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首先探讨了反导作战中各类传感器资源的构成特点和功能划分,然后基于多智能体multy-agent system(MAS)的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适应反导作战需求的传感器任务规划体系架构,既而深入分析了体系架构中各类agent的主要功能,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体层传感器的任务规划流程和算法实例,为构建高效率、智能化的反导作战多传感器任务规划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传感器任务规划技术是反导作战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即解决如何发挥多维传感器资源的互补优势,构建"传感器-目标-任务"序列,以实现整体执行效果最优。基于JDL信息融合模型深入剖析了反导作战多传感器任务规划体系结构及其信息交互。在此基础上,结合反导作战特点,从应用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分别对多传感器任务规划技术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的角度对反导预警资源的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便于量化分析,对反导预警资源与任务进行形式化描述;其次,通过分析反导预警作战的实际需求,确定反导预警资源的调度策略,给出了基于资源的捕获能力、定位能力、准备时间、观测距离与角度、容量、能量和切换次数的目标——资源匹配适宜度函数,建立了反导预警资源的调度模型。通过实例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可为反导作战的相关指挥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对反导作战能力的有效评估,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回顾了天基预警下反导作战的典型场景和鲜明特点,强调了评估指标的建立原则.建立了反导作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由天基预警能力、跟踪测量能力、指挥控制与作战管理能力和火力拦截能力组成.根据作战要素分解,实现了多级指标扩展.指标体系中既有系统效能的静态指标,也包含作战效能方面的动态指标,可用于反导作战的时效性评估.从建立评估模板的角度探讨了指标体系的运用方法.相关结论可为反导作战能力的有效评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火力分配是末段高低两层反导作战的重要环节,分配方案的优劣、分配效率的高低将对反导作战效能产生重要影响。在深入分析末段协同反导作战基础上,提出了火力分配原则,并建立了末段协同反导作战火力分配模型。引入惩罚函数简化模型,并采用MPDE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算法的有效性,并得出末段协同反导火力分配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面舰艇区域防空的反导作战过程,以缩短水面舰艇区域防空的协同反导时间,提高水面舰艇区域防空作战效能,优化区域防空作战使用流程为目标,引入Petri网技术对水面舰艇对空防御作战使用流程的时间性能进行模型分析。该模型运用模糊数学和动态规划相结合的优化技术,找出对空防御作战使用流程的关键路径;针对三种对空防御模式设计流程,考虑来袭目标的时间紧迫度,以优先火力抗击和我方最小资源为目标函数,对三种对空防御模式的作战使用效率进行对比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运用基于petri网的流程优化技术能有效简化区域防空作战使用流程,提高指挥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空间信息支援反导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活动模型的基础上,从规划级、控制级和操作级3个层次规划了空间信息支援反导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作战流程。为了有效地描述空间信息支援反导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作战流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动态交互关系,运用Petri网方法对空间信息支援反导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作战过程进行了概念建模,并利用可达标志图方法对所建Petri网模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防空导弹末段拦截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与防空导弹火力单元的部署位置密切相关,合理的战斗部署是成功反导的前提和关键.分析了防空导弹末段反导的条件和反导防御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防空导弹反导杀伤区纵深和相关射击诸元的算法.然后,使用末段低层和末段高层反导火力单元组成双层防御系统,对防御从一个方向和从扇区来袭弹道导弹的反导火力单元部署位置确定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防空导弹末段反导的作战使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编队目标信息态势实现共享的条件下,可实现网络化防空反导作战的常规作战样式,对目标进行集中统一分配,如何形成最优化分配方案,是防空反导作战指挥决策中的关键。在给定目标来袭态势下,根据编队目标分配原则,可形成多种目标分配初始方案,先后采用了基于负载平衡和基于任务有利度方法,对目标分配方案进行优化。优化所得方案有利度的均方根最大,目标来袭密度的均方根最小,可作为下一步编队组织使用火力通道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陆军合成部队火力打击行动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调控火力打击行动进程,陆军合成部队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必须及时准确地评估火力打击行动效果,不断调配有限的作战资源。