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实行精兵政策的历史根据 (一)精兵简政历来是名家推崇之策精兵,即减少军队数量,提高军队质量。2000多年前,战国初期的吴起就提出:“以治为胜,兵不在众。”明代的尹宾商指出:“兵贵精,不贵多。”法国的德萨克斯也指出:“打胜仗不在于兵多而在于兵精。”毛泽东同志也曾强调精兵简  相似文献   

2.
兵制,即国家的军事制度,是整个政治制度中的一大部门。兵制的得失,常常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唐杜佑论兵时说:“若制得其直,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他注意到兵制之重要,但在唐以前,人们对兵制之研究,并没有引起重视,就在杜佑这部专载历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的《通典》中,也没“兵制”这一门类。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当是系统研究我国兵制的肇端。  相似文献   

3.
总督     
总督明代初期,为了用兵征战,朝廷派出部院官总督军务,兵罢即废止。到成化五年(1469年),明朝在镇压瑶族和汉族农民起义时,开始专设两广总督。后来逐渐在各地区任命了总督,使之成为固定的官职。从清代开始,正式把总督作为各地区的最高长官,统管一省或数省的政治、军事,为正二品官;如果加有尚书衔者,则为从一品官。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兵制,前期以卫所兵制为主,后期以募兵制为主。卫所兵制时期,利用军士屯田,军费开支由军屯收入提供。募兵制时期,屯田弛败,军费开支由国家财政供给。对明前期军屯收入、国家养兵量、养兵费用及军屯收入占军费开支的多少,卫所兵制向募兵制嬗变的原因,明中后期国家募兵数量、募兵费用及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等进行探讨,可以了解明代兵制的嬗变及其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班长称为“目”。那时,一目十人,这与现代军队班的建制人数大致相等。每目设有正目和副目两人,用目作为军队编制的最小单位,是有其寓意的。目指眼睛,正副目是指双眼。也就是说正副目是军事将领在军队士兵中的双眼。将领失去这双眼,就无法了解自己的部队,也就无法控制和指挥自己的部队。斯大林曾高度评价过班长的作用。他说“班长是军中之父。”因此,班长不仅有管理士兵、组织士兵和指挥士兵的权限,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兵头将尾。今天班长身上的DNA,正是由无数班长素质积淀而成。  相似文献   

6.
北魏从拓跋珪建国到东、西魏分立,历时148年。这期间经历了由家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与政治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军事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其军队由原始流寇式的部落兵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常备军,由部落兵制开始向府为兵制演变。一、部落兵制时期北魏立国初期(386—395年),奴隶占有制与封建土地关系并存,而以奴隶占有制为主导。北魏政  相似文献   

7.
元明清时期的世兵制元初兵制,大致沿袭辽、金等北方民族的传统,以部族为单位,实行举族皆兵制。凡蒙古族及其所领之下其他部族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无众寡,尽佥为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后因兵力不足,又规定汉人当兵。通常是二十户出一兵,或者二十丁出一兵,年  相似文献   

8.
带兵·带心     
“现在的兵越来越不好带了 !”这是不少基层带兵人的感叹。古人云 :“为将之道 ,必先治其心 ,治心才能促行。”如果带兵人仅靠一时“虎气”来带兵 ,虽然能“镇人”一阵 ,却不能让人“受用”一辈子。治心才是带兵之法 ,管兵之术。带兵人带兵的关键是要带好“心” ,也贵在带好“心” ,只有把战士的“心”带住了 ,才能把战士凝聚起来 ,才能“打得赢”和“不变质”。那么 ,带兵者如何才能带好“心”呢 ?深入兵中知兵心。知兵是带好兵的基础和前提。要了解兵心 ,带兵人就必须放下架子 ,深入兵中和兵打成一片 ,与兵同吃 ,同住 ,同劳动 ,同训练 ,同…  相似文献   

9.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在中国历史上,“民兵”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据《魏书》卷五十一记载,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淮阳王皮豹子曾向朝廷上表报告抵御氐羌的详情经过。他说:“臣所领之众,本自不多,唯仰民兵,专恃防固。”这里的民兵即指健壮的农民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被征召参战。 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下令在边境地区建立民众武装,配合军队守卫边疆,称团结兵。后至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团结兵扩展到关内各地。时团结兵一般“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  相似文献   

