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伊拉克战争,美军在新的作战理论的指导下,对新的战法和新的武器装备进行了检验。美英联军直击要害的“斩首行动”、意在威慑的“震慑行动”、快速机动的地面行动以及空地一体的立体推进等,都体现了与以往高技术局部战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强化军事力量的非战争运用功能。首要的是加紧做好应急作战准备。充分发挥部队战斗力的战略威慑作用。“和平造势”是当今世界军事战略的一项新内容。在战争爆发前的和平时期,以控制危机、避免冲突和遏制战争为目的的威慑战略,是各国军事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遏制战争,力争以非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目的,自然是和平时期战略的最佳选择。但战争能不能遏制住,并不取决于良好的愿望,而取决于科学的战略筹划和高超的战略指导。在当今世界上,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实力维持的,遏制战争也只有建立在强有力的实力基础上才有可能。平时的战争准备,既可为打赢未来战争积蓄物质和精神的力量,又可产生遏制战争的战略效应。  相似文献   

3.
“控制印度洋,走海上强国之路”是印度坚定不移并将继续在21世纪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为此,印度在“区域性威慑”新军事战略中非常突出海洋军事威慑,以求对印度洋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实施不间断的“软控制”。印度所谓海洋军事威慑主要是针对在印度洋上保持着强大存在的美国、俄罗斯等大国海军,确保有效地遏制其他区外大国如日本、德国、法国和中国的海军进入印度洋,同时保持对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控制邻近国家海域,慑止其对印度进行的任何军事冒险。印国防部称:“印度海军虽不能期望战胜大国海军,但可使它们在侵犯印度的海域或贸然支援本地区  相似文献   

4.
心理战中的威慑方法张天,邓红梅威慑就是"以声势或武力相慑服","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备以遏制战争"。威慑也是一种通过实力展示,使对方意识到后果不堪承受而主动停止活动的心理战方法。威慑的目标是精神性的,不以实际摧毁敌人物质力量为最终结果,但实施手段却...  相似文献   

5.
文章界定了后勤威慑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后勤威慑的地位作用,并从二十世纪以前后勤威慑的感性认识阶段、二十世纪初后勤威慑对遏制战争经验教训的反思阶段、冷战时期后勤威慑的理性发展阶段、后勤成慑理论与实践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四个阶段,分析了后勤威慑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了“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相统一的思想。我们认为其实质是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军事斗争形态的新变化,树立威慑重于实战的思想。威慑历来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千百年来人类的战争史,从总体上说是一部崇尚威慑与实战相结合的历史。本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把实战战略推向了历史顶峰。然而物盛必衰,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它登上顶峰的同时,也便是跌落下来的开始。二战后,作为军事斗争的一种形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特朗普政府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大国竞争确定为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战略竞争逐渐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威慑优先事项排序和战略资源分配权重是各国决策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威慑能力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已使其呈现出新的特点。战略行为的威慑有效性不再是核威慑的专利,非对称威慑视域下通过非核手段遏制潜在进攻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一、舆论造势,震慑对手。根据作战意图,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多种媒体力量,进行全程多维的集中连续宣传,营造强大舆论声势。在伊拉克战争中,早在武力“倒萨”之前,美国就已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政治“倒萨”行动。“兵马未动,舆论先行”。“9·11”事件不久,美国政府就形成了攻伊倒萨的决心。经过精心策划,美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围绕布什提出的“邪恶轴心”和“先发制人”理论,不厌其烦地进行宣传造势。美方还不断发出战后要审判和惩罚“战犯”的信息,一再散布美军大兵压境的消息,通过媒体炒作种种“倒萨”方案,谋求产生威慑效应。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22日凌晨1时许,美军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一天之内,美军就向伊拉克发射了320多枚巡航导弹,3000多枚精确制导炸弹,摧毁了伊境内的大量军用和民用目标,动摇了伊拉克军队的士气。那么,指导这一行动的“震慑”理论是如何发展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哈兰·厄尔曼博士:“震慑”理论之父“震慑”理论在诞生七年之后走向了战场,将一些美国将军们的空想变成了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的基础计划,也使“震慑”理论的创始人——美国海军退役指挥官哈兰·厄尔曼将军名声大噪。哈兰·厄尔曼,参加过越南战争,毕业于美…  相似文献   

10.
以“武”治敌以“武”治敌,就是指通过采取和运用军事威慑等武力形式,迫使作战对象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改变其意志行为,从而达到心理战的目的。以军事实力和军事打击为基础和后盾,是心理战制胜的一条基本规律。军事威慑手段强调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威慑力量,有使用它的坚定决心以及能使对方确信自己的威慑信息这三个条件,才能产生应有的威慑心理效应。军事打击手段是军事威慑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威慑信息的具体表现。通过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进行军事打击,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破坏敌生存设施,摧毁敌重要的战略目标,抢夺…  相似文献   