火力打击行动效果评估主要包含敌作战体系毁伤评估、弹药效力评估、己方生存力评估和误伤评估等内容,并通过评估模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为指挥员和指挥机关调整决心和指挥控制火力打击行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新型主战坦克火力系统的使用和发展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我军现装备的主战坦克,并与国外主战坦克进行了比较,对我国新型主战坦克火力系统的使用提出了武器操作简便、工作环境舒适、炮弹燃料隔仓、高射机枪潜瞄、发射弹数记录自动、目标跟踪自动、弹着偏差测量自动、武器维修方便等要求,并从有效射程、炮弹威力、射击反应时间和全天候作战能力等方面对新型主战坦克火力系统的发展提出了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直瞄射击方式是目前坦克采用的主要射击方式。直瞄射击方式受战场通视度及瞄准装置视距的影响,最大射击距离一般在5 km左右。间瞄射击方式不需要直接瞄准目标,不受战场通视度的影响,最大射击距离主要取决于火炮及弹药的性能,一般在10 km以上。未来坦克应具备直瞄射击与间瞄射击一体化能力。通过直瞄/间瞄射击火控技术的对比与分析,提出坦克直瞄/间瞄射击一体化火控方案。一体化火控具有新的技术特色,具有更强的综合作战能力,是未来坦克火控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陆军武器装备火控系统的作战使命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信息化作战条件下,陆军武器火控系统的作用和使用需求,提出了未来陆军武器火控系统体系网络化、操纵智能化、功能一体化、性能精准化、结构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需对应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地炮火控系统的现状及发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述了数字化战场的特点,分析了地炮射击指挥系统数字化改造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外地炮射击指挥系统数字化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分析了国外地炮射击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界定了作战模式、炮兵装备体系组分需求等概念,分析了侦察打击一体化作战模式的内涵、装备体系的特点。通过侦察打击一体化作战模式对炮兵作战流程、能力要求的分析,构建了为适应这一要求的炮兵装备体系组分需求方案,得出其是由情报侦察系统、信息处理与指挥控制系统、火力打击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的结论。并据此绘制了侦察打击一体化作战模式下的炮兵装备体系结构及信息流程图。  相似文献   

16.
炮控系统性能试验中角位移量的几种测量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炮控分系统是主战坦克等地面攻坚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坦克全系统定型试验前,必须进行分系统的试验测试。国内目前使用的测试方法和测量设备还停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为适应主战坦克武器系统的发展,必须研制一套测量精度高、自动化程度强的测量设备。介绍了以计算机为中心构建的炮控性能参数测试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讨论了炮控系统性能试验中利用CCD传感器与坐标靶、PSD传感器与电子靶、点光源与CCD传感器、激光(光纤)陀螺传感器或电测法进行角位移量测量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心理管理是重要的管理理念,是人员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经常性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部队心理管理的水平如何,不仅同部队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是完成军事斗争准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因素。加强部队心理管理工作,提高部队心理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完成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赋予军队新的使命任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科学管理和科学技术是现代军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和新的增长点。按照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客观规律,阐述了强化装备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原则,提出了构建装备科学管理创新工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STAGE(Scenario Toolkit And Generation Environment)是用于开发想定战场环境和武器系统验证的仿真软件。用户可根据需求利用自己开发的仿真模型取代STAGE的内置仿真模型,也可以将开发的仿真模型与STAGE中现有模型进行集成。针对STAGE 6.0仿真开发平台,研究了STAGE模型扩展中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用户开发模型与STAGE仿真引擎的集成,从而为快速构建用户自定义战场环境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反导作战指控系统作战管理任务与过程,分别构建了层次式、中心式和分布式3种作战管理模式。基于3种管理模式,采用以仿真系统搭建作战环境进行对抗的仿真评估方法,以拦截比率(发射数/拦截数)为评估参数对不同作战管理模式的效能进行了仿真评估,同时对影响评估效能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根据分析评估结果,明确了在不同作战样式下采用不同作战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