10.
西周康王在位的后半期 ,发生过周王朝讨伐东夷反叛的重大战事。昭王十九年 ,周天子殒命于征伐包括楚荆在内的南方诸国的战争 ,西周后期还有几次大规模的用兵镇压反叛的南淮夷诸国 ,这些史实古文献或失载 ,或语焉不详 ,而西周青铜器铭文却都有反映。铭文还证明 ,西周王室的军队有“六师”和“八师” ,师是当时最高的军事编制。《周礼》记载周王朝直属军队有“六军” ,与西周的兵制不符合。“六军”编制当是东周的兵制。西周的师氏和史官 ,既有司文职的 ,也有司武职统兵在外征战的。  相似文献   

11.
世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实行的兵役制度。当时军户、士家子弟世代为兵,不经赦免,不得转为平民。这种制度到了明清时代,也曾被采用过。军户魏、晋、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是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南朝时代征发军队,没有固定的制度,完全根据统治者的需要而定。在军情紧急时,便强迫人民率户从军,遇有士兵逃亡,便  相似文献   

12.
关注本刊的读者或许知道."兵镇原汁"是由"五味橄榄"演化而来。意在追求一种更真更纯的原生态写作。这是一片"生活"的特区,特就特在"兵镇原汁"产自兵生活的自然生态园:兵说兵事.  相似文献   

13.
四、隋、唐时期的府兵制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军事制度。西魏大统16年(公元485年),宇文泰为相时创立了这个制度。这是汉武帝之后,兵制紊乱700多年的一次重大改革,是隋唐时期所盛行的府兵制的起源。开皇10年,隋王朝下诏规定:“凡属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从此,府兵才编为民籍,改“兵民异籍”为“兵民合一”,改“兵民分治”为“兵民合治”。全国为十二卫,各卫设大将军,分别统领所属各府之兵。规定18岁为  相似文献   

14.
治军带兵 ,素有“慈不掌兵”之说。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它具有特殊的任务与规则 ,即经受战争考验与令行禁止的钢铁纪律。过硬的军事素质与严明的军人纪律是保证部队战斗力的两个必要条件。因此 ,在严格军事训练与维护军队纪律方面容不得半点马虎 ,来不得丝毫“仁慈” ,绝不能因感情而弱化训练与纪律 ,在这方面需要的却是“挥泪斩马谡”的铁石心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 ,“慈不掌兵”是每一个带兵者须引起高度注意的。然而 ,现在有些基层干部却对此产生了片面性、主观化认识 ,认为既然“慈不掌兵” ,那么要树立自己权威 ,就不能对士兵讲…  相似文献   

15.
步兵,春秋时期指徒兵或卒,《左传》说:“兴徒兵以攻之”,所谓徒兵,即指步兵。“步兵”一词的正式应用,始见于《六韬》。《六韬·战步》说:“步兵与车骑战奈何?”这是我国军事著作中使用步兵这个术语的开始。判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也就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民间有句谐语,说民主党总统善养兵,共和党总统敢用兵,而民主党总统养的兵都让共和党总统用了,所以美国两党要轮流执政。风水轮流转。时下,民主党的奥巴马走马上任成了总统,他将怎样光大本党的“优良传统”,养好美军这只超级军队呢?  相似文献   

17.
上一世纪90年代,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使清军长期存在的各种弊端又一次暴露,于是要求改革军队的呼声十分强烈。群臣百官条陈时务,大抵都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一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清廷也连发上谕说,“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是自强“关键”,“救时第一要义”。并指令“督办军务处”负责整顿京畿旧军和改练新军,从而在晚清军队改革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在被迫开放门户、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形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镇党委副书记,1998年4月初走上岗位后,我分工主抓武装工作。自己虽当过几年兵,但对地方武装工作知之不多,怎样指导镇武装部“踢”好工作的“头一脚”,进入“角色”,竟成了我上任后第一道难题。正在我为难之时,镇武装部谭部长给我送来了当年的《西南民兵》第4期,我随意浏览目录时,一个《党政  相似文献   

19.
古代军队在处理军民关系的过程中 ,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思想 ,作者从查阅的资料中 ,整理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行师先整伍”、“举兵先正心”的纪律整顿思想。认为军队有没有严格的群众纪律 ,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因此 ,要求部队有严明的纪律。“市不易肆 ,民不知兵”的兵不扰民思想。认为这是体现一支军队纪律素养的重要标志。“兵无民不坚 ,民无兵不固”的军民互为依托思想。认为军和民是互为依靠的关系 ,要是处理不好 ,就不能够取得胜利。“军民和协”、“兵农合一”的军民一体思想。强调民为天下之本 ,兵皆出于民 ,“民者兵之命”等等。这些思想中闪烁着真理的光彩 ,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20.
赵亚 《云南国防》2001,(5):28-28
素有“兵城”之称的蒙自县各级组织和各族人民视军队为边关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热情为部队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双拥”花开满“兵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