11.
战略威慑体系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把握大国之间战略博弈主动权的基本依托.围绕战略威慑体系建设及运用的方法问题,扩展了新形势下战略威慑内涵,分析了可信战略威慑的五个基本要素,提出了战略威慑体系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构建了“威慑能级—威慑强度—行动样式—运用时机”的战略威慑体系运用总体框架,并在明确战略威慑效用评估涵义基础上,建立了战略威慑军事概念模型的逻辑框架,给出了战略威慑有效性评估的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自由伊拉克行动”(OperationIraqi Freedom)中,美军发起了代号为“震慑”(Shock and Awe,也有译作“震撼与畏惧”)的大规模空袭行动。“震慑”战略思想因这场战争而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3.
在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将所谓的“震慑”理论首次运用于战场,引起世界舆论和军事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强调,要综合运用压倒优势的诸军兵种合成力量对敌人实施全方位、高强度的打击,以最低伤亡造成极大的“震慑”效果,迫使敌人放弃抵抗。“震慑”理论和网络中心战、信息战、快速机动作战等其他新军事革命的成果,在伊拉克战争中都得到实战检验,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震慑论”是美军在新世纪提出的最新作战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短时间内给对手造成压倒性的震慑,瓦解其继续抵抗的意志,达成“迅速制敌”。通俗地讲就是指要控制整个作战环境,使对手的判断和理解陷于瘫痪或超负荷状态,从而无法在战略和战术层次上进行抵抗,这与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异曲同工之处。该理论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全域控制思想,即在信息域、认知域、打击域、行动域、时空域和心理域等相关作战领域实施完全控制,以快速达到作战目的。一、信息域控制——夺控制信息权“震慑论”认为,“从根本上说,‘迅速制敌’是…  相似文献   

15.
空军战略威慑与实战能力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复杂问题,系统动力学为上述问题的量化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界定了战略威慑与实战的范畴,分析了系统动力学量化研究空军战略威慑与实战能力发展的可行性;确定了信息化条件下空防对抗要素,搭建了空防对抗因果回路图和系统流图;构建了科学的仿真设计和仿真实验,分析了典型空防作战力量对其空军战略威慑与实战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出了几点一般性的结论:在能力拓展上,应强调“查短补缺,争夺制权”;在力量使用上,应突出“软硬一体,攻防结合”;在体系构建上,应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对空军战略威慑与实战能力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苏联进行的“冷战”对抗中之所以能够取胜,主要是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通过军备竞赛拖垮了对方。而目前美国在我国实施遏制战略时,除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威慑恐吓外,更多的也是运用了诸如经济制裁、阻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经济手段。可以说,经济方法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运用得如此广泛,影响力如此之大。 一、在武器装备发展中运  相似文献   

17.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首次推出其创新理论成果“震慑理论”,这一理论与我国古代《孙子兵法》心战理论有着许多内在的关联。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伊拉克战争,其“斩首行动”与孙子的“擒贼擒王”思想如出一辙;其“震慑行动”与孙子的“上兵伐谋”思想异曲同工;其“外交攻心”与孙子的“伐交”思想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8.
何南楠  孙绪闻 《国防》2012,(5):46-47
一、在提高打赢能力、增强战略威慑中发挥助手作用 民兵作为一支武装力量,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遏制和打赢战争方面,与我军有着共同的职责,这是我国民兵根本性、终极性的任务.同时,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具有亦兵亦民的性质,在遏制和打赢战争中又与人民军队负有不同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冷战期间,威慑战略一直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冷战后,由于全球形势的变化,美国的军事战略明显地将重点放在了“预防性防务”上。但无论美国作出何种努力,总是无法制止新的“威胁”的形成。而新的“威胁”一旦出现,美国仍需采取威慑手段,扼制其发展成对美不利的武装冲突。例如1993年的“灵  相似文献   

20.
围绕争议领域蕴藏的丰厚价值,有关国家不断展开军事博弈.基于此,分析了威慑方为捍卫主权完整可能采用的威慑方式和被威慑方为应对威慑恐吓而采取的对策,构建了基于争议领域的军事威慑信号博弈模型(Military Deterrence Signaling Game Model,MDSGM).将信号博弈理论和完美贝叶斯均衡思想引入MDSGM,探讨了均衡存在的类型和条件.算例表明,采用虚实结合、真假参杂的威慑信号传递方式,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出的结果能为决策者提供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