情报战,不仅是人的命运层面上振聋发聩的人生教科书,而且是信息化战争和政权建设中永远不该忽视的典型战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西方分析家得到的有关苏联军事思想方面的文献日益增多。如果翻译出来的话,实际上可资利用的情报很可能比现已有效利用的情报还要多。鉴于苏联现已成为一个难以对付的海上强国,所以对所得到的大量情报都涉及苏联海军和苏联海上战略思想这样一个问题,就不会有警奇之感了。  相似文献   

4.
《宁夏科技》2002,(8):93-93
故事发生在1970年。当时,苏联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远距离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在军事斗争中的威慑作用越大,越让美国军方坐立不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工作者们四处活动,挖空心思刺探苏联轰炸机的情报。经过艰难搜寻,他们已经掌握了有关轰炸机的不少情况。  相似文献   

5.
1941年6月,德闻对苏联发起了大规模军事进攻,德军战机在战线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于洋 《环球军事》2011,(20):54-55
冷战期间,苏联情报机构一直秘密执行从西方刺探科学技术情报的大规模情报搜集行动。1970年初,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克格勃情报部门“科技理事会”(简称T理事会)。美国政府对苏联的科技情报搜集行动早有觉察,也进行了长期的反侦察,但一直无所突破。直到1981年,随着一名克格勃间谍维特罗夫叛变法国,出卖了4000多页有关克格勃“科技理事会”情报行动的文件,这些文件被法国情报部门标记为“告别档案”。  相似文献   

7.
1937年6月12日,苏联塔斯社宣布,以原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8名将领,因犯有"叛国、间谍罪",在6月11日被判处死刑,所有被告均已被枪决.同时还宣布,原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加马尔尼克因与这些"人民敌人"有联系而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8.
11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追授象征最高荣誉的俄罗斯联邦英雄勋章给乔治.科瓦尔(George Koval)。实际上,正是因为科瓦尔博士作为当年渗透到美国"曼哈顿"秘密工厂的"唯一一名苏联情报官员",获取了制造原子弹的重要情报,从而极大地加速了苏联自主研制原子弹的进程。科瓦尔博士为俄罗斯的军事科技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使他成为了20世纪最重要的间谍。  相似文献   

9.
1941—1945年间,苏联情报机构在英、美等国积极开展核情报收集活动,尤其注重在这些国家的原子弹研制部门招募核间谍。英、美等国的一批科学家和相关人员,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谋求人类和平的愿望,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原子弹情报。这些情报加快了苏联原子弹研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希特勒的特工曾广泛地在苏联后方实施破坏恐怖活动。按照当时纳粹德国领导人的想法,对苏联军队实施大规模的破坏可以瘫痪苏军的后勤保障和军事指挥系统,从而为彻底打败苏军奠定基础。针对德军的这一破坏行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最近苏联克格勃退役少将古别尔纳托洛夫在《绝密》月刊上撰文介绍了苏德两国情报机构在苏军后方展开秘密战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1.
1939年9月1日凌晨,纳粹德国以160万人的部队、2800辆坦克、6000门大炮和2000架飞机,向位于东欧的波兰发动了闪电式袭击。隆隆炮声拉开了二战序幕。在这前后,情报战也在欧洲惊心动魄地进行着。纳粹德国情报局策划的离间计促使苏联错杀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就是这场较量中触目惊心的一幕。此事人们虽已熟知,但详细内幕直到最近才得以解密。  相似文献   

12.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实施了突袭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受到沉重打击。而在此前与英德的情报大战中,由于苏联大清选运动以及它各自为战的情报体制,使其在突袭前的情报大战中先输一局。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组织了纳粹党的冲锋 队,却因反对希特勒而锒铛入狱;他是蒋介石的高级军事顾 问,却把情报无偿送给苏联;他是德国重要的反对派人物, 却在战后的德国默默无闻。最近,俄罗斯解密的档案终于让 他浮现出来。他就是希特勒的前战友、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 问、无偿为苏联克格勃服务的代号为“朋友”的间谍——瓦 尔特·斯滕内斯!  相似文献   

14.
祝利  王劲松  赵明 《国防科技》2012,33(4):58-61
文章立足于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中情报制权这一视角,分析了军事干预行动中情报的地位与作用,多国部队如何夺取并保持”制情报权”,以及军事干预行动中多国部队情报战场的几点不足。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领导苏联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军事理论.其中,国家要进行积极防御的准备,必须建立和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常备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建立和巩固反侵略同盟,经常保持、正确使用战略预备队和用大规模围歼战役歼灭敌军重兵集团,是最引人注目的6个方面.斯大林军事理论总体上适合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苏联进行国内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基本规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特别是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39年5~9月,日本为实现入侵苏联的北进计划,向诺门坎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大规模试探性进攻。交战双方动用了数十万人的精锐部队和先进军事装备,进行了一场4个多月的激烈交锋。日军由于军事思想和战术技术落后,遭到了自日俄战争以来首次最惨重的失败,使军力最强大的关东军差点输光了本钱,其一系列拙劣的战争表演亦给军事历史留下了诸多的笑柄。  相似文献   

17.
苏联《军事历史杂志》1987年第1期在贯彻苏共二十七大决议的总标题下,发表题为《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应适应现代要求》的社论,对当前苏联军事历史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一、强调研究课题要为部队实际需要服务。社论认为,以往苏联军事历史的研究,着重于全面介绍著名的战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领导苏联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军事理论。其中,国家要进行积极防御的准备,必须建立和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常备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建立和巩固反侵略同盟,经常保持、正确使用战略预备队和用大规模围歼战役歼灭敌军重兵集团,是最引人注目的6个方面。斯大林军事理论总体上适合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苏联进行国内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基本规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特别是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联的军事目标是根据1953~60年间形成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制定的。六十年代以来,苏联人主要是以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敌。大约在1967年,战略火箭军采纳了预警发射的战略思想,主要是针对美国的。 苏联的军事政策有三个方面:(一)一旦美国和北约组织发起进攻,苏联人将采取的行动。(二)一旦和平共处的政策失败了,苏联应该有足以发动并打赢一场核战争的军事和经济的态势。这就是说,靠进攻和防御的双全能力去打败敌人;也就是,要打人家,就要准备应  相似文献   

20.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苏联红军著名的军事家,现代大纵深作战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家。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画卷中,华沙之战作为一幅不和谐的插页,成了他最不愿回味的一章。那是在握有主动,占有优势,华沙已指日可下的形势下丢掉胜利的。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次应该取胜的华沙战役失败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