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解决1912年以来,实行三等九级军衔制过程中出现的军衔晋授不严格,收编各地方部队各行其道,授予机构繁多错乱,军衔与职务相比,军衔都普遍偏高,将官数量过多、过滥等问题,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决定重新评定军衔,并仿照德国军衔制度制定新的军官军衔制度.  相似文献   

2.
自从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直到撤离大陆,蒋介石对于军衔制度的思想观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继承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度体系,二是教育广大官兵淡泊名利,不要醉心于追求个人的军衔、薪金与职务,将军衔的重要性、严肃性提高到很高的政治高度加以对待;三是区分职务军衔与实授军衔,严格控制国家实授军衔。因此,不能够轻率地认为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时期的军衔制度非常混乱。  相似文献   

3.
刘岩 《军事史林》2008,(11):14-15
《军事史林》2008年第7期《浅析我军两次大规模授衔及其异同》一文中,以一定篇幅阐释了我军两次军衔制度的差异。《浅析》指出的差异,大都属于军衔外在形式方面的内容,这种差异不仅我军前后两次军衔制度中存在,而且在世界各国之间、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也都普遍存在,这反映了军衔外在形式上的多样性。笔者受《浅析》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伴随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人民解放军恢复了中止23年的军衔制度,在1955年至1965年实行的军衔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军衔制度.新军衔制度的实施与改革开放同行,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谈到新四军实行军衔制,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佩带中将军衔的叶挺。在新四军组建之初,作为国民革命军编制序列内的部队,国民政府也曾给新四军的高层军官授予了军衔。但当时考虑到我军现实,并未普遍实行和佩带军衔。大多数授了衔的军官,本人不仅知道,而且在干部档案中也有记载。  相似文献   

6.
全国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八路军、新四军中出现了军衔,这是自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的一个新变化。对于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军衔,诸多论述认为是国民政府授予的,笔者认为这一认识有待商榷。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起,到抗战胜利结束,以国民党为主体的国民政府未曾给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授予军衔,而八路军、新四军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佩戴国民革命军军衔的情况,其实是由中共内部掌握,同时又便于对外交往开展工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刘岩 《军事史林》2010,(8):19-27
军衔等级是军衔制度的核心。军衔制度在世界上产生以来,军衔等级的设置,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公元20世纪初,军衔制度传人中国时,军衔制度在国际上已趋成熟,军衔等级的设置总体上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李翔 《军事历史》2008,(1):18-21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强化了军人抚恤制度.该阶段的抚恤制度,学术界在研究国民政府的优抚或公务人员抚恤问题时已有所关注,但涉及领域和论证力度都亟需拓宽与深入.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元帅     
意大利元帅设立于墨索里尼执政时期,分为两级四种.其中以最高帝国元帅军衔为最高,其次为陆军元帅军衔、海军元帅军衔和空军元帅军衔.其中陆军元帅军衔和海军元帅军衔设立于1924年;空军元帅军衔设立于1 933年;最高帝国元帅军衔设立于1938年.所有这四种元帅军衔均于1 946年取消.在意大利设立元帅军衔期间,共有2人被授予最高帝国元帅军衔,13人晋升陆军元帅军衔,1人晋升海军元帅军衔,1人晋升空军元帅军衔.13位陆军元帅中,7人是一战期间功勋卓著的军事统帅或高级将领;2人因第二次埃意战争晋升为陆军元帅;4人在二战期间晋升为陆军元帅.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都已明确规定,预备役军官实行军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具体规定了预备役军官的军衔等级设置、军衔类别、职务等级、军衔评授依据、军衔批准权限以及军衔的晋升、降级、取消、剥夺等制度。这些规定与对现役军官军衔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评定和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对于进一步完善预备役制度具有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胡准 《军事史林》2008,(7):10-12
在现代军事制度中,军衔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激发军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有利于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曾于1955年、1988年两次实行军衔制度,本文试从这两次授衔的准备工作、军衔等级设置等方面来探讨其异同,  相似文献   

