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屋的动迁     
弟弟从安徽老家打来电话,告诉我乡下的那几间老屋要动迁了。要动迁?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随后在和父母的通信中,很快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家乡要实施建设小城镇规划,我家的那几间老屋紧靠乡下一条交通主道,与近几年周围农户雨后春笋般盖起的“将军楼”  相似文献   

2.
我的母亲     
母亲没上过一天学,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也不能讲出深奥的哲理来。然而,在我心里,母亲胜过任何一个哲学家,因为我要的不是哲学家,而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妇女,她的一生是清苦的。母亲七岁时外祖父就过世了,是外祖母把母亲一手拉扯大的。早年家穷,母亲没进过一天学堂,但母亲却十分好习字。我上完小学升入初中,在母亲的眼里,已然是一名"文化人"了。因而,母亲干完家务,就会早早地守在我身边,静静地做着针线活,待我功课做完,母亲就会拿来纸笔,拜我为师。起初,我俨然一副严师的模样,有板有眼地当起老师,教我的"学生"母亲来。母亲写的字并不端正,歪歪斜斜的,可母亲却十分地认真,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手     
读过许多赞颂母亲的作品,读到情深处,便常常想起我的母亲,想起母亲那双满是老茧和裂痕的手。 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滇东北农村妇女。70年代,为多拿工分,母亲与生产队里的男劳力挖一样的田地、挑一样的担、干一样的活。农忙时,上工的钟声一响,母亲就放下手中的家务忙着下地,我们兄妹常常要等到天黑,母亲才收工回来,这时母亲的双手就在火炉边不停地忙碌着,不大一会,我们就闻到了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唠叨     
母亲生于1945年,今年74岁。和一般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一样,母亲爱唠叨。记忆中,母亲唠叨的时候,我是不能走神的,否则,母亲便会提高了嗓门道:“你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吗?”母亲的唠叨很琐碎,有时像个气象局。我长时间身处藏区,与母亲的交流大多是书信、电话。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生日     
天 底下很少有记不住儿女生日的母亲 ,却不乏记不清母亲生日的儿女。母亲养育了我和三个哥哥 ,四个儿子却没有一个知道母亲的生日。不是我们不孝 ,而是母亲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母亲出生时 ,我外公正头顶一个“赤”字闹革命 ,常常在外躲躲藏藏 ,外婆则整天在家提心吊胆 ,哪里有心思记日子。只记得院子里的桃花刚开 ,是在仲春二月。母亲不识一个字。母亲没过过一次生日。解放了 ,“荣归故里”的外公 ,把外婆她们接到了“天堂”———杭州 ,母亲却已在我们那仅十几户单有郭姓人家的偏远小山村扎下了根。母亲上要侍候年老的公婆 ,下要抚育…  相似文献   

6.
心愿     
周末外出,见街上的小店里卖起黏豆包,忽然一种莫名的温暖掠过心头。我仔细吸吮着这浓浓的香气,母亲的影子浮现在眼前……母亲兄弟姐妹四个,母亲排行老三。四兄妹的生日经常被搞混,而母亲的生  相似文献   

7.
一张口罩,一身隔离服,在人头攒动的火车站“非典”检测站,没有片刻闲暇,一颗颗汗珠滑过她疲惫的脸庞。 她就是我的母亲。 2003年3月,母亲所在的四川省广元市被定为“非典重灾区”。在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母亲,每天在火车站为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口登记、测体温、观察、确诊疑似病人。母亲原本身体就不大好,超负荷的工作,使她显得更加疲惫,而且整日打交道的是极其危险的“非典”病毒,一旦发现疑似病人,母亲也会被“隔离”起来。我在部队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担心母亲,打电话劝母亲休一下假,等过了危险期再说。母亲说:“儿子,你的心情妈能理解。作为军人,你能  相似文献   

8.
我家的老屋,是人们认为很气派的一堂屋两厢房的格式。听大伯父讲过,爷爷为造这房子累病了,临终前一再嘱咐儿子们一定要守住这份家业……六十年代那阵子,我家四房人挤在瓦屋里,够狭窄的了。但与乡邻们矮小的草房相比,仍不失其“阔绰”。那时  相似文献   

