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形势逼出了新概念反潜战大致可分为大洋深海区作战和沿岸浅海区作战两种类型。冷战后,由于美国海军积极推行“由海向陆”的海上战略,其舰艇活动的区域已从大洋深海转向沿岸浅海,因此,沿岸浅海区反潜作战对美国海军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然而,美国海军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在浅海区域的作战优势并不明显,担负反潜任务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安装的各种声纳主要是为执行深海搜潜任务而设计的,大都是低频大功率型,浅海区反潜效果较差。而对手的常规动力潜艇在近、浅海区却  相似文献   

2.
网络反潜战     
沿岸浅海区反潜战的困难反潜战本质上是一种协同作战,其突出的优势是充分发挥各种武器装备的效能,夺取水下战斗的主动权。反潜战大致可分为大洋深海区作战和沿岸浅海区作战两种类型。冷战后,沿岸浅海区反潜作战对美国海军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美国海军推行“由海向陆”的海军战略,舰艇活动的区域已从大洋深海转向沿岸浅  相似文献   

3.
反潜战在美国海军的海上作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美海军对其海上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主要作战方式由在海上的远洋作战转变为从海上实施的联合作战,将主战场由远洋转变为沿海地带,这对美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所使用的反潜装备必须要能够在浅水及沿海区域环境噪声强烈、声学条件复杂的情况下有效地对付新一代“安静”型  相似文献   

4.
反潜战在美国海军的海上作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美海军对其海上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主要作战方式由在海上的远洋作战转变为从海上实施的联合作战,将主战场由远洋转变为沿海地带,这对美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所使用的反潜装备必须要能够在浅水及沿海区域环境噪声强烈、声学条件复杂的情况下有效地对付新一代“安静”型  相似文献   

5.
俞风流 《环球军事》2009,(22):42-43
反潜战,作为美国海军三大转型能力之一,即“海上盾牌”的重要内容,一直备受美军重视。如今,在美海军整体转型的进程中,美海军的反潜作战理念也随之更新,在反潜战手段上,更是频出新招,力求将反潜战能力不断提升,以“快速摧毁具有相当规模的常规动力潜艇部队。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面对濒海复杂的作战环境以及柴电潜艇等装备和先进技术的扩散,美海军认为其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大。为了提高反潜战(ASW)能力,美军重新将ASW作为一项优先考虑的核心任务,把重点由冷战时期的深海反潜转移到濒海反潜,成立专门机构研究21世纪反潜战作战概念,不断研发技术装备,并大力加强训练和演习,以提高对柴电潜艇的制约能力。柴电潜艇的扩散使美军日益重视提高反潜战能力美海军认为,21世纪的濒海作战环境成为海军面临的日益增长的挑战之一。未来海  相似文献   

7.
所谓反潜作战平台是指可携载反潜探测器材和反潜武器,遂行反潜作战任务的装备。目前主要有反潜水面舰艇,反潜航空兵和反潜潜艇。水面舰艇是最早用于反潜的兵力;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成为反潜战的重要兵力,当时仅有固定翼飞机,战后又出现了反潜直升机;潜艇在反潜战中担负着  相似文献   

8.
针对未来反潜战网络化、协同化的趋势,基于新型通信技术,描述了反潜网络的工作原理及所用通信技术的性能特点.对信息化海战中的各传统反潜平台,给出了基于反潜网络的典型协同反潜作战模式.新作战模式表明反潜网络充分利用了反潜平台对目标的观测能力,加强了反潜平台的远距离侦察引导和早期预警,从而实现对远距离目标的引导截击,大大增强了单平台作战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前一段时间,美国《海军时报》等媒体曾报道,瑞典海军“哥特兰”号常规攻击潜艇已经抵达美国圣迭戈北岛海军航空站,正式开始充当“假想敌”协助美海军进行反潜训练。美国海军认为,未来战争中,对手将通过部署噪声较小的柴电潜艇的方式,阻止美军进入至关重要的沿海战略地区。这些大海中“寂静无声”的杀手很难被发现,美军舰艇极有可能成为其攻击的目标,而无法在沿海水域自由出入。为应对未来战争中的潜艇威胁,近年来,美军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期迅速提高在亚太海域的反潜作战能力。如:租借外国潜艇苦练反潜本领;出台一份名为《增强反潜作战能力》的机密调研报告;成立太平洋舰队反潜作战司令部以加强反潜作战的协调与组织;确定21世纪反潜战作战概念;积极研制新型反潜装备等。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反潜导弹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0年,第一艘“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加入美国海军。面对大洋深处的巨大威胁,前苏联海军立即着手制定新一代反潜战武器的发展规划,当年10月30日有关申请即获得部长会议批准。规划确定了“旋风”、“暴风雪”、“暴风”、“雪暴”等四型反潜导弹及多种新型鱼雷的发展项目。在反潜武器稳步发展的同时,建造中的几级反舰舰艇也变更设计准备用于反潜战。  相似文献   