12.
军衔制度是军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受到蒋介石的深刻影响.蒋介石的军事等级观念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他的理想,国民党军队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军衔制度,包括军衔的授予制度和晋升制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制定了严格的军衔制度,但该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蒋介石又从实用角度出发对该制度做出了种种改造,如增加职务军衔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得军衔泛滥,导致国民党军官的素质每况愈下.对此蒋介石试图采取缩编裁军和教育军官的方式进行补救,但是未见成效.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业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公布实施。军衔制的再度实行,是新时期我军军事制度和干部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标志着我军的正规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军酝酿实行军衔制度由来已久。由于受国情军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一制度的实施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漫长过程。在1955年至1965年实行军衔制度之前,曾有过三次酝酿实行这一制度的尝试。一、抗日战争时期酝酿的军衔制 1937年8月1日,在我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际,总政治部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指出,我军将“采用官阶制度”。1939年4月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总政治部王稼祥主任并中央书记处,提出:“部队日益扩大,正规军各种制度亟待建立。拟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同年5月30日,朱德、  相似文献   

14.
刘岩 《军事史林》2006,(5):5-10
军衔制度是一种舶来品,在国外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比我国要久远得多.军衔制度引进中国一百年以来,经历了封建王朝、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几个历史时期.军衔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的不同朝代,在外在形式上尽管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但基本模式则大同小异.诸如等级的设置,都是采取区等分级的形式,只是等级设置的多寡不完全一样,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有的也断不了有所增减;再如类别的设置,一般都是按军兵种和专业勤务区分,只是数量有多有少,或时多时少;又如军衔符号,一般都是采用佩带在身上不同部位的标志章加以显示,如肩章、领章、臂章、袖章、帽章等.在军衔的内在功能上,世界各国也大都基本相差无几,但我军新的军衔制实施后则比较特别,同本国历史上和目前国际上的制度差别较大.我们对国外的东西不宜盲目照搬,但对在世界上普遍运用并经实践多年证明是成熟的经验,则应予以借鉴.这里仅从中外军衔制度中,选择某些与我军干部人事制度关系较为密切的若干内容作些比较,以便从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沈力 《军事史林》2010,(1):11-17
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以下简称五五军衔制),1038人被授予将官军衔,其中大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798人。1956年、1958年,又有2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本文谈谈五五军衔制中将军衔。  相似文献   

16.
帝国元帅,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最高军衔.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其元帅军衔共分为两种:一种是陆军元帅,该军衔只须皇帝批准,即可授予.另一种是帝国元帅,该军衔必须由皇帝和议会共同批准,方可授予.因此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帝国元帅”其含金量要高于“陆军元帅”.  相似文献   

17.
沈力 《军事史林》2004,(6):12-16
元帅军衔通常是各国军队的最高等级军衔,仅授予极少数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军队统帅、高级将领.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以来,为创建人民民主国家浴血奋斗,一代元戎,功成名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理应褒扬他们的革命功绩,给予他们崇高荣誉.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正式实行军衔制度,军衔结构中有元帅军衔,其等级为最高军衔,其名称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兵员征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前,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中国一直是实行募兵制。兵员的补充由各部队自行召募。1933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决定自1936年3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征兵制度。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决定,首先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等省试行征兵制,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1936年3月,兵役法正式实行,并于同年9月颁布征兵今。由于次年爆发了抗日战争,所以征兵制的全面推行是在抗日战争中。现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兵员征补情况概述于后。一、兵役机构的设立和演变《兵役法颁布后,国…  相似文献   

19.
1935年以前中国军队上将数量泛滥原因剖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末移植以日本军衔制为蓝本的现代军衔体系开始,短短二十多年,中国军队的上将军官数量多到统计不。清的地步。到1935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新的军衔制,改变了以往实行的将校尉三等九级制,将官分少将、中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比较好地控制了上将数量。本文试对1935年以前的中国军队上将数量泛滥的原因进行一番剖析,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0.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陆军部又奏定《陆军任职期内暂行加衔办法》,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军队的“加衔”制度,直到国民党军队“转进”台湾后才取消,施行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所谓“加衔”即一种荣誉性质的临时军衔——佩戴上一级军衔的标志、享受上一级军衔的(部分)待遇,待条件具备再正式晋升为上一级军衔.“加衔”与西方临时军衔的不同在于,加衔除因犯罪、错误不会被取消(褫夺),而临时军衔一旦失去临时担任的高级(相对于本职)军职则临时军衔即行取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