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近年来,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军工集团公司的绩效管理 工作。本文就军工集团公司绩效考评体系中的一些概念、构 建思路和测评指标略作探讨。 军工绩效考评思路 军工考评的价值取向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的 重要基础,担负着保障我军武器装备供给、促进国民经济 发展和推动科技现代化的多重历史使命;而军工集团公司 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主力军,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并 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公益性,以及一般企业追求经济利益 最大化的特殊性质。因此,它的考评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有  相似文献   

2.
《中国军转民》2006,(11):13-13
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生力量,军工电子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渗透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工业部门,是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在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战略性的关键位置,在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进程中,承担着“信息系统一体化、武器装备信息化、信息装备武器化、信息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加速发展军工电子是实现国防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作为国内军工电子行业的主力军,业务领域覆盖了电子信…  相似文献   

3.
随着美苏两极体制的解体,国际军品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深入研究国际军品贸易的市场特点、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对于发展我国军品贸易,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积累更多的资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国际军品贸易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国际军品贸易市场的预测、国际军品贸易的政策、国际军品贸易的管理控制程序和军品生产技术引进对军工生产与武器出口的促进作用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科技干部是我军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国防科研、军工生产、工程保障、军事教育、医疗卫生、文学艺术等领域担负着重要工作,是我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江泽民历来非常重视改革中的机制建设问题,他在"十六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出:"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5.
结合军工特点强化国防观念石世印,张建国几十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军工)为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今,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军工如何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胜利完成军品科研和生产任务,为国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居安思危牢固树...  相似文献   

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保证我军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既明确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指向,也解决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取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军现代化建设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军工芯片很大程度影响信息化装备的作战效能,已成为我军信息化作战能力发展瓶颈,将得到优先和快速发展。当前我军的信息化建设以技术革命为主导,重点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核心在于装备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军工芯片作为电子化的硬件基础,被喻为信息化装备的"神经中枢",很大程度上决定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鉴于在信息化装备所处的核心地位,军工芯片将得到优先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战争是信息化、电子化实力的搏弈,军工电子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初列入军工集团序列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肩负着军工电子国家队的神圣使命。集团公司组建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实施集团公司《跃升计划》,  相似文献   

9.
<正>岁序更迭,新启华章。回望2022,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体军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绘就中国军工的2022“高光时刻”。奋进新征程,全体军工人必将以踔厉奋发的姿态勇毅前行,唱响新时代的奋进之歌。  相似文献   

10.
14-16日集团公司第三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致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之庚,勉励全系统广大于部、职工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军工行业整体脱困做出新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兵总总经理来金烈,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视,国务院派驻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曹光佑;国家机械局局长吴晓华及中纪委、中组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总装备部为集团公司第三次工作会议发来贺信。 17-20日北方工业公司在北京召开2001年度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1.
今后 2 0年 ,是我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械化军事变革以来 ,世界普遍交往进入发达时期 ,武器装备呈现系统性、层次性和断代性发展 ,跨越式发展成为军事领域的一个具有必然性的现象。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国正在进行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 ,为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 ,我军现代化建设必须瞄准新军事变革的未来发展的方向 ,进行“隔代跨越”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事实是,战争不仅仅是军人在孤军奋战,每一场战争的背后,都有一支默默无闻的强大的后备军,这就是——军工人。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海军里,军工人已经成为了不穿军装的后备部队。仅美国海军的航母上,军工人就占33%。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军队进行新军事变革的征途中,中国海军的军工人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和能力,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专访了我们的海军军工人杰出代表,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优秀的海军军工人致敬!  相似文献   

13.
定远汽车试验场是亚洲最大、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全军唯一的汽车试验基地,是我国陆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职能机构和国家级汽车新产品鉴定定型试验机构,只有经过这里鉴定试验的军用车辆才能正式列入我军装备序列,可以说是我军车辆装备的摇篮。  相似文献   

14.
在“十六大”报告中 ,江泽民将贯彻积极防御战略 ,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作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为新时期我军建设指明了方向 ,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文章对如何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 :要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环节 :科技强军是关键 ,教育训练是基础 ,理论创新是先导 ,全面加强“三化”建设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我军装备修理工厂,是保证我军装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和提高完好率的一支骨干力量,是我军企业的主体,集中体现了我军企业的方向和特色。随着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我军装备修理工厂逐步走上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道路。这不仅有利于克服传统模式下企业端军工“铁饭碗”、吃国防费“大锅饭”的弊端,而且调动了工厂生产的积极性,部分地解决了装备修理经费不足的困难,为部队建设和企业发展积累了资金。这条路子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以民养军”的道路上还潜伏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而且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6.
关于改革装备采购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装备采购是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军现行装备采购体制还存在着组织体系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合理,采购合同作用弱,法规制度不健全,人才结构不适应,理论研究不深入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我军装备采购的竞争性,阻碍了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影响了实现信息化、机械化双重历史任务的进程,制约了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抓住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根据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深化武器装备采购法规改革,加快武器装备采购机构改革,强化武器装备采购机制改革,建立…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一场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大潮,正以惊涛拍岸之势,给传统军事带来猛烈撞击。以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增强军事实力为目标,全面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发展趋势,既给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又为其实现大跨度发展带来良好机遇。认识并把握我军武器装...  相似文献   

18.
50年代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初始阶段,也是现代化建设较好的历史时期之一。我军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很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几十个春秋过去了,但这一时期我军在军队现代化问题上的探索与思考,即这一时期的军队现代化思想,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其光彩。  相似文献   

19.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坚持全面发展观,可以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宏观规划;坚持协调发展观,可以科学处理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中的内外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可以建立健全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可以快速提升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积极推进我军信息化后勤的建设发展,是“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要求,也是我军后勤实施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增强和我军后勤现代化水平提高,为信息化后勤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我军在思想观念、财力保障、技术基础和人才需求等方面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快信息化后勤的全面建设,必须创新后勤理论,科学顶层设计,优化后勤组织结构,强化信息系统功能,培养后勤人才,加快后勤装备设施的改造和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