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延安精神博大精深 ,内涵极为丰富。新世纪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三个代表”与“延安精神”在本质上、思想路线上和根本宗旨上是完全一致的。要做到“三个代表” ,更需要弘扬“延安精神” ,特别是必须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的、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我们党的“三大作风”。  相似文献   

2.
传统,是一簇生生不息的火焰,昭示现实;传统,是一面猎猎招展的大旗,引领未来。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善于学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延安时期开展的学习运动,极大提高了全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为抗战乃至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延安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安政治学院充分挖掘运用红色资源优势,把弘扬延安精神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提高了办学质量、深化了育人效果。学院连续30多年开展的延安革命传统教学,被誉为"永远的人生大课堂",社会各界称赞学院是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先锋"。  相似文献   

3.
延安革命纪念馆女民兵连组建于2000年1月,其前身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精神宣讲队,主要由纪念馆的年轻讲解员组成。连队自组建以来,坚持弘扬延安精神,以宣讲国防知识和革命传统为己任,仅去年以来,就先后到上海、西安、深圳等地为党、政、军机关宣讲演出40多场次,观看演出人员近10万人次。  相似文献   

4.
王鑫 《中国军转民》2023,(12):77-78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组织领导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弘扬了艰苦朴素的中华民族优良作风,是党长期以来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与精神结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可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搭建校内外思政教育联动平台等方式,可加强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四个维度。延安精神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科学把握延安精神内涵的四个维度,对于传承弘扬好延安精神,发挥延安精神铸魂育人的价值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军转民》2007,(2):25-26
2006年,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全局,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紧紧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创新性开展工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科学研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了好头、起了好步。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在当前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做好“少米之炊”呢?现结合近几年来我军后勤工作的实践谈点体会。近年来,我军许多部队始终坚持把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作为一件大事常抓不懈,以过好紧日子为指导思  相似文献   

8.
弘扬延安精神深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精神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准确理解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把握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延安精神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今天,全国人民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挺进,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加深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殊的历史条件是形成某一种传统精神的时代成因.延安地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正义、朴实、善良、热情的优良品德都深深地扎根在延安民众之中.这种传统的精神和美德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灌输之后,通过抗日烽火的淬炼,便升华为一种共产党人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和人民所特有的新的精神——延安精神.它既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在先进的世界观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和人民新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强调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新时代呼唤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我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永远不能丢。尤其是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任务重,军费紧张的情况下,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一、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我党我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传家宝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就本质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  相似文献   

11.
近期,兰州军区某部充分挖掘老红军长征中的事迹等史料,创作编排了一台以弘扬延安精神、红军长征革命为题材的文艺节目。通过文艺汇演讲述,歌颂伟大的延安精神和长征革命,使官兵真切地感受到先烈们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浴血奋战、历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陕西省延安军分区以弘扬延安精神为途径,紧贴官兵思想实际,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用延安精神陶冶官兵情操,铸牢官兵军魂,培育官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女子民兵连队。这是一群长年辛勤宣扬、传播、实践延安精神的优秀解说员。走进延安中国革命圣地接受思想的洗礼,首先面对的就是她们:一个个甜美的微笑,一段段深情的讲述,一曲曲动人的赞歌……她们用这种特殊方式传承着延安精神,在每个游客心中播下延安精神的火种。  相似文献   

14.
延安精神是战争年代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培育的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凝聚全党、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的新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根据时代特点,向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新要求。从延安精神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虽然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但从思想渊源看,两者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从北京市新近命名的中关村南大街经过,焕然一新的北京理工大学格外醒目。这个看起来很年轻的学校即将在今年9月迎来它的60岁生日。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训、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60年来,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热心支持和数代北理工人的辛勤耕耘下学校为国家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锻炼和磨砺了一代又一代学者和专家设计和研制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如今学校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文、经、法、教7大学科协调…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精神符号。它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中共党员和广大群众对于理想和信仰的坚定追求,展示了高度的集体责任和牺牲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凝练,其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和合”和“生生不息”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深入挖掘延安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并探讨这种逻辑联系在当下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更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刚  高磊 《军事史林》2008,(8):39-41
杨至成上将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创办了我军第一所后勤院校——红军供给学校,为红军反“围剿”培养了大批后勤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杨至成将军仍然坚持边保障部队作战、边办学,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军后勤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杨至成将军创办后勤院校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趣闻”、“趣事”。  相似文献   

19.
延安精神是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做后勤工作的全体官兵如何更好地发扬延安精神,实现江主席提出的保障有力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要发扬延安精神,实现保障有力,一要树立苦中有所作为的思想,在各自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二要事事讲效益,量入为出,努力使军费保值增值;三要始终抓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延安,革命圣地。这里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让我们难忘。驻守在这里、具有红军血脉的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市支队党委,带领广大官兵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红色故事在巍巍宝塔山下不断传承……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的发祥地。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生活、战斗的13年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建立并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基础。美国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