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家认同对跨界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回顾社会认同概念,辨析了国家认同在认同基础和认同客体上的特殊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最后指出跨界民族国家认同应该成为各学科共同迫切研究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今是民族个性张扬的时代,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是其外在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异化的民族认同,不利于各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对该国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安全。应该以公民权为本位来构建民族认同,进而形成整体的国家认同;以保障公民生存权平等为契机,构建现实意义上的国家认同;以维护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化民族主义为爱国主义;以保证各民族的和睦发展为目标,整体提高国家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钟敬文阐明了民族的整体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确定了民俗文化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文化认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前提。钟敬文的文化观对保护和利用新疆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新疆经济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执政党认同、理论认同、民族认同四个维度对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平衡性和差异,主流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群体主流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对边疆多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和国家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对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兴趣和深入程度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了解了学生当前专业认同的现状,并探讨了造成现状的原因。研究发现女生的专业发展认同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专业身份认同存在差异,大一学生的专业身份认同得分高于大二学生;在地域差异上,专业身份认同和专业发展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利益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 ,既有历史的证明 ,又有现实的需要 ,而且符合当代西方个体需要层次理论的合理成分和马克思的社会价值理论 ,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既有完成个体健全人格塑造作用 ,也可达到共同目标实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提升,分析其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时代背景;爱国主义进一步升华,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精神支柱;统一战线空前扩大,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日趋成熟,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坚强核心。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各民族文化具有平等性,不同民族文化也各有其优秀成分。民族间文化沟通才是民族间深层沟通,对于民族间文化冲突的防患、民族文化整合及民族关系维系意义重大。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只有实现各民族文化中优秀成分的集聚,从而提升到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高度才能减少民族文化冲突,促进民族文化整合,进而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本文探讨了新疆双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冲突与整合,同时提出了民族文化整合观下新疆双语教育实施的阶段性文化目标以及双语教育实施的一些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兵团的具体实践,反映了兵团人基本的荣辱、是非、善恶、美丑准则和人格本色,体现了兵团人的价值追求。兵团党员干部作为兵团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将唱响兵团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建构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建构国家认同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然存在,总结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国家认同建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等。走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构国家认同总结了新的经验——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深化理论认同;更加坚定党的核心领导,加强党的认同;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夯实国家认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增强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但对各国政府来讲,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始终保持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我国党和政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在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存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其中,坚持各民族团结的思想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本文就我国建国以来民族团结的思想及其在新疆的发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民族问题概论>课教学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讲授中华民族概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大学生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实际能力.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来正确认识、分析和处理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价值体系的内在制约,价值体系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文化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高度的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了民族认同,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凸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了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安全委员会具有“内外兼备”的基本职能,即:将维护国家安全与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内政事务并列并举,在维护国内安全稳定方面也肩负重任。它较之现今的“国安领导小组”更为广泛和重要,是一个应对有别于国家日常工作之外的应急的危机管理机构,是应对可能的、突发的、潜在的对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的前瞻性机构。  相似文献   

15.
It is rare to find a well-formulated study that describes the behavioral aspects of leadership in the political realm. Even more infrequent is a combined study of individual behaviors as it applies to a large techno-political issue such as nuclear proliferation. India, Argentina, Australia, and France are used as cases for application of a national identity conception model. The model is based on two dimensions, solidarity and status, that when combined, result in a leader's identification with other nations’ abilities to be a player in the nuclear arms community. While the work is behavioral in context, there is no effort to avoid the technological side of prolifer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balanced review of a complex issue.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民族问题是西欧和俄国阶级斗争的焦点之一,解决民族问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当务之急。列宁从俄国民族斗争的实际出发,撰写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此文是列宁研究俄国民族问题的集大成之作。列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澄清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在民族问题上散布的谬论和制造的混乱,批判了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鼓吹超阶级的民族文化的反动谬论,为解决俄国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s a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of trans-border ethnic relations and its impact on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citizenship in the countries of West and Central Africa where trans-border ethnic groups exist.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many such groups in these regions, and the numerous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inued relations among these groups across their countries of abode, the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seriously studied, especially as it concerns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mbers of such groups and how they are viewed by members of other ethnic groups, as citizens of one country or the other. This paper notes that trans-border ethnic solidarity ordinarily presents the relevant African states with two possibilities, namely: enormous benefits accruing from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states harbouring fractions of trans-border ethnic groups; or, debilitating conflicts within and between these states. It is the reality of the latter possibility tha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re often incapable of containing this phenomenon of trans-border ethnic solidarity and usually respond in hostile ways, ultimately manifesting in citizenship problems. The study shows, however, that what is needed is not conflict but cooperation – within and between states having fractions of a trans-border ethnic group, and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citizenship and development in West and Central Afr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