11.
美国海军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P—3C的后继机——“远程空中反潜战飞机”的招标要求:能在远离基地2900公里处执行反潜、反舰、布雷、监视、侦察等任务并连续巡航4小时以上,巡航速度为0.55马赫,作战高度在6000米以下,在最大起飞重量、气温32℃时的起飞距离小于2400米。1988年洛克希德公司的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作战对象从苏联转向第三世界各国,战场也从大洋推到近海沿岸和本土纵深。1992年9月,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首次提出“由海到陆”战略概念。1994年,又提出了“前沿—由海到陆”概念。用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以后,美海军对其海上战略进行了重大凋整,将主要作战方式由在远洋作战转变为从海上实施的联合作战,主战场由远洋转变为沿海地带,这对美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所使用的反潜装备必须要能够在浅水及沿海区域环境噪声强烈、声学条件复杂的情况下有效地对付新一代“安静”型潜艇。为此,近几年来,美海军十分重视发展先进的反潜战装备,并力争在21世纪保持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4.
张东  王亮珠 《环球军事》2011,(3):106-107
相对于SSN核动力攻击潜艇来说,SSK反潜潜艇凭借体积小,安静性好、机动性强等优点更适用于在狭窄和浅水海域实施作战。随着作战重心由深海海域转向濒海海域,美国海军将在沿海地区部署相对少量的反潜潜艇,而将作战半径大、速度快的核动力攻击潜艇部署深海海域。这应该引起我们对反潜潜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战略进行了调整,作战对象从苏联转向第三世界各国,战场也从大洋推到各国的近海沿岸和本土纵深。1992年9月,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首次提出“由海到陆”战略概念。1994年,又提出了“前沿-由海到陆”概念。用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上将的话解释,就是美国海军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由海到陆对岸上事件直接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美国海军在明确作战思想、调整作战部署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对地攻击武器。  相似文献   

16.
为发展反潜作战、潜艇作战装备及理论,对平台中心反潜战中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美军网络中心反潜战中的反潜战网络组成,探讨了反潜战网络的基本功能、各子网络的关联和网络中心反潜战对潜艇作战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阳明  沈阳 《当代海军》2006,(2):46-47
美国海军在提出了“21世纪海上力量”这一总的发展目标之后,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和成果。围绕潜艇水下战和反潜战这对主题,美海军为潜艇部队和反潜部队分别提出了全新的作战概念、发展方向、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21世纪美国海军作战概念美海军认为,由于未来作战和先进技术的扩散主要都在近海海域,因此,近海海域将是美军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未来的作战重点将是控制近海海域。而由于近海航行的  相似文献   

18.
军用航空器对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的作战分别称为航空反舰战和航空反潜战。航空反潜战是利用携带反潜探测设备和反潜武器的军用航空器 (即反潜飞机),对水下潜艇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定位,并对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与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反潜作战相比,反潜飞机实施航空反潜的主要优点是:反潜飞机速度快、航程远、载弹量大、机动灵活;反潜作战覆盖海域宽广、搜潜和反潜效率高;不易被水下潜艇发现和攻击,可对其实施快速击顶攻击。  相似文献   

19.
4月8日,美海军在圣迭戈成立舰队反潜战司令部(FASWC)。这是美海军近年来不断加强其反潜战(ASW)能力的又一个实质性举措。 舰队反潜战司令部在总部反潜作战司令部领导下开展工作。新成立的反潜作战司令部的任务是,包括整合先进的反潜战网络,制定反潜作战条令和形成全新的作战理念,负责舰队反潜战训练,并以反潜战策略辅助海军领导层工作。 舰队反潜战司令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海军的战斗力量能够消除敌方潜艇的威胁。为实现此目标,海军的反潜战必须能够自如地发现并对抗来自敌方潜艇的威胁,还必须打造抵御敌潜艇和水雷的“海上盾牌”,该“盾牌”将保护美国及其盟军通往战区的航线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20.
在浅海区影响反潜作战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环境噪声。这种环境噪声由多种因素产生,包括海面、海底反射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等,而且在浅海区由于有大量的船只航行,这些船只的机械设备和螺旋桨将产生宽带强噪声。浅海区的恶劣环境对于今天高性能的轻型反潜鱼雷对潜攻击产生严重影响,使命中概率大为降低。多年来,人们在发展反潜鱼雷的同时一直在寻找其他反潜方法以补充反潜鱼雷的不足。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