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曾两次进谏刘邦,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以勇猛善战、智勇双全而著称的樊啥。刘邦率兵破咸阳,入秦宫,见富室帷帐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意欲留在宫中。此时,樊啥气冲冲地闯进来责问:“沛公(指刘邦)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此宫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霸上,勿留宫中。”在谋臣张良的共同劝说下,刘邦翻然醒悟,当即退出秦宫,还军霸上,没有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揭开了楚汉争战的序幕。楚汉战争中,刘邦消灭了项羽,之后,坐天下当了皇帝。有一次,他病了,厌…  相似文献   

2.
楚汉分争,刘邦项羽两人之斗不仅仅是武力的角逐,更是心力的较量。项羽曾谓刘邦说:“天下凶凶数岁,徒以吾两人。愿以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谢回答:“吾宁斗智,不斗其力。”八个字再精确不过地概括了刘项两人截然相反的人格特征:项羽是一个斗力的无心人,刘邦是一个斗智的有心人。斗力,是项羽的长项;斗智,是刘邦的绝活。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一入关,“屠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秋毫不犯,一身清风。把尾巴夹了起来的刘邦摇身一变,从一个五毒俱全的财色之徒变成了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范增是个极有眼力的人,一眼看出了刘邦的野心,曾告  相似文献   

3.
刘邦入关灭秦是秦汉之交的重要事件,关于刘邦西征路线选择的原因,“避险说”是自古及今的主流观点,但准确地说,它只宜于解释刘邦西征第二阶段的历程,而对前期刘邦明知函谷道险峻还依然涉险履艰的行为难以解释。函谷道较其他通道更为捷近,有利于刘邦在与项羽的竞争中实现率先入关的战略目标,以及刘邦对函谷道更为熟悉,是促使刘邦在西征前期不径行武关道,而迎险直趋函谷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死于固执     
《兵团建设》2012,(3):52
公元前206年,刘邦拿下了咸阳。按照楚怀王之前对天下诸侯的承诺——"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可以做关中王。项羽晚了一步,但他心中另有打算。秦朝被消灭之后,被秦国灭掉的六国旧势力基本上已经与领了各国原来的地盘。对项羽来说,不回楚国做大将,唯一剩下的就是关中王这个空缺,天下没有其他的容身之地。  相似文献   

5.
有感于萧何的遗憾李胜伟张国君西汉初期,萧何月下追韩信,尽力推荐韩信做了大将,帮他成就了功名。可是萧何把韩信推上高位后便撒手不管,以致韩信居功骄傲,刘邦要他会师荥阳与楚军作战,他却驻军赵地不肯前往。韩信打下齐地后,更是自高自大起来,竟要刘邦封他为“假齐...  相似文献   

6.
徐刻 《政工学刊》2010,(6):72-72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战胜了争霸对手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善于用人无疑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的用人方法对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提高领导水平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崔忠明 《政工学刊》2008,(11):24-24
一名领导干部"可以不知道下属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8.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爆发的楚汉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在这场战争中,刘邦战略指导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建设后方,依托后方,灵活运用后勤保障方式支援作战,不断打击敌人大后方,夺取战争主动权。这既是刘邦军事后勤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其致胜战略中的精华之处。正是由于刘邦  相似文献   

9.
吕明武  史爱清 《国防》2002,(8):53-53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先于拥兵40万的项羽入关破秦,按约理应为王。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秘密派人给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送去情报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本就不服气的项羽获悉刘邦欲称王的意向,当即勃然大怒曰:  相似文献   

10.
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失败后,推翻暴秦政权、完成陈胜、吴广起义初衷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刘邦、项羽身上。在长达8年的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中,刘、项二人演出了一幕幕斗智斗勇的历史活剧。最后结局是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项羽兵败该下,凄惨别姬,乌江自刎。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这是至理名言。刘邦、项羽的胜败结局再次说明,胜负固然是许多因素促成的,但是“人和”优势的得与失,是能否赢得军争胜利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那么,“人和”的局面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比较刘邦与项羽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11.
当年,汉高祖刘邦以"大风歌"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如今,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的国防大学的专家学者们,为实现富国强军战略目标,把军民融合升华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强力推动,为实施运行这项基本国策而做好顶层设计,为指导这项伟大实践活动而进行高端思想引领,唱响了新时期的"大风歌"。  相似文献   

12.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初投刘邦不受重用而离开汉军,后"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感念之余将张良举荐之信取出。萧何问他:"既有张良之信,为何不早拿出?"韩信答曰:"早拿出来,恐被天下人耻笑。"读史鉴今,面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逢人拉关系、遇事  相似文献   

13.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傅贵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韩信重兵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骁勇善战的项羽在夜幕的掩护下,率800人乘夜渡淮。渡淮后仍有100余骑,若不是至阴陵遭一田父欺骗陷于大泽,损兵折将,项羽、刘邦鹿死谁手还很难断定。大泽...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话固然不错,但如能使忠言顺耳,使良药适口不是更好吗?这里有一个工作方法问题。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十万攻占了秦都成阳。刘邦入秦宫,看到很多珠宝、美女,想住进去,樊哙谏道:“沛公欲有天下耶?将欲为富家翁耶?”刘邦回答说:“吾欲有天下。”樊哙又说:“今臣从入宫,所观宫室帷帐珠玉重宝钟鼓之饰奇物不可胜数,入其后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灞上,无留宫中。”  相似文献   

15.
《史记》载,韩信当老百姓时,曾遭市井恶少的当众羞辱,被逼着钻裤裆。胯下之辱,常人难忍,但韩信忍了。后来韩信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被封为楚王,富贵而归故乡,当年羞辱他的恶少吓得屁滚尿流。但韩信并未秋后算账,“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非但不杀,还封了小官。此举显示了韩信的雅量。  相似文献   

16.
《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均有关于刘邦入秦行军路线的记载,但各本所叙多有抵牾,后世学者也各有尊奉。通过对文献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证,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刘邦军先攻咸阳、杠里,次战成武;攻昌邑仅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07年;是年四月,刘邦南攻之城为颍阳,而非颍川。同时,也对刘邦不走函谷关道,而选择武关道入定咸阳的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暗渡陈仓     
马靖 《国防》2008,(10):78-79
暗渡陈仓,全称应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出自楚汉相争时期。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为掌握最高统治权,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斗争。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楚汉相争初期,处于劣势的刘邦在进军褒中后,为了防止章邯侵袭和麻痹项羽,表示自己无意争夺中原,主动烧毁了东向的栈道。后来,韩信出兵东征之时,为了迷惑敌人,派人佯装修复栈道,而暗中抄小路迂回到陈仓,击败了章邯。  相似文献   

18.
“安得猛士守四方?”刘邦一曲《大风歌》感召了多少戍边卫国的志士仁人。今天,担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机动任务的武警云南总队第三支队特勤  相似文献   

19.
汉中,曾以“四塞险固”的特点,在两汉、三国时期,吸引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诸葛亮等许多文臣武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施展富国强兵的抱负。如今,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这个地区20多项军事工作分别受到总部、兰州军区、省军区的表彰,被兰州军区授予“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本文介绍的就是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杨吉荣热爱武装工作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人曾经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毛泽东也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用人对于事业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领导者科学地选人用人,就能保证事业的兴旺发达;反之,不重视人才或者用错了人,必然使事业遭受损失甚至导致失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会用人。他曾说过:“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但是,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