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军工企业是国防科研和生产的重要基地,是产生国防知识产权的摇篮。阐述了军工企业国防知识产权管理现状,针对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为管理而管理、工作主动性不足以及国防知识产权转化障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管理人员激励工作、推动管理规范化系统建设和搭建转化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国防知识产权管理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筱  曾立  杨闽湘 《国防科技》2016,37(5):8-12
提高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水平,关键是解决制约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问题。可借鉴普通知识产权运营经验,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国防知识产权运营工作。针对当前运营中出现的市场失灵现象,从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增强法律法规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途径入手,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国防知识产权运营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国防知识产权研发生成、转化实施、价值评估、产权交易、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为国防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经验。为有效促进国防知识产权的生成和产业化、市场化,国家在对涉及国家战略性核心利益的国防重大技术保留控制权的基础上,应明确生成单位对国家投资形成的国防知识产权的经营权和收益权,适当放宽国防知识产权技术入股的出资比例,完善国防知识产权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军民融合背景下对我国国防专利解密运用现状进行分析,参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地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经验,探究国防专利解密运用机构的具体运行,期望整合和利用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平台优势,促进解密后国防专利的转化运用,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5.
对国防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国防》2007,(1):61-63
在国防科技领域,政府投资的重点大多集中于对国家安全、科技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项目.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分享层面上,长期存在着权益和责任不清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既不利于国防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又使得一些重要的国防科技成果疏于管理.因此,对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归属制度进行反思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国防知识产权激励与管理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资本共生理论和优势权能力理论,分析了国防知识产权形成机理及其运动关系,明确提出应制定复合产权权属政策、分层分类管理政策和优化合同管理政策,建立和完善紧急状态下国家征用和占有国防知识产权政策,完善国防知识产权保密解密等相关制度,提高国防知识产权激励与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的发展在军民融合事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地打通军转民、民参军的通道和脉络。为解决国防专利转化运用途径不畅、国防专利审查维权机制滞后、专业性一站式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建设地方国防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即地方国防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将知识产权保护、国防安全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以期有效促进国防知识产权转化需求的市场化,解决国防知识产权维权难、地方专业服务平台缺乏的问题,推动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大保护和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民企参军成绩斐然但问题不少,其中知识产权激励成为制约民企参军一个突出瓶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势民企参与国防科研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从激励相容理论视角,阐述了其对知识产权激励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探讨了民企参军进程中知识产权激励缺失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在权属分配、定价评估、保密解密、产权纠纷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激励相容的民企参军知识产权激励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长期存在的国防知识产权"单一国有产权模式",为保障国家安全利益,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国防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不符合市场经济利益分配原则,严重挫伤了承担军品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平衡国家利益与促进技术进步及增加社会财富之间的关系。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解决好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主体的问题。国防科技领域应在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建立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共有-私有产权模式相结合的多主体国防知识产权归属模式。  相似文献   

10.
国防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家重大安全利益与国防利益,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以及承担单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文章通过梳理美国国防知识产权归属政策的发展脉络,分析现行政策内容,提取出值得我国在制定国防知识产权归属政策时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军队科研机构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科技创新任务,产生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推动军队科研机构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是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必要途径。分析了军队科研机构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的现状及制约转化的现实障碍,并结合实际探讨了推进军队科研机构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的建议举措。  相似文献   

12.
国防知识产权利益的合理分配能够有效的激励创新主体寻求技术突破,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国防科技水平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最终为国防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利益分配中存在的三个现实问题:缺少明确的法律规范、没有清晰的分类标准和未找到适用的理论和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到激励国防知识产权生成,保护国防技术安全,促进国防科技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为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促进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扩大融合创新技术成果的推介范围和效果,11月7日,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牵头组织、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承办的"国防知识产权展区"亮相2019年第23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宫宏光副秘书长出席开幕式。"国防知识产权展区"以"融  相似文献   

14.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防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近日,受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委托,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集中编制印发了《国防解密专利转民用推广目录》(第一期),供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化服务机构等参考使用。《国防解密专利转民用推广目录》(第一期)发布的解密移交项目共2452项,按国际专利分类表分类,内容涵  相似文献   

15.
国防专利权利归属法律制度为国防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但现行法律制度对国防科技创新还存有阻碍作用,表现在国防专利权利归属规定不全不清、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国防专利权流转不顺畅,难以激发研制单位与国防科技人员进行军事装备原创性研制。我国必须要确定国防专利权利归属法律制度的权利体系,厘清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原则,积极探索国防专利权利归属的中国模式,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防科技工业》2008,(7):48-49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于今年6月5日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国防知识产权作为专项任务正式列入这一《纲要》。为帮助军工单位正确理解国防知识产权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现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与质量司相关政策解读刊登如下。欢迎各集团、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学习讨论。  相似文献   

17.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实施转化现状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军工企事业单位技术实施转化的实际情况,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中心于2001年底在行业内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单位普通专利、国防专利、非专利技术成果拥有情况;实施转化情况;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情况;奖酬规定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在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成果实施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军队法人国防知识产权数量的增加,急需建立国防知识产权第三方委托机构,统一管理和处置国防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工作。在剖析军队法人国防知识产权第三方委托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军队法人国防知识产权第三方委托的问题,并从落实定密解密制度、建立第三方委托机构和健全国防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3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辉 《国防科技》2016,(3):48-52
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是我国军转民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还存在转化意识不强、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配套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借鉴美国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应着力从组织体系、转化措施、政策法规和市场中介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构建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能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离不开对国防知识产权的重视及其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防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其基于利益平衡处理国防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的做法,对我国应有所裨益。国防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及权益分配问题是进行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激励创新主体寻求技术突破。当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对国防知识产权都非常重视,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国防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其中最为完善和典型的是美国。美国能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离不开对国防知识产权的重视及其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防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