9.
军人的爱情     
母亲离开我已经整整三年了。三年前,母亲因病住进了医院。那天下午,我在病房看护她,她说,你工作忙,先回去吧。当时我看母亲病情基本稳定,精神也比较好,认为没事,就回家了。没想到两个小时候之后,母亲竟然去世了,弥留之际,没有见上母亲一面,是我一生的遗憾。  相似文献   

10.
<正>散步中,己是75岁高龄的母亲总喜欢问我厂里的事情。每每谈起厂里,母亲的语气中就有着一份虔诚与尊重。母亲是泸州化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原一车间硫酸部工作。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是那一朵朵大红花串起了母亲的青年、壮年和中年的岁月。可是,母亲年年戴大红花,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也是非凡的。小时候,父亲总出差,家里的重担也就落在上"三班倒"的母亲肩上。她  相似文献   

11.
母爱如佛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  相似文献   

12.
人在军旅     
每读到赞颂母亲的作品,不禁总是想起我的母亲,想起母亲那双满是老茧和裂痕的手。  相似文献   

13.
十月·祖国     
柳喜峰 《中国民兵》2013,(10):56-56
十月 国庆 是我的母亲的生日 我常常会混淆这一天 母亲是祖国的表达 还是祖国就是母亲 一直以来  相似文献   

14.
穿上军装陪母亲逛次街回到家中,你首先要做的一项家庭作业,便是穿上军装陪母亲逛街,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你的义务,你的责任。走上街头,你可以热情地与左邻右舍打招呼,可以主动掏出钱包替母亲付账,但这些是纯粹形式上的东西,比之更重要地是,你应该主动走在母亲的左边,挡住擦身而过的车流,你应该主动拿过母亲手中所有的购物袋,而且,不管你以前有没有这种经历,这次上街,横过马路时,你还要关切地牵住母亲的手。  相似文献   

15.
离别的饺子     
在我的家乡胶东,每逢喜庆佳节、迎亲送友,饺子是不可缺少的。在我的记忆中,饺子包含着一种情感。去年,母亲为我包的那顿饺子,至今仍深深地触动着我。 去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多年来,我一直工作在外,母亲极少来电话让我为她做什么。而这次母亲在电话中问我,今年她80岁生日时能不能回家。当时单位工作忙,我便含糊地说,到时根据工作情况再定吧。母亲听后,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嘱咐我把工作干好,注意身体。 父亲去世得早,是母亲一手支撑起了我们这个家。生活的辛劳,使母亲衰老得很快,  相似文献   

16.
我知道母亲曾经是一名女民兵,是在2017年我从事基层专武工作以后。那天,我和母亲坐在客厅里,听母亲讲她那难忘的岁月。1974年6月,母亲年满18岁,经过推荐,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女民兵。那时的民兵,每天劳动之余,要在野外进行艰苦的军事课目训练。村子后面的打麦场就是民兵的训练场,母亲和另外3名女民兵从训练队列开始,擒敌、战术、体能样样过关。  相似文献   

17.
时光倒流24年。 1974年初冬,在安徽驻军某部,一位身材修长的老兵告别军营,回到浙江金华地区所属的永康县古山公社。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故乡并没有伸出欢迎双手,他脱下军装,以一个平头百姓投入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一年辛勤的劳作换来的还是瘪瘪的口袋,破旧的老屋以及吃得不想再吃的咸菜萝卜干……  相似文献   

18.
我是母亲最小的儿子,自打从军校毕业来青岛部队工作后,母亲便独自生活在江南一个小镇。去年夏天,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孤独,临近合肥工作的哥哥,为母亲报了一个老年大学电脑学习班。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母亲学会了拼音输入法,渐渐地喜欢了上网,这让我们全家吃惊不小。但她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比如,看电视剧、听听京剧,当然最擅长的就是运用"百度"搜索黄梅戏。  相似文献   

19.
信息之窗     
《国防》2000,(11)
北京包头市表彰军人好妻子、好母亲。已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包头市,前不久召开了军人好妻子、好母亲表彰大会,对38名军人好妻子、42名军人好母亲给  相似文献   

20.
那天我从外地回家,去看望母亲。母亲一个人独住。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先是和三哥一家人住在一起。不久前,三哥有了房子,搬出去了,母亲就一个人住在原来的大房子里。这个房子是父亲生前享受的公寓,虽然是楼上楼下,可是年久失修,而且当时的设计也很不好,现在看起来,很破旧,乍一进去,感觉房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